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 | 何俊杰:绍兴——浙江的“罗马”
发布日期:2023-02-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编者按:

2005年5月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对绍兴提出:“在浙江省的这些城市中,绍兴建城最早,历史名人最多,毛主席就曾讲绍兴是‘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可以说,绍兴是浙江的‘罗马’。”面对党的二十大“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历史使命,再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所提出的“绍兴——罗马”这一时代命题,至今仍发人深省。今日,《绍兴日报》文史版刊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的5700字长文《绍兴——浙江的“罗马”》。文章从阐释“罗马”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出发,立足绍兴历史文化实况,娓娓道来绍兴对中华文化的型塑意义,展现“绍兴作为中华艺术之都、创新之都”的文化根基与生生不息的活力。现将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气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因此,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

绍兴古城

文化是绍兴最可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绍兴城市的灵魂与支撑。从时间轴上看,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禹文化、古越文化、青瓷文化、名士文化、运河文化、黄酒文化、书法文化、唐诗文化、宋韵文化、阳明文化、鲁迅文化等特色文化贯穿起了绍兴数千年的发展史、形塑为了浙江文化最厚重的丰碑,同时也逐渐化为中华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字桥

2005年5月17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对于绍兴的文化发展工作提出:“在浙江省的这些城市中,绍兴建城最早,历史名人最多,毛主席就曾讲绍兴是‘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可以说,绍兴是浙江的‘罗马’。”“绍兴是浙江的‘罗马’”这既是基于绍兴的历史与文化之实况所作出的高屋建瓴的评价,也饱含了对于绍兴文化发展的殷殷期待。

罗马建于公元前753年,是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罗马的思想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文艺复兴在此地迎来高峰,它的建筑、绘画、诗歌、戏剧、散文等艺术成就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被誉为“永恒之城”。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巍巍会稽山

罗马对于欧洲,不仅是文物之林,更是精神“灯塔”。它对于欧洲文明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罗马为欧洲确立了统一的文化信仰。文化上的认同感促使罗马人对国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孕育出了强烈的爱国精神。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作为核心而发展形成,然而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分化为天主教、东正教及基督教,在教义与信仰方式上产生了分歧,这也直接导致了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分化。这也从正、反两个视角证明了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笃立坚实的文化信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二,罗马坚持了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文化政策。在欧洲的历史上,正因为点燃了希腊罗马古典时代的精神火种,罗马才能在经历中世纪黑暗之后,重新高扬起人文主义旗帜,开展了文艺复兴运动,这为欧洲步入近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罗马文化中涵养而出的质朴浑厚、崇尚美德、重视实效、法纪严明的民族性格,积极向上、健康审美的生活状态,使之成为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文明形态之一。它是流淌在全体欧洲人民的血液里的文化记忆,是世界人民眼中欧洲古典文化的重要象征。其三,罗马注重立足时代,培养历史责任意识。古罗马文化在坚持自我传统的同时广泛吸纳着东方文明、希腊文化的丰富内容,他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历史的连续性,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的重视历史的传统。同时,罗马执政者高度重视城市设施等公共文化生活空间,这不仅提升了公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效地丰富了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进了民族情感。这种普遍的文化保护意识在历史中不仅没有随时间逝去而变得黯淡,反而使“罗马”超越了城市与历史意义成为一种文明象征,促进了文化意义上“欧洲的统一”。

香炉峰

罗马的历史经验表明,文化的发展既要坚持信仰,同时要坚持开放包容,时时保持自我更新,如此文化才能与时俱进、永葆光彩。而这个经验同绍兴的历史文化发展可谓交相辉映。

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其结构与特质往往在初期就已经被塑造。而它要成为一种能够流传和继承的文化传统,必须基于共同的“信仰”,其发展才能正式形成。人民需要信仰,信仰需要基础,而基础则要在历史长河中寻求源头,以此才能更加坚定地传承下去。这是在世界历史发展中获得的启示,亦是需要加以重视并切实致力之处。

河姆渡文化遗址

经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嵊州小黄山遗址、约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约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一同向人们揭开了这片古越土地之上远古文明的神秘面纱。现有研究表明,绍兴先民们在水稻栽培、民居建筑、舟楫制造、陶器发明、养蚕缫丝、畜禽驯养、水产捕捞等方面的生产水平已经处于当时的先进水平,为越地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就文化地位而言,於越文化首创稻作文明、丝绸文明、海洋文明,拥有独特的建筑文明、玉器文明和青铜文明,相较于华夏民族和南方其他各少数民族而言,可视作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大禹像

