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千年古城,向世界文化遗产目标迈进
发布日期:2022-07-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编者按:

“有骨的江南”绍兴自古备受世人青睐。今年是绍兴获批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40年来,绍兴通过保存传统风貌,传承古城特色,日渐成熟的“绍兴经验”已谱写出绚丽诗篇。在“7.15”绍兴古城保护日到来之际,浙江日报专版刊文《千年古城,向世界文化遗产目标迈进》,介绍古城保护“绍兴经验”。现将报道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千年古城,向世界文化遗产目标迈进

—写在绍兴获批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之际

乐翠球 徐添城 孙 良/文

一座城市的风骨,在文人志士的笔下最能洞悉。漫步绍兴城内,王安石曾写下“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之佳句;王羲之挥墨抒发“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感叹……于景,于情,“有骨的江南”绍兴自古备受世人青睐。

鲁迅故里

在此建起国都的越王勾践或许也不会想到,这座城,能延续千年,且风华依旧。2500余年的建城史,城址不变的发展论,都赋予了这座古城道不尽的底蕴。

也正是这些底蕴,给了它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底气。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绍兴,赫然在列。“春秋时为越国都城。有著名的兰亭、清末秋瑾烈士故居、近代鲁迅故居和周恩来同志祖居等,是江南水乡风光城市。”命名文件中,绍兴获得如此评价。

自此,一代又一代的绍兴人有了同一个梦想。他们站在青石板路上,眺望着柔情的山水,书写着保护的故事。

如今,“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步入了发展新阶段。它依然做着古老的粉墙黛瓦梦,也始终怀揣着青春有为的心。保护与建设、传承与创新,在与发展难题“较劲”的40年间,绍兴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古城保护体系,“绍兴经验”成为新的焦点。


专家力荐 实至名归

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终见绍兴

1982年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浙江省内城市仅两个。除杭州以外,便是绍兴。

在溯源绍兴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经历时,很多人会问同一个问题:“绍兴凭什么首批上榜?”而面对这样的问题,许多研究绍兴历史的文史专家们总会反问:“如果绍兴都不算历史文化名城,那么怎么样的城市才能真正担起这个名号呢?”

仓桥直街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国务院首批名单内部论证时,就已经被业内专家问及。“其实,在首轮城市筛选中,绍兴并不在名单之列。”绍兴市志原总编纂、文史研究员任桂全对此记忆犹新。虽名不在榜,但绍兴的争议却不小。“名单初稿在征求全国专家学者意见时,‘绍兴’这座城市被多次提到。吴良镛、罗哲文等知名学者提出,绍兴如果不在列,那么全国能称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就不多了。”

专家们“力挺”绍兴并不是没有缘由的。放眼全国,一座城市自建城以来能在历史推进与自然演变等因素影响下,历经2000多年仍保持城址不变的,只有苏州与绍兴。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命范蠡以今卧龙山孤丘聚落为中心构筑越国新都,有了今日越城的开始,随后,2500余年风雨更迭,绍兴古城在此岿然不动。这种罕见的“扎根”,让专家们看到了绍兴的独特,不少人称之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另一个原因则要归功于绍兴的规划远见。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绍兴领先其他城市,开始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进行绍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这项工作的开展,很快引起了业界关注,一时间,专家、学者蜂拥而至。

广宁桥

绍兴市城建委原主任、绍兴古城保护利用专家钟华华也因此留下了一段特殊的工作经历。“两三年时间内,来自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和各大高校的专家先后来到绍兴考察。我负责接待工作。”钟华华说,那段时间,他跟着各地专家一同开展绍兴城市现状调查,即使是工作时间以外,他们也常聚在一起探讨绍兴城市保护的出路和未来。

据清光绪年间《绍兴府城衢路图》记载,当时绍兴古城拥有城门九座。纵横的水道,把古时绍兴城内的建筑、景观、空间、生产生活元素等巧妙结合起来,组成了一座水陆相辅的典型的江南水城。“所以,专家们一致认为,我们绍兴这座城市具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钟华华说。

