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一粒米,一万年 一陶器,一世界
发布日期:2025-01-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日报 字号:[ ]
分享:


一粒稻米、一缕炊烟、一抹彩红、一串足迹,点亮了中华万年文化史的起点。

日前,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山文化遗址群列入其中,拿到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

嵊州市小黄山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早被发现的一个,也是万年上山遗址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浦江县上山遗址等共同向世界阐释“万年中国”的内涵和意义。

跨湖桥文化的源头

迎着冬日暖阳,记者走进了小黄山遗址。

小黄山遗址位于嵊州市甘霖镇小黄山村、白泥墩村之间一处相对高度不足10米的古台地上。遗址依山傍水,周围是剡溪支流长乐江宽阔的河谷平原。

遗址入口处,“浙江万年文化之源·小黄山遗址”几个字醒目亮眼。往里走,就会发现小黄山遗址其实是一座呈南北走向的矮山岗,虽然看似“荒废”,但尚留存有不少考古痕迹。沿着遗址考古发掘位置,一路标有“A区小黄山发掘点”“A区喻宅发掘点”“B区翻砂厂旁发掘点”等标识,并配有各个发掘点的介绍展板、发掘文物介绍展板等。

这些展板于2021年首次推出,除了分散的展板,遗址内一面石墙上还展示了“小黄山遗址大事记”,以相机胶卷的设计理念,展示小黄山的考古发掘年表。

据周围的村民介绍,在经历了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的集中考古期后,这里早没有了当初热火朝天的考古场景,但时不时地有一些考古专家、研学队伍踏足此地,探寻这片万年前小黄山先民的遗存。

据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嵊州市小黄山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最早被发现的一处,该遗址水稻遗存的发现,为农业起源特别是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标本。早在1984年8月,嵊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小黄山遗址,但因为各种客观因素,一直没有深入发掘。

2005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专题考古调查时,确认小黄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遗存。工作人员在2年时间里,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出土石器2000多件。结合遗址断面呈现出的文化层,工作人员发现这与2000年浦江上山发现的遗物具有类似的文化特征,因此小黄山遗址与上山遗址被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成为上山文化中最重要的遗址之一。考古发掘的石雕人首、大型陶背壶、陶尖底瓶、网坠形石器等文物,更是上山文化中罕见的文物精品。小黄山遗址于2005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鑫君说,小黄山遗址属上山文化中期,是9500年前到8000年前钱塘江流域具备稻作文化基本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

考古表明,小黄山先民处于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的转型期,已进入稳定的定居生活阶段。考古中发现的水稻遗存,证明小黄山先民已经开始驯化水稻,小黄山遗址和上山遗址共同把长江下游的稻作历史上溯了2000年,同时也证明了长江下游区域是世界稻作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小黄山遗址的另一个重要性是,使原本“孤单”的跨湖桥遗址找到与上山遗址的连接点。据介绍,距今7000多年的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文化层的断裂,来源去向一直是考古界的不解之谜。小黄山遗址的发掘,恰好确立了跨湖桥文化与上山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将年代差距2000多年、文化内涵难以比较联系的两个古老文化有机联系起来。

“小黄山早期遗址是跨湖桥文化直接的源头,因此也‘盘活’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格局。”王鑫君说。在2024年8月举办的“八千年回响——跨湖桥文化命名20周年成果展”中,小黄山遗址中发掘的部分文物也参与了展出。

积极参与“上山文化”申遗

上山遗址,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距今约1000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11月,在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上以“上山文化”命名上山遗址所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2020年11月,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认定: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上山文化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至今,上山文化遗址群已经在钱塘江、曹娥江和灵江流域发现了24处遗址,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规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将浙江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史从跨湖桥、河姆渡、良渚文化足足提前了两三千年。万年上山、八千年跨湖桥、七千年河姆渡、五千年良渚,构成了浙江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和文明特质。

上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年代跨度达近1500年,既有距今11000多年至10000年前后的早期遗存,也有9000年前后的中期遗存,还有距今8500年左右的晚期遗存。这些不同时期的遗存,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上山文化的辉煌与变迁。

在上山文化遗址群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炭化稻米、水稻植硅体、夹炭陶片等实证10000年前先民在此驯化、栽培、利用水稻的诸多遗存,其中还有诸多可以加工稻米的石器。同时,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批彩陶,以及先民用稻米酿造曲酒的遗存。不少中外专家都认同,上山遗址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2022年5月,备受瞩目的万年上山文化申遗工作正式启动。浦江县上山遗址、嵊州市小黄山遗址、义乌市桥头遗址、永康市湖西遗址、龙游县荷花山遗址、仙居县下汤遗址代表上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

嵊州市小黄山遗址是上山文化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在联合申遗过程中,嵊州市文物部门积极参与。记者了解到,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嵊州市与其他的上山文化遗址属地和研究机构先后搭建起“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上山文化遗址联盟”“中华万年考古遗址联盟”“中国水稻研究所上山稻作研究基地”等四大核心保护研究工作平台,并与中国科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10余所高校、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遗址公园于6月开工

小黄山遗址在2007年1月密集考古发掘后,被认为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早在2015年,国家文物局就通过了《关于小黄山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嵊州市着手编制小黄山遗址保护规划。嵊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还积极参与了于2021年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将小黄山遗址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共同展示浙江新石器时代的灿烂文化。2021年至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带队来小黄山遗址开展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预备工作。

如今,随着上山文化遗址群拿到申遗“入场券”,小黄山遗址也将不断展新颜。

记者从嵊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小黄山遗址保护规划》经浙江省文物局和自然资源厅联合会审后,于2024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发文审批同意,11月已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意见修改完善后提交浙江省文物局核准,这也代表着小黄山遗址保护规划进入实质性阶段。

根据规划要求,计划投资7亿元的小黄山遗址公园将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前期工作已经陆续展开,小黄山区域整治和保护显示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遗址公园设计也已经完成招标,拆迁、测绘等工作也陆续展开和完成。目前,设计规划方案经专家团队多次论证后,也已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的《小黄山遗址考古工作报告》初稿也基本完成,预计将于今年底正式出版。此报告凝结了小黄山遗址考古工作的所有成果,是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中重要的学术补充,更是小黄山遗址公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学术支撑。

“拿到申遗‘入场券’是上山文化万年传承的最好回响,遗址群的属地也必将接好传承的接力棒。”嵊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进申遗工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会注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他说,上山文化遗址群不仅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后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嵊州将在保护遗址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其文化资源价值,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