2005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时曾指出:“大禹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禹故事家喻户晓,大禹精神是要世代传承弘扬的。”绍兴是大禹一生功绩集大成之地,也是大禹陵所在地。绍兴文化的“根基”是以大禹为代表,传承并赓续了数千年的圣人传统,同时也凝聚成为华夏民族的公共精神,这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也是绍兴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必然处于重要位置的原因之一。大禹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清晰记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大禹精神是中华先民从“原始”走向“文明”历程中的智慧结晶,接续尧舜成为中华文化之曙光,凝聚了后人对于昌明之盛世、崇高之品格的无尽向往。大禹重新明确了人在世界中的定位,使人的特殊价值得到最大彰显。

越王台

越国是浙江先民创建、有较翔实文献记载的中国东南地区第一个诸侯国家,其历史起源于夏代晚期。在公元前6世纪,越君允常拥土称王建立越国。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命大夫范蠡依地势、交通等自然环境确立越国都城,绍兴的城市建设自此开始,其基本格局延续至今。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越地因为远离中原文化政治中心,而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气韵、民俗风尚,诸如性格中的尚武好勇、坚韧不拔、讲求实效等精神特质。绍兴文化在越国时期迎来了历史发展上的第一个高峰。越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强盛更是推动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从落后状态中崛起,为这里发展为中国经济重镇和文化重镇做了充足而长远的准备。

禹池

正如同一颗种子在不同地方培育和生长,结出的果实可能也会大相径庭。大禹精神所彰显的圣人文化信仰,在绍兴发展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胆剑精神——它是绍兴文化的“主心骨”,支撑绍兴人民勇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讲话中提出,要大力弘扬“胆剑精神”。绍兴正是因为弘扬了这一精神,才从一个农业小城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工业新兴升级、文化全面发展的城市。

文化之所以不朽,是依靠代代相传,日以自新,同时也依靠物质载体得以流传。因此,绍兴要坚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挖掘和转化其深厚的文化资源。

东山谢安像

西晋末年,受北方战乱影响,士家大族们纷纷南迁,史称“永嘉南渡”。绍兴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使之成为众多北方士族的定居地,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绍兴成为接续中原文脉之地。同时佛教思想的传播也对长期以来以儒道思想为主体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玄学思潮亦应运而生,在绍兴形成了蔚为风尚的士人文化。

兰亭

王羲之《兰亭集序》恰是这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魏晋之风的审美典范。从书法的角度看,《兰亭集序》打破了以汉魏书法流衍下的范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他将“玄学”之思融通于书法创作之中,其书浑然天成,飘逸空灵,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备精诸体。这篇作品创作于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因此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能仅看作是其个人的智慧,而是书法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集大成之作”。

《兰亭集序》

从内容角度看,《兰亭集序》记录了王羲之与众多名流高士在山阴兰亭举办雅集的情境,展现出了高逸的士人风度,通过对世界、人生的反思与怀想,表达了寄情山水、托身玄远、置名利于身外的情志,这亦是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集中体现。时至今日,“文人风骨”依旧作为中国人的脊梁。近代以来,在绍兴这片土地上,在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毛泽东主席对此曾评价道:“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兰亭集序》所蕴含的精气神使之不但未因时间的冲刷而黯淡,反而变得越发可贵。可以说王羲之《兰亭集序》早已超越了“审美”的价值,以旷达舒朗、不卑不亢的“文人风骨”激荡人心——唤起对生命的热情、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格的坚守,以超凡脱俗的魅力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曲水流觞

潇洒疏朗的士人精神也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沉淀在绍兴的文化传统之中。在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创作中,追求意境之高远、心境之淡泊,呈现出平淡天真、尊天乐道的基本特征。他们牢牢地将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追求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于“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向往。

天姥山

此外,绍兴还有着丰厚的唐诗文化资源,在“浙东唐诗之路”上诗人们溯江而上,一路把酒扬帆、击节高歌,留下了1500多首经典唐诗,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代,而在绍兴区域内的作品占了整条“诗路”的一半以上。而这条“诗路”不仅给人以山水之美的享受,还在书法、绘画、佛教等方面启迪了人心,为其诗歌创作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黄酒小镇

在绍兴这片土地上,文化对人的滋养更是无处不在。以绍兴黄酒为例,其唯中国有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而绍兴黄酒尤属精品,它是绍兴文化的象征,也是酒神精神的象征,融合了儒家与道家文化,既有雅致古朴、厚重醇厚之风骨,也有老庄物我合一、淡然物外之情志,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看淡生死荣辱,只求快意人生。这与罗马神话中的酒神精神亦是不谋而合。自晋代起,生女儿酿造女儿红,已经成为绍兴人不间断的传统,绍兴因此也得“中国黄酒之都”之美誉。