也正是基于专家们多次的实地考察和论证,绍兴入围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便成了意料之内的事。当时,评选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具备4个条件:一是要有悠久的建城历史或是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二是要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三是要有较多的文化传统内容;四是这个城市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和延续发展。而这些条件,绍兴完全具备。在多次举荐和据理力争之下,绍兴被专家团送入了首批名单之列。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文公布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几天后,人民日报在报眼位置刊发了一篇以此为内容的重要报道。看到“绍兴”位列其中,包括任桂全、钟华华等见证者在内的绍兴人民都十分激动。“这不光是给绍兴这座城市定了性,也是给我们未来的工作定了调。”钟华华说,对于脚下的古城,绍兴更加明确,未来,这里不光需要发展,还需要有效的保护。

东湖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后,国务院批复文件中还特别提到了绍兴。“考虑到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维护建设的任务较重,经征得财政部同意,从1982年起,对扬州、景德镇、绍兴3个城市分别实行每年从上年工商利润中提成百分之五的办法,以增加其维护、建设资金的来源。”特殊的待遇给了绍兴发展和保护的资金基础和规划信心。绍兴古城保护的全新篇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制定规划 出台法规

千年古城描绘新蓝图

如果说40年后的今天,绍兴已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模式,它有了明确的发展规划,也有了经济支撑和智库支持。那在过往的40年探索时光里,绍兴也确实面临过不少“成长的烦恼”。

相关资料和报道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国内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因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导致一些珍贵的古建筑、遗址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书圣故里

事实上,绍兴在名城保护工作上也曾走过不少弯路,这给当时的绍兴留下深刻的教训。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绍兴加大了对古城保护的科学规划,一代又一代人步步推进,使得保护的脉络越来越清晰。

1998年4月,绍兴启动第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提出“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保护理念,实行“点、线、面”一体、循序渐进的古城分层级保护方式,开启了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古城几乎原封不动被保护起来;2001年12月,《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浙江省政府批复,历史街区保护进一步升级,保存传统风貌,传承古城特色,成为“全国首创”。

徐渭故里

怎么样的区域才能称为“历史街区”?绍兴在定性过程中提出了“三性”概念。一是历史的真实性,它必须是真实存在的、有据可考的;二是风貌完整性,其内某一区域风格需要比较典型,风貌保存也需比较完整;三是生活的连续性,这里必须是“活”的街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需要有人生活的气息,保持着古城居民生活纯正的烟火气。

步入21世纪,绍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迎来不少“高光时段”。2001年3月,仓桥直街和书圣故里1号街坊保护修缮试点工程正式实施,其后十几年时间里,古城几大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工作全面启动,保护整治面积近5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近10亿元,惠及住户约6000户,并成功引进世界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古城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改造。

阳明洞天

来自国内外专业领域的认可也随之而来:2003年8月,仓桥直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09年,石门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荣获“中华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2014年6月,八字桥和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5月,蕺山历史文化街区荣获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称号。

绍兴古城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渐渐打开。2006年5月31日到6月2日,由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办的“第二届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在绍兴举行。63位外国专家、188位国内专家到会,这是当时绍兴举办的最高规格会议之一。会上,绍兴的名城保护工作得到这250多位代表的首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名城保护的“绍兴模式”。会议期间还诞生了一份旨在促进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绍兴宣言》。

依托长期的蓄力,绍兴在古城保护上的发力变得越发精准。2012年修编的《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一城八街区”格局基本形成,并对古城内的新建建筑高度提出明确规定:古城范围内的新建筑,檐口高度不得超过19米,建筑总高度不得超过24米。2018年,绍兴完成《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总体城市设计》,确立了“一城一桥三故里”的整体发展框架,即越子城片区(一城)、八字桥片区(一桥)、书圣故里片区、阳明故里片区、鲁迅故里片区(三故里)。

