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崇山峻岭到烟雨水乡,从千年古镇到阡陌乡村,地名不是简单的地理符号,它浓缩着绍兴数千年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记忆。
初识绍兴,你是否曾被天姥山、㹧犭茶湖这些地名的发音难倒过?绍兴这些地名,由何而来,包含几多记忆与变迁,它们又有哪些娓娓道来的故事?
山是大地的脊梁,每一座山的名字都承载着风雨沧桑,诉说着一段历史、留存着一份记忆、牵系着一缕情缘。
坐落于绍兴古城东北的蕺(jí)山,它的名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典故。
蕺山
蕺山之得名,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食蕺草的故事相关。蕺即蕺草,也称岑草,嘉泰《会稽志》卷九载:“勾践故城东北三里有山曰蕺,蔬类也。传云越君所嗜,常采用于此,遂用名之。”
蕺山因山脚有书圣王羲之故居,又称“王家山”。越王嗜处、羲之故里,赋予蕺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蕺山因越王勾践而得名,又因蕺山学派而闻名。
蕺山书院
蕺山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乾道间,名相韩琦六世孙韩度在此隐居办学,明代著名学者刘宗周在蕺山开坛讲学,在此创立了著名的“蕺山学派”。
“吾越谓之佳山水,居郡中者有八,而蕺最宠绝”。蕺山上原有宇泰阁、兼山亭、王家塔、蕺山亭、大观亭、竹堂、雪轩等建筑,向来是越中登高览胜佳处。
蕺山公园步道
如今的蕺山公园,长长的游步道将城墙与山道相连,古朴的亭台楼阁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山顶文笔塔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成三塔鼎立之势,构成绍兴古城上空的美丽风景。
覆卮山
覆卮(zhī)山之名源于东晋诗人谢灵运。卮,即古代盛酒的容器,覆卮,意为饮酒后把酒杯倒放于山上。
覆卮山
《旧上虞县志》记载,谢灵运曾隐居在姜山之下,每日睁眼便会望见这座山,一日他携酒登山兴致大发,“饮酒赋诗毕,覆卮于其上,山因而得名”。谢灵运的率性洒脱,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充满诗意的雅名,覆卮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覆卮山 | 山居岭南 阮丹丹/摄
覆卮山之景,奇观迭出,传说中有山奇、石怪、田异、水特、村幽、果鲜和茶香“七绝”。覆卮山耸立在荫沄溪旁,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更有穿越了几百万年时光的冰川石浪顺坡而下,气势壮观。
南宋诗人王十朋曾赞美覆卮山:“登高须记山高处,醉得崖顶覆一卮。”
覆卮山
谢灵运饮酒覆卮,让覆卮山有了充满诗情的意象,而李白的一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定格下天姥山的雄奇壮观。
天姥山 | 骆海淼
初识天姥(mǔ)山,定有人不解它的读音。“姥”字发“母”音的时候,其意为年老的妇人。
自古至今,有关天姥山得名有诸多说法,迄今发现最早记载天姥山的重要文献是西晋张勃《吴录·地理志》:“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响。”
天姥山云海
天姥山得名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秦汉时期西王母神话演化流变的重要时期契合,“天老本天姥”、“天姥即王母”的观点,目前受到学术界关注和认可。
天姥山
天姥山周围天台四明,会稽大盘,名山簇拥,盘亘交错,唯剡东之天姥,孤秀迥拔,苍然天表,为一地之望,众山之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天姥山举世无双的秀丽风光,更成为无数诗人笔下流淌的灵感源泉。
天姥山
谢灵运一览天姥风光后,挥毫写下“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的名句,白居易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㹧犭茶湖 | 胡超琦
㹧(áng)犭茶(sāng)湖,位于绍兴市北部灵芝街道林头村北首至七里江村平风湾,始建于明代,是沟通南北两岸交通和船只躲避风浪的通道。
“㹧犭茶湖”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嘉泰会稽志》,是一种鱼的名字。这种鱼黄色无鳞,肉嫩味美。据清乾隆年间《绍兴府志》记载:“湖在山阴县西北,越人呼黄色无鳞有刺之鱼为㹧犭茶,此湖多出此鱼,故名㹧犭茶湖。是故人们常说湖以鱼名。”
