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何为亭?一个可以好好休息、调整放松,可以静观,可以等待,舒适、明亮、通达、自在的空间——“以止为亭”。绍兴亭子造式无定,“随意合宜则制”。一座古典雅致的小亭,踞于山巅,筑于水畔,或隐于花荫林木之下,纳江山风月四时好景,藏蕴藉诗意无尽风雅。说起亭,我们大概都会想到“且停停”,是在人们自然行旅中的停歇。但更多时候,停歇或许是一种从心底呼之欲出的惊喜微澜。
迪荡湖亭 | 胡超琦
一个值得玩味的亭子,既要由内向外的好看,也要由外向内的好看。从内向外,它是与山、与湖、与园融为一体的山水画;由外向内,它是可以观山水、观鱼鸟、观人情的好视角。所以这古人选建亭的位置,其实就是在找自然的某些穴位。
远观适南亭
如若在山下,有高远之雄势;如若在山顶,有深远之崇高;如若在湖畔,则有平远之阔;如若在湖中,则会有迷远之思。亭,点中自然的穴位,才会如苏东坡所言,“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见亭,总有一种驻足的冲动。其实一座亭子,首先就是让人停下休息用的。试想,当我们走了很久的路,或是爬了很长时间的山,内心多么希望前方能有一座亭子歇歇脚。
题扇亭 | 越城文旅
事实也是如此,绍兴古人造亭,起先也是出于方便行路人暂歇片刻的目的,其功能性早于其审美性。题扇亭位于题扇桥之南,为四角单坡半亭结构,后人为给在乌篷船码头候船的客人使用而修建。亭上有楹联:“桥卧清波至今独忆题扇情,亭傍风月当年偶遇王右军”。
东湖听湫亭、饮渌亭
绍兴东湖风景区景观素有“一湖两桥三洞四亭”的概括。四亭,即代表东湖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听湫亭、饮渌亭、香积亭、寒碧亭,依次自东向西排列,展现此处别样的青山绿水。四亭排布于景区的四个核心节点,每一处都融入了东湖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完美与细节的“匠心”。一座亭子,即便看起来简简单单,但只要有柱、有顶,具备遮蔽烈日、阻挡风雨的作用,人入亭中,就能获得一份暂时的安定。《园治》云:“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是园皆有亭,可供游人停集休憩,静坐观景。抬手可揽江山风月,举目可观四时好景,人在亭中,如在画中,成为这蕴藉诗意无尽风雅中的一部分。
西园 | Wendy
如果你到过西园,就一定能懂得,没有比亭子更容易去触摸园子主人意趣的所在。在亭中,四面无墙通天地,近水远山、幽竹花径、枯石活泉,景语高高低低,好像提前有人设置好了视角,只有在此亭才有此景。“亭”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的魁宝,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才子佳人。亭总是令他们流连忘返,有一处亭,便有一处风流;有一座亭,便有一番情。兰渚山下,汉时建有驿亭,亭亦以兰名,称为兰亭。在兰亭景区之内,共有亭子5座,其中碑亭便有3座。你打开怎样的窗,就会看到怎样的风景。你看到什么样的亭子,就会看到自己怎样的内心。王羲之在亭中见到了大自在。亭子虽小小地藏在天地之中,却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见到大天地。
流觞亭
亭子亦似人一样,虽是沧海一粟,但这一粟却容纳着整个天地。所以王羲之有感“死生亦大矣”,何不痛痛快快活一场,有一份世界便与“我”相遇的豁达。如今的兰亭,不喧哗,自有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仿佛当年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依旧在谈笑之间如坐春风。很多时候,光看亭名,就能想象一幅画、就能去体会一种感知、情怀、智慧,了解一段故事。小小的亭,饱含古人了多少对自然的敬畏与观察,细微之处又可见对人的关怀。亭子,确乎像是天地早已埋伏好的线索,只等有情之人、有智之人来开启、路过、停留。
沈园冷翠亭
绍兴最出名的故事之一便是沈园那一段千年不老的凄美爱情,而沈园除了爱情,亭也颇有意蕴。位于沈园东侧的冷翠亭,其上有一副对联,书云:“世事多艰,空萦战马嘶风梦;欢缘难续,长忆惊屿照影时。”此亭面水而建,夏日可赏满池荷花,秋日则能聆听雨滴落在残荷上的声音,观亭的同时也能更深入的了解那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沈园六朝井亭
六朝井亭是见证唐、五代、宋、明、清的亭阁,周边集合了砖井、池塘和假山等多处建筑遗址,是沈园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亭内有古井一口,亭顶中空,可以使井承天露,象征诗人覆水欲收的意愿。府山南麓,可见一小亭,亭上“清白”二字的牌匾,就来自范仲淹的手迹。亭内有泉, 为“清白泉”,时光流转,清白泉始终甘甜清冽,不曾改变模样,一如范仲淹的忧乐天下与清白德义,润泽着越州大地。
风雨亭 | 越城文旅
如果说清白亭诉说了绍兴的贤风,那么是风雨亭就代表了绍兴不折的风骨。风雨亭原为曾关押秋瑾的典史署,亭名取烈士就义前绝命辞“秋风秋雨秋煞人”中“风雨”二字而成,匾为田恒手书,两侧镌刻孙中山撰田恒书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古人把浪漫深情的故事安排在亭子,大约是觉着亭子形制开放,更为自由坦诚,加之风景独好,情之所至也就自然而然。亭子就好像一个舞台,亭中人上演着悲欢离合,亭外人悄然在看故事。
静趣亭
现在的我们都不大看亭了,也不大在亭中观自然、观自我了。遇到一个空空如也的亭子,不免感慨它被遗忘的宿命。
沈园亭
但事实上,亭子不空,它一直在那里,并向发出我们邀请与召唤。邀请我们重新走进它,来发现我们的自身的状态,以行走、以停歇、以感知......召唤当代设计向自然学习,时时与天地对话,时时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我们才会有更多值得玩味的新亭子。
亭,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礼物,要试着拆开它的惊喜,也要学着拆开它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