旅行锦囊攻略游记

文化传承|找找“躲”在绍兴村儿里的非遗

发布日期:2025-07-25 16:13 浏览次数: 字体:[ ]

绍兴的肌理里,藏着时光的褶皱。乡村巷陌深处,非遗如未被惊扰的晨露,在竹篾的纹路里、染缸的蓝晕中、黄酒的醇香内、戏腔的转音间,静静闪烁。

当古老手艺挣脱岁月的茧房,以摩登姿态与当代对话,这场跨越山海的匠人盛宴,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酒,是绍兴流淌千年的血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绍兴黄酒的酿造技艺便已萌芽,《吕氏春秋》中“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的记载,诉说着它与这片土地的深厚羁绊。

图|杏红的铁鬓角��(小红书)

历经数千年沉淀,黄酒酿造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古法工艺,从选料、制曲到发酵、陈酿,每一步都凝结着先辈的智慧,是中国酿酒史上的活化石。

在南村村薛记酒坊,体验酿制黄酒|越城组工

而越城南村村,便是这千年酒脉的传承地之一。南村村的晨雾,缓缓漫过酒坊的木窗,百年酒瓮蹲在青石板上,肚腹里盛着鉴湖的月光与糯米的甜香,这是一场持续了千年的发酵。

南村村紧邻东浦黄酒小镇,不仅是烟笼人家的江南水乡,也是绍兴黄酒发源地,素有“手工黄酒第一村”美誉。

这里还是越剧名家吴凤花“花帅”的家乡,黄酒传承和越剧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近年来,打造出了酒乡越剧特色IP,“酒中有戏、古泊南村”的形象深入人心。

手工黄酒共富工坊

此外,南村村可游玩的地方亦不少:在酿造馆,可以体验酿造手工黄酒;在越剧馆,可以穿上传统戏服,聆听戏曲,学习演唱;在露营基地和茶室中,可以品鉴茗茶,享受悠闲时光......

图片地址:越城区东浦镇南村村

无需门票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赵庄是离平桥村五里的较大的村庄;平桥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戏,每年总付给赵庄多少钱。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

100年前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社戏》使绍兴水乡社戏这一独特的文化风情被深深镌刻在世界文化史之中,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2008年,水乡社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桥头村的社戏,是刻在绍兴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社戏,作为中国民间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戏剧,在绍兴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迅笔下《社戏》中那热闹的场景,便是安桥头村社戏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维系村落情感、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纽带。

图|绍兴非遗协会

以前,人们多是坐在船上观看社戏演出,现今,看演出的人们则站或坐在岸上,但戏台必然临水的特点依旧保留,水的灵动与戏的韵味相互交融,别有一番风情。

每年特定的时节,戏台上便搭起布景,村民们早早搬来长凳,占据有利位置,等待社戏开演。戏台虽简陋,却承载着村民们的热切期盼,仿佛鲁迅笔下“朦胧在月色里”的场景在此重现。

除了在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东湖、柯岩风景区等不少地方,依旧有水乡社戏的演出,并且很受欢迎。

地址:越城区安桥头村

无需门票

青瓷,是华夏文明的璀璨瑰宝,而绍兴上虞的越窑青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图|上虞发布

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历经秦汉的发展,在唐宋达到鼎盛,“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的诗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绝美风姿。

它以温润如玉的釉色、精湛的工艺,成为历代皇室贵族的珍藏,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使者,将中国的瓷文化远播海外。

2013年夏天,一场接连不断的暴雨,冲刷出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凤凰山麓的古窑址,深埋千年的瓷片与窑具重见天日。

经考古发掘,“禁山窑址”被确认为东汉至三国时期的成熟青瓷窑场,其完整窑炉结构与精美器物,揭示了越窑从原始瓷到成熟瓷的技术飞跃,为越窑青瓷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上虞吉象下|朱哉柒.摇铃唤白鹿(小红书)

上浦镇,便承载着这份青瓷传奇。大善小坞村的泥土会呼吸。越窑遗址的断层里,碎瓷片嵌在夯土中,冰裂纹路仍在生长,如同大地的掌纹。

匠人弯腰拾起一抔陶土,说这是与秘色瓷同源的“骨血”,捏在手里能感到细微的震颤,那是千年窑火留下的余温。

图|朱哉柒.摇铃唤白鹿(小红书)

