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题

戏馆、书场相继开张,来绍兴感受越音流长

发布日期:2025-01-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办公室 字号:[ ]
分享:


绍兴是有名的戏曲之乡、曲艺之乡,拥有越剧、绍剧、新昌调腔、诸暨西路乱弹、绍兴目连戏五大剧种及平湖调、词调、莲花落、摊簧、宣卷五大曲种。旧时,容纳这些民间艺人表演的场所无外乎两种:下里巴人的茶馆书场和阳春白雪的戏园。

泡杯清茶,在茶馆或戏园听书看戏,曾经是绍兴人喜闻乐见的消遣方式。随着现代休闲方式的普及,这一传统渐渐被淡忘。近日,上大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运河里戏馆”和鲁迅故里的“大先生剧场”开张迎客,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了绍兴戏曲和绍兴评 话的魅力。

1月10日下午,听说上大路的运河里戏馆内有戏上演,来自杭州的游客顾先生逛完仓桥直街后,与家人一起走进戏馆,美美过了一把戏瘾。

戏台庄重大气、华丽精美,观众坐在台下欣赏越剧、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等,掌声此起彼伏。游客们的盈盈笑语,屏蔽了冬日的寒意,呈现别样的热烈。

该戏馆可容纳七八十人观看表演。绍兴虽拥有绍兴大剧院等上演大戏的演艺空间,但缺乏与观众拉近距离的知名戏馆、小剧场。戏馆背靠运河,故取名“运河里戏馆”。今后,戏馆将围绕戏曲主题,建设以越剧、绍剧、莲花落等传统戏曲曲艺为主要表演形态的“小剧场”,做好喝茶、听戏、穿戏服、化戏妆、买戏曲文创产品等特色文章,将有茶、有戏、有意思的演艺新空间打造成为绍兴戏曲深度体验标杆地和打卡地。

戏馆由专业演员驻场表演,还有戏曲名家前来登台指导。

越剧名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敏认为,绍兴是戏曲之乡,在绍兴古城开一个带有戏曲元素的小剧场,让游客能有机会来到现场,感受绍兴的地方文化,通过小剧场这样的方式,拉近和观众的心理距离,可以助力绍兴文旅融合发展。

“在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有一间人气非常高的评弹馆,每天12点开售第二天的门票,早上8点刚过,售票处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由于老馆一场演出最多容纳50人,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后来又开了一家新馆,每年能够接纳10万名左右的观众,但依然一票难求。”游客吴女士说,很多游客对戏曲、曲艺并不熟悉,但听听优美的旋律,感受当地的传统文化,别有一番风味。“所以,能在绍兴老街的戏馆里听越剧,感觉非常美妙。”

百草园的泥墙根究竟藏着多少儿时乐趣?三味书屋的塾师是怎样传道授业的?鲁迅的少年时代又有多少莫逆之交?……在鲁迅故里的大先生剧场,绍兴评 话非遗传承人为游客说书,讲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大先生剧场

北有评书,南称评话。绍兴评 话是一种用纯正绍兴方言开讲的表演艺术形式,又称“绍兴大书”。

如今,少数年轻艺人仍坚守着这门艺术。评 话艺人一袭长衫,一折纸扇,醒木一落惊童叟,巧嘴一张话春秋,脍炙人口的古今故事、天南海北的奇人异闻......他们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绍兴的旧时光里,只要评 话艺人在茶馆、酒肆、书场开讲,往往是座无虚席。

在绍兴莲花落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兆海看来,当下,人们生活与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文化”流行,就连阅读也进入碎片化的状态,更不必说静下心来品味传统戏曲了。而戏馆、书场正是再现乡音乡愁乡情的载体,承载着多少人的喜怒哀乐。戏馆、书场的复苏,不但能传承戏曲和曲艺文化,更增加了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度与深度。

最初的民间说书,都在街头巷尾,艺人划地作场,听客多席地而坐。后来,艺人逐渐转移到画舫、亭廊、茶馆等室内,甚至被邀请到大户人家中去。

旧时绍兴城里的茶馆,遍及大街小巷,茶馆的设置,以沿河为多。20世纪30年代,绍兴城里有大小茶馆200余家,几乎半数设在街河岸边,有的干脆设于桥头。茶馆是民间文化的传播场所,一块惊堂木在茶桌上拍得震天响,那是说书;一把胡琴加一副板子,那是绍兴莲花落。

“莲花落我是从小就喜欢的。记得我只有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家旁边有一家茶馆,我就经常去茶馆听老艺人唱莲花落。票我是免掉的,演完后帮助他们打扫卫生,这样就比较熟悉了,所以基本上每天跑去听戏的。”胡兆海仍然记得当时的场景,除了艺人说得精彩,还有听众的痴迷,时而屏气凝神,时而哄堂大笑。别轻看了那些不起眼的小茶馆陋书场,有些连个名字都没有,但惊堂木一拍,犹有千军万马,风起云涌。

