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丰惠孔庙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发布日期:2024-03-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考古发掘现场

自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后,我所积极开展全市土地储备考古前置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上虞丰惠孔庙遗址是我所取得考古发掘资质后完成的首个发掘项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上虞丰惠孔庙遗址。


项目缘起

为配合绍兴丰惠千年古城复兴工程(一期)项目—孔庙修复工程地块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的通知》《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及《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保护的实施意见》等相关规定,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原则,在上虞区丰惠镇人民政府和上虞区文物管理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协助下,2023 11月,经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伍开始对该地块进行考古发掘,至 20241月底该项目野外发掘结束。

发掘团队

上虞丰惠孔庙遗址发掘团队为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共有9人。项目负责人为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鹏研究员,现场主持为我所助理馆员娄议峰。队员有葛帅坤、张梦圆、徐一帆、陈怡、何励涛、邓国玲、赵晔。我所虽然刚取得资质,但年轻业务人员不畏艰难、刻苦努力、圆满完成了本次发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刮面寻找遗迹                                   现场绘图

拓制碑刻拓片



历史沿革

上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虞舜时为扬州之域”“舜支庶封地,至夏帝少康时仍为扬州之域,属於越。秦时属会稽郡上虞县。隋唐属于越州,五代属于吴越国东府,北宋属越州,南宋改为绍兴府,元改为绍兴路,后改绍兴府,清承明制,上虞均为绍兴府属县。

丰惠镇,春秋时属越地,秦时始属上虞县,唐长庆二年(822)始为上虞县治,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1954年均为上虞县治所在。1954年县治迁至百官镇。县治历史长达1132年。

孔庙又称文庙、学宫,是中国古代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分布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最具有中华文化辨识度的庙学建筑群,是祭祀孔子的官办祠庙和崇圣传儒的教育场所,是科举时代无数官员士子心中的圣地。上虞丰惠孔庙又称上虞县儒学”“上虞县学”“上虞学宫”“文庙,当地居民习称为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该年曾做过越州知州的范仲淹请旨,仁宗皇帝诏谕天下皆立学,上虞也于此时设立学宫,始建年代在全国县一级行政区域中较早,且其位置在古县城的中心,足见其地位之尊崇。南宋江南文风更趋兴盛,上虞丰惠孔庙不断扩充,文献记载8次修缮、扩建。元朝修葺孔庙的脚步亦未曾停歇,文献记载9次兴建、修缮。明代对文化教育更加重视,孔庙修复更是不曾间断,文献记载20次重建、修缮。清代对儒家思想和孔庙也十分推崇,孔庙屡毁屡修,文献记录毁坏、修缮、重修13次。今孔庙为右庙左学的建筑格局,右为孔庙,左为儒学,地表大部分拆除,尚存大成殿、泮池和泮桥。

明万历上虞县儒学图

清康熙上虞县学图

清光绪上虞学宫图

发现遗迹

本次发掘面积1250平方米,揭露唐代至民国时期遗迹30处,包括房屋建筑基址2处、墙基5处、桥基1处、排水设施8处、水井1口、灰坑5座、 灰沟1条、河道3处、台基4处。

遗址航拍(由南向北)

        

   唐代水井

出土遗物

本次发掘出土遗物丰富,其中,小件1300余件,包含12通学宫残碑、瓦当和迦陵频伽等建筑构件、战国至明清时期瓷器、400余枚历代钱币、牛羊猪等动物骨骼遗存等。其他器物标本600余箱。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

丰谊撰、潘友端书:《绍兴府上虞县重修学记》

元泰定二年(1325)

戴俞撰、方君玉书:《重修上虞县儒学记》

元至正十四年(1354)

夏泰亨撰、许汝霖书:《重建明伦堂记》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杨彝撰:《泳泽书院记》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御制卧碑》

明景泰年间(1453-1457

陈敬宗撰:《重修学宫碑记》

清康熙十年(1671)郑侨:《康熙义学碑》

清道光七年(1828)

阮兆熊撰:《葛鹏飞捐置办圣庙器物地若干碑》

清同治六年(1867):《捐资入附尸场经费碑》

龙纹瓦当迦陵频伽


套兽

        脊兽

浮雕石柱

西晋越窑青瓷镇西晋越窑青瓷鸡首小罐

五代越窑青瓷花口杯

北宋耀州窑印花纹青瓷碗

宋墨书“學”字款黑釉盏

宋墨书“縣學”字碗底

元龙泉青瓷露胎佛像

历代铜钱

牛下颌骨

猪牙

上虞縣人民政府徽章(1949—1954)

泮池出土子弹


价值意义

上虞孔庙是绍兴市唯一现存大成殿的学宫建筑遗址,规模宏大,布局考究,等级较高,文脉赓续千年。本次考古厘清了发掘区域内地下文物埋藏状况,为上虞孔庙建筑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直接依据,也是浙江省内学宫建筑规范化考古发掘的首次尝试,为今后此类遗址的发掘及研究提供了借鉴。

大成门、泮桥、排水设施等遗迹呈现了宋元明清时期孔庙的建筑格局,实证了上虞县学千年建筑兴衰史,为研究我国古代学宫的建筑布局、县学祭孔礼制提供了新的材料。

战国、汉六朝至唐代遗存延伸了丰惠古镇的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文化内涵,为研究上虞古县城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人地关系等提供了新的参考。

孔庙文物遗存体现了该地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其中,学宫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教育政策以及学规制度、地方教育史的重要资料,印证了孔庙的发展演变,同时也增补了相关文献;皇家建筑构件体现了孔庙神圣庄严的高等级官方地位;大批量各地窑口瓷器展现了该地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兴盛。濒临浙东运河的交通枢纽及多源的文化遗存也为我国古代陶瓷贸易路线及市镇经济等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