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5年工作要点 | ||||||
|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的开局之年。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和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聚焦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目标,以文商旅促融合为主抓手,力行“六干”要求,牢固树立“十风”“五心”,加快走出以文强产、以文润城、以文化人新路子,为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章贡献更多文旅力量。 一、坚持文商旅促融合,打造人文经济新样板 (一)扎实推进文旅领域重大改革。始终强化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动力,积极推进“文商旅促融合改革”这一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出台文商旅促融合10方面30条创新性举措,推动市本级文化文物事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激励机制落地生效,以“制度革新、文化传承、业态创新、产业融合、政策激励”等为突破口,持续放大“文商旅促融合”的强劲动力和综合效应。 (二)奋力推进文旅领域重大项目。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千项万亿”“双百”“大视听”“两新”“微改精提”五大类项目齐抓共管,重抓绍兴东方文化谷、若耶·铜谷小镇等十大在建项目,重抓绍兴博物馆新馆、绍兴美术馆等十大运营项目,重抓“文化地标型”“园区平台型”“龙头带动型”“串珠成链型”和“业态创新型”等五类招引项目,打造“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位80个。 (三)创新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四全模式”,充分发挥各类文商旅要素的交叉、渗透、重组、融合作用。一是创新“全景体验”模式,以“绍兴古城”“浙东运河”等文旅IP为核心,提升“十大绍兴特色民俗”质效,持续优化水上游线风貌,继续推动会稽山、曹娥江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字号”,穿岩十九峰争创5A级,重点培育鲁迅故里、达利·丝绸两个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力争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省旅游休闲街区2家。二是创新“全时消费”模式。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探索打造“绍兴好礼、绍兴好吃、绍兴好宿、绍兴好戏”四大消费品牌,激活“十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新增市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开展重点景区场馆夜游行动,积极引进一批高人气、年轻态活动。三是创新“全业融合”模式。深化“文旅+研学”融合,推进绍兴研学旅游“五大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营)地动态考核管理和课程评价机制,高质量举办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发布活动;深化“文旅+演艺”融合,开发“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新游径,打造一批演艺“小剧场”演艺;深化“文旅+商体”融合,推动赛事展会“流量”转化为文商旅消费“增量”。同时积极创新“文旅+产业”“文旅+科技”“文旅+视听”“文旅+惠民”等新模式,推动形成婚庆旅拍、房车露营、低空旅游等新业态新场景。四是创新“全民共享”模式。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五创”行动,争取省A级景区镇覆盖率达95%以上,争创金3A景区村庄2家,并成立绍兴市民宿协会,新增和提升等级及文化主题非遗民宿5家。积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带动性好的共富市集品牌,有力推动高等级特色主题文化酒店、品质旅行社创建,优化完善“大团游”“研学游”“过夜游”等奖补政策,让企业有动力,让游客得实惠、市场有活力。 (四)加快推进文旅形象推广传播。创新城市文旅形象宣传方式,围绕线上宣推、专题推介、年轻客群需求等层面,讲好绍兴故事,向海内外游客展现“醉美绍兴 风骨江南”的独特韵味。一是积极拓展线下客源市场。持续深耕长三角主要客源市场,辐射北方、西南、中部市场,开启“名城绍兴”主题线下文旅宣推地活动,实现信息互联、资源互享、产品互通、客群互动。二是做强做大线上宣推矩阵。全面深化与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合作,依托绍兴文旅宣推矩阵,联合新媒体平台,集中打造宣推“十大古风拍摄地”“十大婚庆取景地”“十大夜游线路”等精品点位线路,吸引更多年轻人来绍打卡寻宝。三是狠抓文化出海入境旅游。持续优化来绍入境旅游便利化措施和品质化服务,开展入境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县(市)、小镇、社区试点,搭建iMessage 海外咨询平台,建设多语种导游人才储备库。打响“绍兴海外文化周”品牌,放大“研学绍兴·读懂中国”海媒矩阵影响力发声力,不断深化与境外文都城市、国际友城、港澳台地区的文旅交流合作,进一步激活“入境游”市场。 二、坚持以文为魂,构建精神共富新体系 (五)实施文脉赓续夯基固本行动。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突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守好共富示范城建设的灵魂根脉。