“20世纪七 八 十年代,绍兴人看戏都是去绍兴剧院、民新剧院等地。听书最闹猛的地方要算五星书场,可以容纳三四百名观众,书场的位置位于现在的绍兴大剧院附近,这里是绍兴曲艺展示的大舞台。”胡兆海回忆说,他就是在五星书场唱莲花落,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相比于戏馆,目前绍兴开放的书场有不少,这些书场很多都是民营的,也有一小部分是政府和文旅部门搭台或提供场地支持的。由于运营成本、游客数量等方面的原因,这些书场的演出不可能天天有。但这些书场仍摸索着前行。

比如,稽山书场、越州书苑、莲花书场、娥江书场、闲园书场、女儿红书场、青藤书场等都是绍兴非遗曲艺书场。

位于大禹开元度假村的越州书苑、位于书圣故里题扇阁的闲园书场、位于徐渭故里陈家台门的青藤书场、位于迎恩门水街的迎恩书场等都是与景点无缝对接的。

书圣故里 闲园书场 图源:绍兴名城景区发展有限公司

迎恩门水街 迎恩书场 图源:绍兴非遗协会

“戏馆、书场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育和发展,演出更要坚持。”胡兆海说,书场是传播戏曲和曲艺很好的平台。像柯桥区的莲花书场,每逢周末均会组织一系列地方戏、曲艺节目进行演出,多年来风雨无阻,已经成为观众每个周末的“期待”。上虞区娥江书场也常态化开展表演,深受市民喜爱。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迎恩门水街的迎恩书场举办了一个绍剧沙龙活动。“绍剧高亢激昂,还吸引了正在水街游览的几名外国游客过来观看。”迎恩书场有关负责人说。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书场可以由内而外地显现出青春朝气,剧本内容上可以吸纳年轻人关注的话题;演出时间上尽量方便市民和游客;宣传方式上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现代传播方式,让听书潮起来。

很多人在绍兴游玩时,都想现场听听越剧的味道。游客张颖表示,她多次来过绍兴,在鲁迅故里、安昌古镇等地的戏台上都看过越剧,感觉非常亲切。她认为,戏曲的传播和展示,不局限于大剧院、戏馆和书场,还可以结合古戏台、老台门、水上社戏、景区等。

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沈园之夜”。自2008年开演以来,“沈园之夜”已成为绍兴夜游文化的标志性品牌。演出以越剧为主,穿插绍兴地方曲艺,生动演绎沈园这个宋代名园的浪漫柔美和陆游与唐琬悲凉、凄婉的爱情故事。

沈园之夜

如今,一些景区中融入了十分有特色的地方戏曲,你可以一边逛景区,一边欣赏戏曲,体味到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戏在景中,景融戏里,好不惬意。

对旅游景区来说,要想脱颖而出,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所在,只有这样,更多的游客才会到访游览。

“地方戏曲是景区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为景区赋能的有效途径。而景区则能给地方戏曲的发展带来市场与活力,甚至能让一些濒临消亡的地方戏曲起死回生。”一名游客这样认为。

这几年,业内围绕戏曲传承发展讨论的声音很多。有人说,戏曲在新时代要紧跟潮流,大胆创新形式;有人说,戏曲关键在守正,不能盲目迎合当下。各类观点无法用简单 的对或错来评判,但大家也有共识,即诸多剧种的受众老龄化严重;部分作品在圈内被称为精品,可市场反响不尽如人意。传统戏曲在年轻人中究竟有没有市场?为什么在舞台美术、灯光音响、服装道具都升级的当下,一些戏曲的受众还是坐不住?

很多人说,现在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需求多元化了。传统戏曲在新时代必须对接新的审美需求,对接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更加注重讲故事的方式。

其实,由来自嵊州的越剧青年演员陈丽君参演的《新龙门客栈》获得空前的成功,让越剧出圈,对越剧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像运河里戏馆这样的小剧场形式就比较好,不仅丰富了旅游内涵,也实现了用旅游载体传播文化,为人们提供了‘白天观景、下午晚上看戏’全天候旅游体验。”绍兴一名越剧名家认为,看戏本身是休闲娱乐的过程,有没有观众、观众多不多,根本还在于节目好不好看,能不能给观众带来获得感、满足感。将年轻人挡在剧场外的不是票价,也不是演出时间长或者剧场条件差,关键还是舞台呈现出的内容能否触动人,让人笑、让人感动。越剧不光要有能传承的大戏,也要有接地气的“小戏”。通过“戏曲+文旅”的方式,也可以将戏曲与茶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等结合起来,传播城市文化,变游客流量为留量,让更多的非遗戏曲和曲艺发扬光大。

信息来源: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