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高古奇骇一老莲 | ||||||
|
||||||
编者按:师其意思,自辟乾坤。作为绍兴“名人年”重要活动,继2021年“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成功展出后,又一大展“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今日在绍开幕,以此纪念陈洪绶逝世370周年。绍兴日报专题刊文《高古奇骇一老莲》,挖掘展览台前幕后,带领大家一起感受陈洪绶的书画魅力。现将报道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高古奇骇一老莲 陈洪绶书画作品展今天开幕 徐霞鸿/文 今年是陈洪绶逝世370周年。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明代绍兴府诸暨县(今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著名书画家、诗人。他与王冕、杨维桢并称“诸暨三贤”,与崔子忠合称“南陈北崔”。鲁迅先生钟爱其人物版画,称“老莲的画,一代绝作”。 徐渭艺术馆 从今天起到12月20日,由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在绍兴博物馆(徐渭艺术馆)展出。这是继2021年“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后绍兴又一文化盛事。来自国内35家文博单位的陈洪绶书画作品、文献手稿、碑刻拓片,以及其师友、后学书画、版画、古籍等相关文物100件(组),让观众能从历史的深度领悟其画风背后蕴涵的追溯本源、别开生面、张扬个性的艺术精神。 从1件到100件 绍兴携手35家文博单位 “这是绍兴携手国内35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一场文化盛事。”说起这场展览的筹备过程,市文广旅游局博物馆处处长、绍兴博物馆馆长何鸣雷用了“不容易”这三个字来形容。 “我们馆藏的陈洪绶书画作品只有1件。这幅《蕉荫丝竹图轴》创作于清顺治七年(1650),是陈洪绶晚期人物画代表作之一。”何鸣雷说,从馆藏的1件文物到集齐呈现在展览上的100件文物,这个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只用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而且,这35家文博单位有许多是国字号的,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等,还有不少省级大馆,如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 “前段时间,我们派出了8支队伍,将分散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的陈洪绶文物藏品陆续接回绍兴。”作为这场展览的总策展人,绍兴博物馆副馆长沈一萍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借展的不易。 这100件文物中,有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25件。这些国宝级的文物,在点交、运输、布展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尤其是书画类的文物,是有休眠期的。“因为每一次展出,对于书画类文物来说,都是有损耗的。所以书画藏品展出过一次后,要经过3至5年的休眠,才能进行下一次展览。如果想借的这一件,刚好处于休眠期,那就只能换别的了。”沈一萍说,虽然这场展览为3个月左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展品的展期只能借到2个月、1个月甚至20天。所以,观众很难一次性看到所有的展品。 在布展时,从打开文物的那一刻到上墙的全过程,也都必须由借、展双方共同见证。“之前,借展方都要派人到现场全程协助布展,现在因为受疫情的影响,我们就采用了网络全程直播的方式来进行。”绍兴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沈方圆说,展厅内的温度、湿度,也有严格要求。“一般来说,展厅温度要控制在20摄氏度,正负2摄氏度之间。湿度要控制在50度,正负5度之间。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每天的波动都不能超过3度。” 此外,陈洪绶书画的布展难度还在于其作品本身的材质。“他的书画,多是绢本,是绘在绢、绫等丝织物上的。与纸本相比,绢本更难保存,更易破碎,布展更需小心翼翼,容不得有半点闪失。”沈一萍说。 不仅高古奇骇 更还原别开生面的老莲 这场陈洪绶书画作品展的主题定为“高古奇骇”,主要是出于与陈洪绶主要的艺术特色与精神面貌相贴合的考虑。 “陈洪绶是明代人物画巨匠,他上追晋唐,师法吴道子、周昉、李公麟等大家,并借鉴了同代吴彬的夸张变形、丁云鹏的古雅宁谧,进而吸收民间壁画、版画的装饰意匠而自成高古奇骇的面貌。”沈一萍说,这场展览以陈洪绶人物画为重点,选取了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代表作品。 