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器,皿也
盛物为器,物周为器
绍兴虽多为寻常小器
却有千般花样,万般精巧
器物之上
常见绍兴匠人之心
常怀生活高意
如此
虽为小器,实有大雅
青瓷:千年窑火·陶冶成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美越窑青瓷“类冰似玉”,越窑青瓷以其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深受历代文人雅士青睐。
中国是世界上首创瓷器的国家,绍兴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通俗地讲,就是“世界瓷器看中国,中国青瓷看绍兴”。
早在两千多年前,绍兴就有数百座龙窑,烧出的产品有釉陶和印纹陶,这便是越瓷的前身。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唐代中后期,越窑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纯熟的程度,器型端庄,器壁减薄,胎质细腻,色泽晶莹,蜚声海内外。
竹器:片竹成丝·编竹为器
绍兴人爱竹,爱它虚心有节的气度;绍兴人恋竹,恋它素心静雅的淡泊。竹成于林,器落于席,一份取材自然的和谐,在心口相传的承接中,织成了凝固起伏的淡然。一种屈伸有度的错落,在薪火不息的相授里,织成了凝结茶烟的清。
在塑料制品远未普及的从前,越人习惯用双手,从自然中获取材料,制成可心的日常器物。手编出来的竹器,扎实而富有弹性,让普通器皿,生出一番中国式的清丽神采。
绍兴嵊州,地处四明山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翠竹茂盛 。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除蕴育出“越剧”外,还绽放了一朵“嵊州竹编”之花。
东晋时,诗人许旬徙居峡州金庭时,曾赞题《竹扇》诗:“良工芳林,妙思触物聘,短秋,蝉翼,因助望舒景”。明、清两代,江南一带考生赴京时挑的考篮和食篮,已是做工相当精细的工艺竹编品了 。
嵊州竹编素以造型优美、形态逼真 、编织精巧 、实用与欣赏兼备而驰名中外,有“中华竹编第一家”之誉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竹编之乡”。
木器:朴素优雅·以木为器
木器,一种内向型的器皿,即使呼吸也是轻轻的。细看、抚摸,嗅味,它总是低吟着自己的曲调。在绍兴越剧里,有一出《九斤姑娘》的剧本。在描述了绍兴民间箍桶匠张天保之女九斤姑娘聪慧的同时,箍桶匠打造的九种桶也因贯穿整个剧情而出名。
过去,由于塑料工业不发达,家庭卫生设施比较简陋,箍桶实属热门行业,箍桶匠很吃香。人们生活所用的木质洗澡盆、脚盆、马桶、饭桶等,都出自这个古老的行业。从早晨睁开眼睛需要洗脸开始,直到晚上睡觉,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一刻也离不开箍桶匠箍出来的各种用具。
它还是很多人熟知的“十里红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大户人家嫁女儿,嫁妆能摆出十里,所以有了“十里红妆”的说法,箍桶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陪嫁的箍桶物件最早是“五圆件”,到后来发展成了六圆件、八圆件、十圆件,担桶、饭桶、脚桶、马桶、升箩都必不可少。
位于书圣故里蕺山街101号的一家木材店还保留着这门手艺,让圆木的技艺在传统手工艺中大放异彩。
锡器:赤堇之山,破而出锡
锡器,以锡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属工艺品。素有“盛水水清甜、温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特性,在民间应用广泛。
越王勾践时代金属矿产的发掘利用,其深度和广度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汉时,会稽郡是全国铜镜铸造中心。南朝齐代,这里又是全国最早的生产钢铁的地区之一。上虞人谢平用新式炼钢法制作的宝剑,达到“穷极精功、奇丽绝世”的程度。
解放前后时期,锡制的水壶、茶壶、香炉、烛台、茶叶罐、热汤婆等已进入到绍兴寻常百姓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在农村,为数众多的打锡匠则以走村串户、上门打制加工为主,那时候用锡器的人较多,看到锡匠前来,不少人家还会拿出一些残旧锡器进行回炉。或许是绍兴话“锡”的发音,与“不好”的意思有关,绍兴人一般称锡器制作为“打鑞”,制品称“鑞器”,锡工为“镴箔师傅”。
手工锡器制作,工序繁多,并且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与锡用心交融才能精密完成。当作品完成之时,在器物上完全可以体会出匠人的别具用心。或许这就是手工锡器的魅力所在。
想领略这门老手艺的独特魅力,大家就不妨走进位于书圣故里西街的锡器店,在这里你能看到一些制作精美的锡制茶器、酒器、锡制茶垫等。
///
时光在走远,器物在磨砺
每一件平凡的器物背后
都有一抹岁月的印记
绍兴器物,平凡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