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题

穿“越”宋“潮” | 风雅之约,绍兴等你!

发布日期:2022-07-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南宋之于绍兴,绍兴之于南宋

密不可分

如果说古越是绍兴的根

那么南宋就是绍兴的魂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之际

在七月的绍兴,坐地铁、游古城

一起穿“越”宋“潮”、寻迹南宋!

漫步绍兴城内,南宋遗迹星星点点,宋韵入画,步步成景,来这绍兴古城,寻觅一幅关于绍兴的宋韵画卷吧……

来一趟迎恩门,感受到古运河两岸的风情,和老城街区的完美契合,还原老绍兴人的生活。迎恩门是绍兴古城西北角的城门,初建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清代改称为西郭门,位于常喜门(宋名,明清称常禧门)北约五里,三江门(宋名,明清称昌安门)西约六里,兼有水陆城门。

迎恩门历史上就是从杭州进入绍兴的水陆要道,传古时凡朝廷命官以至皇帝亲临都必经此门,故称迎恩门。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迎恩门外建箭楼,在箭楼上卧薪尝胆。

迎恩门的种种在时间的洪流中也并未消散,反倒焕发新生,迎恩门风情水街东起迎恩门古迹,西至古刹钟山寺,以近1.5公里的古运河为主线,串起人间烟火气,在如今的绍兴,重现了往昔的繁华,手执一把团扇,逛一逛这老街,感受一场这久违的风情。

沈园,又名“沈氏园”,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楼台亭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历经时间的洗礼,仍不改芳华,沈园的魅力不仅在于“景”,还在于“情”。

沈园内有湖水,建筑多围湖而建。朴素的宋井亭下有一口宋代遗留下来的古井,穿过亭子便更加深入园中,走过回廊,走过亭子,在园中行走就仿佛走过历史的痕迹,一步步迈向岁月的深处,虽是方寸之地,却有深意蕴含其中。

府山是绍兴古城内的主要名山,因形状若卧龙,又名卧龙山,越国大夫文种死后葬于龙山之上,故又称文种山。

府山之上,亭台楼阁、古砖残碑,琳琅满目,这满满的历史印记在今日,仍然有着夺目的光辉。越王殿位于府山南部山坡的高处,殿依山而建,飞檐高墙,颇具气派,又富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与越王殿遥向对应的就是越王台,是为纪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而建。

在府山公园内,可见一小亭,匾上留范仲淹“清白”两字,亭内有泉,范仲淹命名为“清白泉”,照壁上写有范仲淹的《清白堂记》,游越王台见清白亭,就不枉此行。

绍兴是一座桥乡,在绍兴的各个角落,总有着历史悠久的痕迹,八字桥便是最好的见证。八字桥有“中国最古老立交桥”的美名,状如八字,巧妙地连起了三条汇聚此处的小河。

时光若是倒回到800余年前,这桥上定然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这里,你可以南望会稽山,西眺大善塔,在南宋的《嘉泰会稽志》中,此景被称为“河梁风月”,有河、有桥、有船、有人家,无限风光入画来。

在绍兴寻觅宋韵痕迹,怎能不来宋六陵,宋六陵始建于南宋初年,包含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7座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7座后陵。作为江南地区最大的皇家陵园,宋六陵不但是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天下名陵,还是独一无二的南宋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南宋的历史,差不多都埋在了宋六陵。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最能代表宋人生活与文化趣味的“四般闲事”,其中,点茶之风尤为繁盛,绍兴最风雅的宋韵事,当属点茶、斗茶、煮茶、喝茶,总之离不开一个“茶”字。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选器、筛茶、注水、调膏、用茶筅一遍遍地持续搅动,待生成绵密厚重的白沫,再素手点花……于细啜慢饮间,体味茶汤的变化,共赴一场南宋风雅之约。

除了茶艺,绍兴产茶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绍兴产茶始于东汉,至南宋时,已遍及各县,且出现了规模化、园区化的趋势。绍兴的日铸茶、卧龙茶、丁堄茶、高坞茶、剡茶等,在当时都已是名茶,时至今日,在绍兴的每个角落都藏着茶叶清新的味道。

© | 吴委江

陆游在《安国院试茶》一诗中作了记述:“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绍兴日铸茶的问世,使茶叶形质为之一变,获得了当时众多爱茶人士的高度赞誉,其中以御茶湾采出的日铸茶最为极品,茶叶芽质柔嫩肥壮、色泽绿润、香味隽永、经久耐泡,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平水日铸茶,中国炒青绿茶的开创者、茶叶撮泡法之鼻祖,古人谓其“遂开千古茶饮之宗”。

半卷闲书,一壶清茶,仿佛置身宋朝,感受宋人的闲适风雅。

若想顺着历史的痕迹,从绍兴回到南宋去,感受那时的风,那时的雨,还得乘坐乌篷船,小船儿悠悠徜徉在街市水道间,才是真正的江南风味。

一山一水一古城,一墙一瓦一老街,一叶乌篷入画来。窄窄的巷子,旧旧的青石板路,潺潺的流水,古朴的小桥,以及偶尔荡漾在水中的乌篷船,每一处场景,无时无刻不在氤氲着这里无法被取代的市井烟火气,这才是宋韵,这才是生活啊!