一是深入实施古越文明探源行动。积极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稽中遗址主动考古发掘,搭建“绍兴文物考古数字孪生平台”,并持续抓好塔山、府山相关古城重要遗址及宋六陵考古发掘工作,策划推出“考古绍兴·走进百姓”系列活动。高质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厘清全市文物“一本账”。二是深入实施文物护本守脉行动。出台《大运河(绍兴段)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规划》,落实土地开发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责任、文物保护建设项目联动审批监管机制,高质量办好第五届浙江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活动,力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文物平安智慧工程达标率50%以上、安全防护设施设备覆盖率85%以上。三是深入实施非遗薪火传承行动。推动绍兴非遗馆新馆(镜湖越剧场)建设,积极创建“非遗形象门店”“非遗客厅”“非遗书场”“非遗茶空间”等活态展示载体,不断扩大“非遗集市”“绍兴师爷讲故事”“越韵雅集”等非遗品牌影响力。四是深入实施文化基因激活行动。绘制市域文化标识图谱,积极推进鲁迅故里开发、越剧艺术传承创新等省级标志性培育项目成果转化,启动新一轮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计划,推出“名人故居+”文商旅融合示范点,不断擦亮书法文化、戏曲文化、黄酒文化、名人文化等绍兴文化“金名片”。 (六)健全优质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写好以文惠民文章,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可及,奋力构筑精神富有的鲜活图景。一是深入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投用绍兴博物馆新馆、绍兴美术馆两大新时代文化地标,新增乡村博物馆8家,并以“博物馆奇妙夜”品牌为核心,开展重点景区场馆夜游激活行动,全年推出高品质特展巡展100场以上,让文博场馆成为市民游客的精神休憩地和旅游打卡点。二是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三送一走”,全年完成送戏下乡1400场、送书下乡22万册、送展览下乡340场,文化走亲110场。持续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新建嵌入式微阅读空间“阅读驿站”30个以上,新增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60个以上,并擦亮“艺启同行”“美育进万家”“智慧广电+”“我的艺小时”等群文品牌,构建“全民全域全时全龄”的服务新格局。三是深入推进文化阵地运营提质。探索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建设模式,实施“越融越便捷”公共文化服务数智行动,打造更多跨界融合的“文共体”,推动公共文化运营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七)深化新时代文艺精品攀峰行动。优化完善题材规划、揭榜挂帅、院团改革等机制,做强越剧、绍剧等优势剧种,创排舞台艺术剧目5部以上,积极探索“青春版”戏曲、影视剧、微短剧等实践新路径,不断擦亮“村越”“越剧大展演”等特色品牌。同时以“为民惠民乐民”为宗旨,推动国有剧场积极引进高品质展演产品,并立足商圈街区景区等场所,打造“文艺赋美”精品演出场地11个,全年常态化演出不少于300场。 三、坚持“六干”争先,营造干事创业新气象 (八)全面强化党建引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积极打造“越文旅越先锋”文旅党建品牌,争创“三型”建设示范案例,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高标准抓实抓好“五张责任清单”具体落实,切实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中心工作、专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全面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等要求落到实处。 (九)全面激发担当之能。全面落实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八大行动”,聚焦“担当、专业、务实”目标,积极推动市直文旅系统竞跑赛比、效能提升、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清旧破难、作风建设行动,推动各年龄各岗位干部能力素质双提升。同时优化推进柔性引才、专业人才招聘路径,引入不少于6名专业优、素质强的文化艺术人才,并持续推进戏曲舞台艺术“培优”、非遗传承人研修、广电行业素质提升等赛比培训活动,确保全年业务培训1000人以上,切实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十)全面加强行业监管。持续优化文旅领域行政审批增值服务,深化“信用+监管”模式,定期研商文旅消费市场动态趋势,完善落实大型营业性演出执法监管机制。以文旅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抓手,落实旅安委办联合会商、联合督查、“三单”提醒机制,扎实推进景区景点、大型游乐设备、文旅新业态、旅游市场秩序、广播电视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增强极端天气、网络舆情等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深化有线电视网络“全省一网”整合,确保“文旅安全码”100%覆盖、应急广播基本建设任务100%完成。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