陈洪绶的人物画,在人物造型上,常有意改变身体比例,多画大头小身的“伟岸躯干”;在色彩运用上,多工笔设色,极具装饰趣味;在笔墨技巧上,善用线描,从转折有力的方笔到清圆细劲的圆笔均能运用自如。比如明清时人画仕女,多是细瘦苗条之态。陈洪绶所画仕女大多圆浑丰满,高雅脱俗又天真活泼,充分表现了女性的风韵仪姿和神态,这正是他的人物画以唐人仕女为基础的表现。 沈一萍说,在这次展出的100件文物中,陈洪绶的书画作品占了56件。从中,他们还选出了20件必看作品。比如故宫博物院馆藏的《观音图轴》,陈洪绶以“钉头鼠尾描”勾勒人物衣纹,方劲有力,在描绘人物面部及手部时,线条柔和流畅,优美灵动。还有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扑蝶仕女图轴》,是陈洪绶晚年佳作。图绘二仕女作扑蝶之戏,人物头部硕大,体态纤弱,为老莲仕女画的典型姿态,衣纹用游丝描,圆转流畅。 再比如中国美术馆馆藏的《钟馗像轴》,此轴作于清顺治五年(1648)端阳,画中钟馗乌帽簪花,虬髯鹰目,手执蒲艾,作微微侧立之状,一仆从紧随其身后。陈洪绶以淡墨设色绘人物面孔,神情生动细腻;以浓墨线条勾勒衣褶,行笔凝重方直,铿锵有力。 还有天津博物馆馆藏的《餐芝图轴》,描绘的是一位高古之士餐食灵芝的情景。传说仙人以灵芝为食,高人逸士则以煮药餐芝来修身养性,此图所绘人物面目奇古,造型夸张,衣纹线条流畅均匀,细劲柔韧,神情及动态的勾勒精细传神。构图上除湖石外,不置背景,更凸显了人物高蹈出尘的气质特征。 展品中除了展现他高古奇骇的人物画,还有他古雅清丽的花鸟画、师古出新的山水画、刚逸相济的版画、清新俊逸的书法和质朴率真的诗文。 比如版画。明清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出版的繁荣,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刻本插图广为流行。而此时的人物版画,首推陈洪绶。他的版画刚逸相济,自成体系,兼具通俗性、娱乐性和艺术性,对后世版画艺术有很大影响,清代刘源、金史、任熊等人皆从中汲取养分。陈洪绶的传世版画作品《九歌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等,即是此类题材的典范。 超越时空的对话 青藤老莲几百年后“相遇” 将这一展览开在徐渭艺术馆,也是颇有深意的。 徐渭开泼墨大写意一格,陈洪绶专擅工笔一路,二人艺术表象不同,但内核相投,不以技似,而在神交。徐渭求变求新不拘时俗的追求和实践,深深影响了陈洪绶的艺术,这体现在陈洪绶高古奇骇的作品中。晚年作品大胆变形,题材讽刺抨击流俗,都展现了陈洪绶和徐渭在骨子里的一脉相承,二者共同引领了晚明狂狷的艺术风潮。 史载,陈洪绶曾在徐渭的故居青藤书屋陆续居住了五年左右。陈之父陈于朝是徐渭晚年结交的小友。陈洪绶亦对徐渭这位前辈的才情深怀敬意,曾亲书“青藤书屋”匾额,以示景仰。他不仅对年久失修的房屋进行洒扫修葺,还在此进行了不少书画创作。 “这块行书‘青藤书屋’木匾,就在绍兴博物馆的馆藏中,所以这次也拿出来进行展览。”沈一萍说,这就好像是青藤、老莲两位大师几百年后再相遇,在这场展览上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非常有意义。 此外,作为十七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人物画家,陈洪绶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从者如鲫。得其亲授者有爱妾胡静鬘,儿子陈小莲,女儿陈道蕴,学生严湛、陆薪、司马霱、沈五集、魏湘等。随之而起的王树毂、罗聘、华喦、黄慎,更能融老莲画法,别创新貌。近现代私淑者则有“海上四任”、张大千、谢稚柳、程十发等。不仅如此,陈洪绶的作品还广传海外,深刻影响了日本浮世绘,又间接影响了莫奈、梵高等印象派画家,在世界艺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体现陈洪绶的这种艺术影响,展览上还展出了25件师友和19件后学的作品。比如陈小莲的《斗梅图》、任熊的《老翁戏婴图轴》、张大千的《抚松盘亘图》等。”沈一萍说。 而为了让观众能有更好的参观体验,展览还提供微信自助语音导览、多媒体互动查询等服务。同时,他们从陈洪绶书画作品中提取元素,原创设计陈洪绶书画表情包;并利用陈洪绶版画《博古叶子》《水浒叶子》等,开展集章活动,让传统书画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绍兴从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到建设博物馆之城,除硬件建设外,还要让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展览是最好的途径。这几年,我们以书画为载体,围绕绍兴名人,已经成功举办了‘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等不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用网络化思维办展,让绍兴博物馆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联动起来,可以为绍兴的“博物馆之城”赋能。与此同时,他也期待能有更多高水平的展览来提升绍兴城市品位和文化高度,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