乌篷船穿梭在蜿蜒河道,将冉起的炊烟容纳,把浣衣的笑语收藏,载满了两岸烟火,载满了淡淡乡愁,像被岁月雕琢的黄酒,藏在心间愈酿愈香……

仓桥直街  摄影 Poco@崬湖散人

“古运河畔,枕水人家,桨声欸乃,炊烟情长”的画面或许曾让你向往,就让时光在乌篷船中变得缓慢缱绻,划一道桨,就距离那个梦中的南宋更近一步,我们想要靠近南宋,也许就是想要靠近那一抹藏在绍兴骨子里,未曾消散的温柔与坚韧。

纵观中国古代的历史,真正能担得起风雅二字的也许只有宋朝,这个弥漫着淡淡烟灰色的朝代,以文艺与优雅著称,把闲趣与品位放在生活的日常,来到绍兴寻宋韵,那些老物什里,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珍品古籍、古籍再造善本、碑帖等再现了两宋时期的鲜活的历史和繁荣的都市生活风貌。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仿佛拥有生命力,能够带领大家一览宋时风韵。

绍兴古称越,秦置会稽郡,唐改越州,南宋称绍兴府。宋季绍兴九修府志,其时修府志之盛,实列两浙前茅。今九失其七,仅嘉泰《会稽志》、宝庆《会稽续志》传世,后称“会稽二志”。嘉泰《会稽志》卷十六单列“藏书”一章,此创目为早期方志仅见。

是书为研究等韵和宋代语音的重要著作。卷首有司马光之序,初刻本为南宋嘉泰三年(1203)董南一刻本,然传本早佚,此本为是书现存最早版本。曾入藏天禄琳琅,后为藏书家祁阳陈澄中收藏。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陆佃之孙。南宋爱国诗人。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遭秦桧贬黜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累官至宝章阁待制。嘉泰二年(1202),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书成后,蛰居原籍。陆游一生创作诗歌甚多,内容丰富,风格或抒发政治抱负,雄浑豪放,或叙写日常生活,清馥可喜。陆子遹,字怀祖,陆游第七子。嘉定十一年(1218)出任溧阳知县,十三年编定《渭南文集》,刊刻于溧阳学宫。

绍兴古为会稽,制作的砖砚也称会稽砖砚,会稽砖砚制作是使用绍兴地区的优质泥土作为原材料,经过柴烧制成砖坯,后经过多道工序制作完成,其特点是质地非常致密、美观雅致,坚实如铁、不易破裂、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

会稽砖砚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有史料可查的至少可追溯宋代,《渭南文集》卷二十二《桑泽卿砖砚铭》自注:“放翁铭桑甥泽卿砚砖。绍熙二年六月九日,老学庵书。”

▲第一代魏好仁的作品,制作于40年代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绍兴作为宋韵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是时代赋予的命题。用文物中的风雅“宋”,来诠释“最是宋韵在绍兴”的内涵,这是绍兴对于宋韵文化的一种独特解读。

“风雅宋——最是宋韵在绍兴”文物展于2022年5月18日至7月18日在绍兴博物馆临展一厅、临展二厅展出,带你走进绍兴的宋韵世界。

绍兴博物馆

本次宋韵文物大展以宋代绍兴历史为脉络,分为“宋城风韵”“皇陵余韵”“胜迹神韵”“名士和韵”“名篇清韵”“风物雅韵”6个单元,展出宋代瓷器、陶器、金器、银器、铜器、玉器,以及砖瓦、印章、钱币、碑刻拓片、古籍文献等各类文物300余件。

不仅展示出绍兴宋代历史的辉煌、宋代绍兴生活风雅“富美”画卷,还向人们展示出绍兴宋代文化的力量,最大程度诠释了“最是宋韵在绍兴”的深厚内涵。

绍兴博物馆馆藏的宋代文物共有792件,其中瓷器447件、陶器162件、金器2件、银器12件、铜器14件、铜镜127件、砖瓦24件、宝石2件、宋拓片2件……

///

南宋的气息为独一无二的绍兴

涂抹上了别样的色彩

这古老韵味已然深深融入绍兴的肌理

幻化成就绍兴古城的生命力

来一趟绍兴,寻一场古韵

接下来一周,绍兴线上宋韵周

与你不见不散!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