其中,瓷源文化小镇便坐落在“青瓷之源”的大善小坞村,作为越窑青瓷发源地,这里藏着光影美术馆、越青堂手作工坊、陶瓷研究院和名瓷展销中心。

既能看千年青瓷展、打卡新中式大片,还能亲手体验拉坯制瓷从捏泥、塑形到上色,一步步见证青瓷的诞生。

地址:上虞区大善小坞村

无需门票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发源于绍兴嵊州,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它脱胎于民间的“落地唱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昆曲、话剧等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曲调婉转、表演细腻的独特风格,被誉为“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王村越剧票友唱戏的景象|徐灿法/摄

穿过剡溪畔的白墙黛瓦,未及深巷已闻戏声。在嵊州,每块青石板都浸润着四工腔的婉转,每扇木格窗都透着吴侬软语的清亮。

在这个常住人口不足70万的江南一隅,活跃着117个民营越剧团,培育出200余个民间戏迷社群。

上|1983年,袁雪芬(右一)在“越剧之家”辅导嵊县越剧团演员

下|尤洛(小红书)

甘霖镇东王村,便是这百年越剧的发源地之一。

嵊州“村越”现场|嵊州市文化馆

村里的老台门,门槛被戏靴磨出浅沟;

后台的妆镜蒙着层薄尘,照出旦角描眉的手,眉笔划过的弧度,与1938年越剧十姐妹的剧照里,那道著名的“远山眉”几乎重合;

化妆台上的胭脂盒,打开时仿佛还能闻到沉水香与脂粉混合的气息......

漫步东王村,在青砖黛瓦间寻觅戏韵;探访施家岙古戏台,触摸百年越剧历史;山水与戏腔共鸣,传统与现代交织,这才是Z世代的文化传承方式。

嵊州“村越”现场|嵊州新闻

同时,快闪、说唱、情景剧,创意不设限,跨界碰撞,为越剧解锁更多“新玩法”。去嵊州赶时髦、唱越剧已成为年轻人新的打卡时尚。

百年流芳,越音婉转,一曲“‘村越’出村”,最是动人心。

一方小小舞台,足以把村与村、人与人、戏与戏紧紧相连。一份共通的热爱,足以跨越千山万水,打动一方水土一方人。

地址: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

无需门票

扎染(蓝印花布),是中国古老的手工印染技艺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图|吾乡外婆坑

它以板蓝根为染料,通过漏印、染色等工序,在白布上呈现出蓝白相间的精美图案,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是中国民间工艺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传统非遗实际上是一种“民族热”下的新时尚,而外婆坑有着先天的非遗民俗基因,并致力于对传统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这个藏在浙江大山之中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因村中居住着来自苗族、傣族、白族、壮族、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的外来媳妇,所以也被称为“江南民族第一村”。

外婆坑村所在的镜岭镇,有着“十三个民族,十九座山峰”的说法。其中的“十三个民族”说的就是这里。

打卡过程中,你不仅能在宗祠中了解到当地的林氏家族文化(当地96%的村民为林姓,据传为林则徐的同宗),还能在扎染坊、红色土楼、十三间台门里拍“出圈”大片。

体验少数民族服饰、在游客中心体验扎染的乐趣

以规则的几何或者花鸟虫兽等纹样组成,手工反复浸染,形成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染,或虚或实的图案、浓淡相宜的色彩、层次丰富的配色,呈现出一种朦胧和迷离的美。

图|吾乡外婆坑

暮色中的染坊飘着草木香。晾在竹竿上的围巾还在滴水,水珠坠落在青石板上,晕出的痕迹与染缸里的蓝,慢慢连成一片。

阿婆说,最好的蓝印布要“见水不褪色,见光不发灰”,就像山里的人,看着朴素,其实有嚼头。游客带走的扎染T恤上,那抹蓝会在洗衣机里渐渐柔和,像把外婆坑的月光,揉进了日常的褶皱里。

地址:新昌县外婆坑村

信息来源:绍兴市文化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