㹧犭茶湖 | 陈庆华
烟波浩渺的湖面上,横亘在湖面的避塘宛如长虹卧波。避塘是由塘堤、石桥、石亭相间组成的长桥,是沟通南北两岸交通,并供船只躲避风浪的重要通道。
㹧犭茶湖避塘
整条避塘上设有五座石桥,一座石亭,错落有致,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石砌构筑物。行走在避塘之上,两面临水,视野开阔,绘成一幅经典的传统意境水墨画,每走一步都听见历史的回响。
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赋予㹧犭茶湖独特的名字,剡(shàn)溪之名则源自一个美妙的传说。
剡溪 | 尉建新
《四明山记》中记载,魏杨德祖借两仙人神火在涌泉中寻得水中金刀,“两火成炎字,炎边得刀,是为剡字”,德祖如是说,涌泉因此得号“剡溪”。
剡溪
《剡录》中同时记载:“道书曰两火一刀,可以逃。言剡多名山,可以避灾也。”一个“逃”字点出剡溪流域避开俗世、适合隐居的特点。李白也曾说剡溪“水石远清妙”,安史之乱时曾想避地于此。
剡溪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一江剡溪串起会稽、天台两地,沿剡溪而下两岸名山环抱,风光如画。避世独立的风雅,水秀山明的景色,引得众多文人墨客对剡溪心往神驰,剡溪因此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关键节点。
山有灵,水有魂,而小镇的名字或是来自周围的山川植被等自然地理景观,或是出自某个传说典故,亦或是源于当地的风俗特产。寥寥几字道尽绍兴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斗门古镇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许多小镇乡村的名字在绍兴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相传。斗(dǒu)门古镇是绍兴四大名镇之一,位于绍兴市北郊,是一个濒海古镇,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
斗门老街图
“斗门”最初为一种早期的水利设施,唐代皇甫政建“陡亹”,取这个水闸“两山相夹为陡,一水中流为亹”的意思,后为书写方便,遂改为“斗门”,镇以闸名,世称斗门。
登瀛古桥
斗门老街形成于唐宋年间,历史遗迹遍布,人文景观荟萃,至今仍保存着玉山斗门遗址、登瀛古桥、宝积禅寺等数十处历史遗存。
悠长的街巷两侧铺着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民居坐落两边,“湖光山色、四时佳兴,朝南朝北、廿里观塘”是斗门风光的最好写照。
斗门老街
历史的笔触,轻绘斗门老街的轮廓,慢行老街,与悠长的古镇历史和人间烟火来场轻松的对话。
在绍兴,许多城镇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不少地名取自其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位于绍兴越城区的筠(yún)溪村便以溪得名。
筠溪村
筠溪,就是从竹林里流出来的小溪。“筠溪”发源于妃子岭,妃子岭海拔120余米,小溪顺势而下,溪流长十余里,一路流淌贯穿着整个村庄。两边青山拥一溪,溪水两岸倚人家。
十里筠溪
“南闲圣地在秦望,十里筠溪荡青漾”,错落有致的民居或与台门相连,或独立于山间,一路竹林葱翠、溪水潺潺、景幽气爽。
筠溪村
百余座明清古建筑群坐落筠溪村中,有包拯庙、锁龙桥、石径探幽、妃子岭等景点,穿行其间,常让人觉得有与世隔绝、返璞归真之妙。
“自古兰花出绍兴,绍兴兰花在漓渚。”素有“前年兰香”“国兰祖地”美誉的绍兴柯桥漓(lí)渚(zhǔ)镇同样也以地理环境命名。
花香漓渚
漓渚地处鉴湖水系源头,因江而得名。据《越中杂识》载:“离(漓)渚,在府城西三十里,发源于西南诸山,萦回盘旋,合于离(漓)渚”,因地有离(漓)江,江中有渚,故名。又传越王勾践曾派大夫范蠡驻此地,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里的地名叫做“蠡驻”,谐音“漓渚”。
兰花
漓渚栽养兰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越绝书》中就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这里因此成为了中国春兰的发祥地,渚山也因勾践种兰而被后人改名为兰渚山。
图 | 花香漓渚
发于空谷的幽兰,如今在漓渚遍地开花,让人恍若回到那个以兰会友,以兰寄情的年代。除了兰花,漓渚还有绍兴全市最大的花卉苗木市场,“漓渚满目绿无涯,小镇无处不逢花”正是漓渚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