东风茶园

绍兴的种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大茗”,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中国的“茶都”。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盛赞道:“茶,越州上”,“碗,越州上”。而在历代文章诗词中绍兴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象征,《全唐诗》中就收录了100余位诗人的400余首茶诗。

越剧小镇

可以说,绍兴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具有了酒乡、水乡、桥乡、书法之乡、戏曲之乡等雅名,丰富的物产浸润着日用伦常,反映在绍兴人的思想之中,成为融于绍兴人血脉之中真正的生活情调,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延续。

文化的永恒不仅要依靠人的自觉传承,不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还需要在文化的互鉴与交流中实现自我更新,取长补短,在发展中持续进步与完善,而这正是绍兴文化所具有的特质。它不仅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文化典范,同时也在思想观念上开风气之先,成为“文士之乡”、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仓桥直街

早在东汉,作为浙学之祖的王充就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以“疾虚妄”“崇实知”为主题对当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论、谶纬及迷信鬼神之说进行批评。魏晋时期,贺循以《礼》学传家,切实参与典礼制作,真正影响了一代礼制之风。降至宋代,在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一系的呼吁之下,“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得到普遍支持。宋室南迁后,滋养出浙东学者笃实践履、农商皆本、义利并重的观念,与中原地区安土重迁、崇农抑商、重义轻利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湖

随着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兴起,绍兴士人也试图建立起适应现代市民社会的新价值体系,以此取代固有的宗法氏族的旧思想。王阳明反对固守圣人之言而不谈实际,而以现实效用为目的,将人的主体自觉发展到极致,为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建立了本原性基础,这为现实生命境界的开展预示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为后世学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奠定了基础。

徐渭故里

此后,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史学一脉继承发扬了阳明思想务实创新精神,开拓出新风貌与新格局,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可以说,一代代绍兴士人在思想上的阐发与实践使绍兴精神获得了更为广博的内涵与深远的价值。

阳明故里

自远古肇端,“大禹治水”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注入了“以德配天”“重视理性”“博施济众”的圣人精神。古越“愈挫愈勇”“敢为人先”的“胆剑精神”,为越地文化形态奠定了基本框架。汉代王充以“疾虚妄、灭鬼神”蕴含了反对蒙昧、尊重理性的文化精神。东晋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谢灵运的谢氏家族作为玄学文化影响下的士人代表,在书法、文学等方面充分表达出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返璞归真的个性需求。

唐代迎来了文化大发展,绍兴文化亦攀上新的高峰。以虞世南、贺知章、朱庆余为代表的学者官员纷纷以诗言志,以文写心,怀经世之志,表达出对于天下时局与民生世貌之关切。宋元之时,绍兴士人带来了新的文化繁荣。从贺铸、陆游到王沂孙、王冕,在诗词画等多方面都迎来了创新,展现出新时代的审美特色。

王阳明像

明代王守仁在思想上开创心学一系,振聋发聩,予人以心灵之洗涤。而明末清初崛起的浙东学派,从陈亮、叶适的致用之学,吕祖谦的博学慎思,到刘宗周、黄宗羲等学者对于科学知识的重视,提出要“学以致用”,其根本目的仍在于对日用民生的关注,一转重农抑商之风,而言“工商皆本”“节用爱民”,故执政者必须以民为本。

蔡元培像

至于近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思想运动的兴起,亦有绍兴士人于思想上启其端。孙德卿、蔡元培、鲁迅、马寅初、竺可桢等学者关注社会、积极投身于政治或思想的革命运动之中,带领了一批有志之士为中国社会风貌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鲁迅故里

应当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绍兴总能成为新文化的发祥地、传统的接续地与历史的革新地。在中国所经历的重大文化转折之中,总会出现绍兴人奋斗的身影与热忱的感召。正是“历史”与“文化”为绍兴注入灵魂,才使得绍兴能在“传统”与“现代”、“生活”与“艺术”、“继承”与“创新”中达成平衡。

鉴湖

在新时代的今天,面对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历史任务,此刻我们再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所提出的“绍兴——罗马”这一时代命题至今仍发人深省,这既是对绍兴悠久文脉传承的高度赞扬,同时也赋予了绍兴新的时代特质,为绍兴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循着空灵隽逸的稽山鉴水,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立场,弘扬绍兴精神,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绍兴文化具有的厚重底蕴及其强大生命力,必将在新时代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再谱华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