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非遗春节“非一般”的打开方式 | ||||||
|
||||||
在黄酒小镇,传统社戏重现水乡风韵;在柯桥古镇,非遗市集融合多重游玩;在上虞中华孝德园,精彩绝伦的舞龙表演拉开活动序幕;在诸暨枫桥,年味浓厚的“台阁市”巡游解码民俗宝藏;在嵊州越剧小镇,一曲《梁祝》余音绕梁;在新昌大佛寺,新春祈福游园带来“国潮热”……当古城绍兴遇上了第一个非遗春节,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为人们打开了一段“非一般”的旅程。 触摸博物馆里的图腾 “文博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文旅新时尚。作为外地人了解越地文化必去的打卡地,博物馆也是绍兴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地标。 这个春节假期,为提高游客的体验感,绍兴各大博物馆精心准备了版画拓印、糖画迎新等一系列非遗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浓厚的年味。 绍兴博物馆推出“非遗拓生肖 迎春新印象”生肖版画拓印活动,把年轻人热衷的“集章”环节做了升级。全新设计的绍博新春贺卡,以馆藏的“透雕龙蛇纹玉佩”为元素,配合福字纹、祥云纹等传统纹样,展现了精美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透雕龙蛇纹玉佩”是战国玉器中的一绝,以透雕双身龙一条和小蛇两条为主体纹饰,双身龙龙首下衔方环,龙体向两侧卷曲分作双身,两条小蛇盘踞在其上。龙体雕饰有鳞片,小蛇饰有直线线条,整体造型精美,双面雕刻,极为巧妙地将龙、蛇纹结合在一起。 绍兴博物馆生肖版画拓印 除了匠心独具的设计,游客们还可以通过拓印,让贺卡变成带着手工温度的纪念品。有别于常见的盖印章,拓印版画更加具有绍兴特色,拓印的版画以蛇年生肖图为主题,展示鲁迅先生钟爱的版画艺术。 在新昌博物馆,一场“金蛇贺岁 童趣迎新”非遗金箔画制作活动吸引了众多家庭的参与。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分享关于蛇的小知识,欢声笑语不断,气氛轻松而热烈。工作人员在前方展示着金箔画的成品,伴随着精彩的视频演示,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让孩子们目不转睛。“尽管金箔极薄且易碎,且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但孩子们的热情丝毫未减,将自己的创意与细心融入到每一幅作品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新昌博物馆非遗金箔画制作 最终,那些金箔画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与鲜艳的赤色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孩子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令人心生欢喜。 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绍兴的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成功地将非遗文化与节日庆祝结合在一起,让游客在欢庆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寻找课本里的“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101年前,鲁迅在《祝福》中生动描绘了故乡绍兴的“祝福”仪式,这一蕴含深意的越地习俗因而广为人知。 正月初一至初五,鲁迅祖居德寿堂每天举行四场“盛典贺春——祝福真人秀”活动,生动演绎鲁迅笔下的祝福大典。 在鲁迅祖居德寿堂,一场隆重的祝福仪式正在上演。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将迅哥儿老家的客厅挤得满满当当,大家齐聚一堂,只为目睹鲁迅小说《祝福》中描绘的过年仪式感。 “当时在课本里读到过《祝福》,但是第一次现场见,和想象中的还是有点不一样。”来自广东的游客曾女士兴奋地说。“我们的习俗跟这边也不太一样,参与这样的非遗活动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和眼界。”来自辽宁的李女士和家乡的好友分享着自己的感受,“这个仪式让我感受到浓厚的家族意识,还有深刻的传承意义。散福的环节我也参与了,福气我都揣到兜里了!” 这样的交流与体验,不仅让游客们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承记忆里的民俗 近年来,潮汕英歌舞、闽南游神、安徽鱼灯等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非遗项目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吸引众多游客。在绍兴各地的传统村落中,年俗活动也轮番登场,年味愈加浓厚。舞龙、舞狮、千年婚俗、祭春仪式……一个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轮番登场,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新春期间,诸暨市安华镇丰江周村,一场精彩绝伦的“板凳龙”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跟随五彩绣球的指引,板凳龙不断变换形态,在村中穿梭,如蛟龙出海,气势恢宏,不仅营造了喜庆欢乐的新年氛围,也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诸暨安华镇板凳龙表演 板凳龙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文艺活动,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三大部分。其中,龙身由许多特制的板凳组成,板与板之间用一根木棍串连。丰江周村的板凳龙始于明朝,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今年正月初五到十六,超百米长的板凳龙将在祠堂和村巷间穿梭、游动,为村民和游客送上新年祝福。 舞龙队平时在村文明实践站排练,表演时也从这里出发,队员们举着板凳,时而舞动手臂,时而变换位置,演绎“盘龙”“游龙”等经典动作,既保留了古朴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充分展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这次舞龙的参与者,我非常开心。在舞动的过程中,我相信能给大家带来好运。”舞龙队负责人周金其告诉记者,这个板凳龙是由村民共同制作的,龙的身体每一节板凳的造型都各具特色,既有形态各异的吉鸟瑞兽,也有色彩斑斓的植物花卉,还融入了金蛇舞动、金蛇送福等蛇年元素,充满了新春气息。“一方面,文化遗产是我们不能遗忘的;另一方面,在参与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整个村的团结和力量。”周金其说。 从前追着年味跑的孩子,成了年味的守护者。舞龙队中,还出现了许多90后、00后的身影,显示出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与活力。“这些非遗活动让我们年轻人有了‘血脉觉醒’的感觉,来年我也要回村里为板凳龙出力!”看完舞龙演出的安华青年周凯告诉记者。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