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被誉为“华夏风流”的古越绍兴,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于越先民繁衍生息。延绵千年的历史脉络之下,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
会稽山
隋唐时期,全国行政区域由郡改州、府。绍兴由会稽郡改为越州。此段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北移,但越州仍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千余年来,绍兴一直风雅盈袖、引领时代之风尚。这其中有三样宝贝,可称得上汉唐国器。你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青铜宝剑曾横空出世,到了秦汉时期,和平是时代的主要状态,越国铸剑工匠开始把铸剑技术转换成铸镜技术。
战国 越王不光剑
绍兴古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素有“天下铜镜出会稽”的美誉。东汉初期以来,绍兴地区社会相对稳定,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会稽山一带较丰富的铜、锡等矿藏,为铜镜的制造业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再加上越国素有以铸件闻名于世的传统冶炼铸造技术作支撑,绍兴铸镜业日渐兴盛,画像镜、神兽镜和龙虎镜都是著名的产品,被学者称为“越式镜”的越国铜镜应是绍兴目前发现的最早铜镜。会稽铜镜,这一千余年前的生活用品,散落在国内外,有的展藏于博物馆内,有的流落在民间,绍兴博物馆馆藏的会稽铜镜就达600余枚。会稽铜镜其形制一律为圆形;镜背装饰图纹则精彩纷呈,有车马神人画像镜、吴越故事画像镜、宴乐歌舞画像镜、神兽镜、龙虎镜、博局镜、禽兽镜、蟠螭镜、连弧镜等,其中,前三者为绍兴独有的镜类,其它是最常见镜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罕见纪年铭文的“建安十年”重列式神兽镜和罕见的大铜镜“驺氏作”东王公车马画像镜,是众多会稽铜镜中的典型代表了。
东汉 神仙车马画像铜镜
大家前往绍兴博物馆参观时,一定不要错过这块神仙车马画像铜镜(东汉),这可是镇馆之宝之一。
神仙车马画像铜镜剖面图
这些古迹斑斑的铜镜,已照不见当年的美丽容颜,可它们积淀千年的铜镜文化,依然散发着恒久魅力。
推荐打卡地
绍兴博物馆
开放时间:上午9:00—下午16:30
闭馆时间: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导航地址:绍兴市越城区偏门直街75号
咨询电话:0575—85096361、85096366
参观信息:本馆免费开放,法定节假日及周末均对外开放。
“越窑”渤色滋润、造型典雅、晶莹透泽。从古越人在东汉中期烧制出第一件青瓷开始,一直到南宋时期为止,在曹娥江两岸,上林湖畔,越窑薪火延续1000年。
“越器”的推崇与唐茶业兴盛有关,“茶圣”陆羽曾将越瓷与邢瓷做比对“越瓷类玉邢瓷类冰”,他认为邢白拗色,质如银;越青拗色,似冬寒冰。在茶器之中,“越器”为上,比邢白更胜一筹。
宋·周辉《清波杂志》载:“越上秘色瓷,钱氏有国日,贡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
《景德镇陶录》:“越窑,越州所烧,始于唐,即今浙江绍兴,隋唐曰越州,瓷色青,著美一时。”
西晋 青瓷龙凤纹盆
北宋 · 越窑青釉刻花瓷粉盒
唐代,越窑青瓷深得文人墨客所爱。徐夤《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他看着越窑瓷器的拗色,满眼尽是青翠欲滴的色彩,云舒霞卷。
日本明治时期石川鸿斋也曾作“上林之窑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罢。遗珍谁得雉鸡山,久埋土中犹未化,馀姚沈君藏瓶,渤色莹澈凝貌青。相携万里来扶桑,割爱贻我何厚情。"
上虞境内古窑址密布,时代序列完整清晰,自东汉至北宋绵亘不绝。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的凤凰山窑址、禁山窑址、尼姑婆山窑址等是上虞早期越窑重要考古发掘遗存。
其中,禁山窑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一处烧制成熟瓷器的龙窑群,揭示了东汉至西晋时期包括窑炉与装烧工艺在内的系统发展及演变过程。
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
在千年窑火的映照中,融合、共享、开放、时尚的瓷源文化小镇逐渐形成,让上虞重焕翠色。在沉睡千年后,越窑青瓷再次发出类玉的光。
瓷源文化小镇艺术引领区
在瓷源文化小镇,我们不只可以看见瓷,听见瓷,更可以用手去触摸瓷,感受瓷器的纹理,甚至是自己做一个瓷器。
在美术馆可以数字diy瓷器,只需用你的小手指就在数字屏幕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外轮廓、上色、质感等,短短几个步骤属于你自己制作的数字陶瓷就可以完成。
推荐打卡地
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
地址: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
咨询电话:0575-81285110
瓷源文化小镇
导航地址: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
咨询电话:0575-82509817
绍兴是古代著名的产纸重地。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东晋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桓温求侧理纸,库中有五十万,尽付之”。唐时据《新唐书》记载,越纸已成为贡品。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毛颖传》一文中,称纸为“会稽楮先生”,足见越纸在当时的突出地位与影响。宋时,两浙造纸业居全国之冠,而越州又居两浙之冠。
辉煌一时的剡藤纸。剡藤纸,以产于剡县(今绍兴嵊州)而得名。西晋张华《博物志》载:“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
剡溪 | 骆海淼
藤是造纸的好原料,这种纸以薄、轻、韧、坚、细、白、润、滑著称,晋时,剡藤纸已被指定为官方文书专用纸。唐时,公牍乃至皇帝诏书亦多用剡藤纸,以至称公牍为剡牍。
剡藤纸 | 嵊县儾
剡藤纸由于供不应求,当地纸工日夜砍伐古藤作造纸原料,已致纸源枯竭。剡藤纸当时虽逐渐衰落,至明代最终告绝,但剡县竹纸——鹿鸣纸又相当出名。
绍兴鹿鸣纸
越州竹纸因以越州丰富的竹子为原料加工制成而得名。纸质光滑美观,墨色特别润泽,书写十分流畅,久藏墨色不褪,不受虫子蛀蚀。越纸居宋代纸业之冠,而竹纸又以原料丰富、产量庞大、行销广泛、质量上佳而独冠越州纸业。据宋《嘉泰会稽志》载,绍兴生产的竹纸中姚黄、学士、绍公三种被列为上品,受书法家的钟爱。
越州竹纸在宋代颇受书法、文学大家的喜爱。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一次性托人买“越州纸二千幅,常使及展手者各半”。著名书法家米芾称越州竹纸光透“如金版”,日习书用纸数十,并作《越州竹纸》诗赞美……由此可见该纸的受欢迎程度。
这些汉唐国器,蕴藏着绍兴匠人们从古至今,不变的匠心,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