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探寻绍兴非遗宝藏
发布日期:2025-02-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 字号:[ ]
分享:


2024年12月,第八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共有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五大类40个项目入选。自2008年公布第一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01项。

最近,市非遗馆举办了“新入选第八批绍兴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向观众生动展示了各个项目。

传统技艺美食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在绍兴的“非遗世界”中,一木一石能造出亭台楼阁,一刀一刻能雕出人生百态,一针一线能织出锦绣山河,一衣一嗓能唱出万千世界……

绍兴是一座美食之城,不少招牌菜肴、地道小吃让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在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就有10余项美食制作技艺,包含烹调、酿造、糕点小吃等,如王城香糕制作技艺、白马湖醉鱼干制作技艺、岭北盐焗鸡制作技艺、西施团圆饼烹饪技艺、三界大糕制作技艺、糯米果(青麻糍)制作技艺、新昌炒年糕制作技艺、新昌芋饺制作技艺等。

这些入选的非遗美食,都有民间流传的有趣典故,从中也能解读出绍兴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在新昌人的食谱里,年糕不仅是必不可少的家常主食,更是一道具有美好寓意的传统小吃,正月初一吃炒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农历二月初二吃炒年糕,意味着春节已过,该忙农活或进学堂苦读了。嵊州市三界镇素有“嵊北粮仓”之称,盛产豇豆等农作物,为三界大糕制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制作大糕时,先筛粉入框,然后雕刻空腔,加入豆馅,盖上米粉,用印板模子印上红色图案或“福禄寿喜”“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等字样,按用途分别唤作“状元糕”“鸳鸯糕”“龙凤糕”“发财糕”“长寿糕”等,寓意丰富。梨膏糖的形成与新昌名人杨信民有关。杨信民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传说杨母曾患气喘病,因吃不下苦药,又喜吃黄梨却因无牙齿咀嚼不了。杨信民便把梨汁与药同熬,制作成梨膏糖。算来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超过六代传承人坚守初心,继续保护传承着梨膏糖制作技艺。

民间文学阳明说

王阳明为何要筑室阳明洞天呢?这个问题可以在本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王阳明故事中找到答案。由越城区、柯桥区共同申报的王阳明故事项目,以历史人物王阳明为主线,编辑修订关于王阳明的传说、故事等文学作品。为了让王阳明故事有据可依,市王阳明研究会对浙江、江西等13个省份的132个王阳明遗迹地进行考察采风,总体采录300则故事,并进行编辑修订,让阳明心学立足民本、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和“知行合一,磨炼笃行”的思想内涵被更多人所领会。

“王阳明的青壮年时期和晚年均生活在绍兴,‘筑室阳明’‘云门静定’‘浮峰探幽’‘归葬洪溪’等故事至今在绍兴市、浙江省乃至海内外流传。王阳明故事作为口头传说的语言艺术,许多明代社会风俗、礼仪等都在其中得到展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社会、教育价值。”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传承部主任肖梁说。

火与石的艺术秀

在绍兴的非遗版图中,传统美术领域绽放着独特光彩,越城区申报的“烙画”与“绍兴金石碑版雕刻技艺”成功入选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宛如两颗璀璨明星,照亮了绍兴古老艺术的传承之路。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称火笔画,是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上烙制成的工艺画。烙画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线条粗细不一、简洁明快。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要求创作者了解宣纸、绢、布、亚麻等材料的特质,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等运烙技巧进行创作。烙画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以其天作之色、历史之久、表现之绝、效果之特,被誉为“中华一绝”。

而金石碑版雕刻则是指在碑、碣、摩崖石刻、墓志铭、砖瓦及印章、青铜器上雕刻文字或图案的传统技艺。绍兴自古以来文风鼎盛,摩崖碑版等金石资源丰富。金石碑版雕刻技艺程序为:上稿(贴纸或直接在石上书写);镌刻(线刻、阴刻、阳刻、阴阳混刻);铲底(尖底,圆底,平底,沙底);上色(用矿物颜料或贴金箔)。每道工序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金石碑刻作品具有雄浑有力、端庄典雅、立体感强、耐久性强等特点,以其独有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书法的深厚魅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学术和艺术价值。

民俗活动风情浓

在绍兴,民俗活动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长卷,缓缓铺展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次非遗代表性项目展也收录了民俗相关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参与的人。

绍兴赵氏宋六陵祭典是一项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祭典活动起源于宋代,每年春秋两季的第二月,赵氏后裔都会派遣专人,依照古礼古制进行祭典,以表达对宋高宗等六帝的敬仰与怀念。嘉靖十五年(1536),朝廷正式授权赵宋嫡嗣管理维护宋六陵,使得这一传统得以延续至今。绍兴赵氏宋六陵祭典的活动基本内容包括陵墓的守护、祭典的筹备与执行等多个方面,由赵氏后裔为主导进行。祭典活动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也承载了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上虞区的小坞土地庙会,则是一场充满烟火气与乡土情怀的民间盛会。主要依托小坞土地庙开展,每年六月初一举行,范围主要涉及本村及周边大善自然村、昆岙村、上浦村、四峰村等邻村,附近群众当天也会赶来参与。

小坞土地庙也称土谷祠,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是中国江南农村典型的土地庙。土地庙会在清代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活动,后来受战乱等影响停办。20世纪90年代末恢复,并每年举行至今。

庙会的仪式流程,每一步都充满了浓浓的民俗风情。第一步发“寿馒头”,寓意着健康长寿;第二步请土地公公、土地娘娘,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将这两位守护神“请”出,祈求他们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三步起轿仪式更是热闹非凡,轿夫们抬起轿子,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步伐稳健。最后,整村巡游开始,队伍浩浩荡荡,整个村子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小坞土地庙会是当地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庙会中的“民间吹打”“腰鼓”“东山战鼓”“舞龙”等民间艺术也能通过庙会的举办得到提高、发展,推动传统艺术不断传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