绍兴古城

在绍兴古城保护的历程中,2019年,是一个十分有分量的年份。

这一年1月,备受瞩目和期待的《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绍兴颁布的第一部古城保护地方法规。《条例》用七章四十八条的具体内容,强化了古城保护利用工作基础,落实了保护要求与措施,推动对古城的合理利用,并强化监督检查,明确法律责任,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这一年,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正式成立。作为绍兴市政府派出机构,专门承担该市名城委部署的关于古城保护利用重大政策措施研究、规划编制协调、监督资金使用等职能。这也成为绍兴古城保护历史上,通过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统筹相关部门、打通体制壁垒的创新之举。

这一年,绍兴进一步加大了古城保护投入,专门设立了古城保护基金,从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的土地出让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专项用于城市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这一年,绍兴定下“清单制度”,一张古城保护利用年度工作清单,由名城委成员单位根据职能共同推进,把古城保护的责任层层压实。

这一年,绍兴正式给“古城保护”定了个节日。自2019年起,绍兴将每年的7月15日定为“绍兴古城保护日”。全民参与古城保护,新形式带来新气象。

“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的“四个一”工作体系,以及“以节日促保护”的创新举措,给绍兴古城保护利用工作增添新活力。


疏解功能 活态保护

城市“旧”了也“新”了

也是在2019年,绍兴古城的更新改造有了“质”的变化,人们惊喜地发现,在国内外其他城市不断建起高楼大厦的时代,这座2500年历史的古城,竟悄悄“变矮”了。绍兴大厦、震元堂、老绍兴市府大院高楼、原绍兴市税务局与城管执法局办公楼……一些地处古城区核心区块的高层建筑,不是被挪走了,就是被“削”矮了。

一时间,各界的目光再一次齐刷刷看向这座江南小城:绍兴变“矮”了,它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相较被广为提及的“削楼”这一说法,绍兴市名城办主任徐觉民认为,用“疏解”一词来解释这项工作,或许会更合适。

塔山应天塔

事实上,绍兴近年来做的“疏解”工作是多角度的。一方面,一批行政事业单位外迁,疏解了古城的功能;另一方面,部分居住人口外迁,优化了老城区的人口结构;而最受热议的一方面,就是以调整高层建筑、让古城“显山露水”为主要手段的城市空间格局上的疏解。

在9.09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区内,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以及纵横交错的水系,是其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空间地理标志。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少过高的现代建筑挡住了这些山水的“外形”,隔断了古城的历史风韵,也隔断了城市的精气神。

要让古城“望得见山水”,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成了绍兴古城保护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此前划定绍兴古城天际线高度约束的基础上,《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中明确规定:古城范围内现存不符合城市天际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要求的建(构)筑物,应当根据古城保护相关规划逐步依法实施降层、改造或者拆除措施。

徐觉民说:“这是一个依法依规、充分研究、量力渐行、有机更新的过程。每一幢高楼的削层改造,都会经过科学的研判分析,执行‘一楼一策’。”

高楼降了,游客身处古城,视野便更加开阔。古城里的重要元素,也在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中,得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当前,以“一城一桥三故里”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环线和以绍兴古城环城河为主的生态景观休闲环线备受关注,景区和街区相连,乘坐一条乌篷船便可悠悠经过景点与故里,游客眼中的绍兴确是“满城皆景”。

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绍兴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当属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现代化需求和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

越王台

对此,在过去几年,绍兴建立起一个以47名名城保护、规划设计、文史研究、古建工匠等领域专家为核心的“智囊团”,在调研基础上,通过专家研讨等方式,提出“既能实现古城保护路径,又能满足民生需求”的有效方案。

“按照古城整体保护、活态保护、有机保护的思路,我们系统谋划了‘古城有机更新项目群’建设。”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说,通过向社会征集群众所思所盼,近年来越城区内陆续开展污水截污纳管、内河水质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提档升级、古城基础设施微更新等民生实事工程,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古城的变化。

亲历多个项目建设规划和实施的绍兴市文旅集团总工程师沈波也十分有感触。“在古城内做项目,不仅要考虑文脉传承,要考虑业态引入,还要考虑居民的需求。”

徐渭艺术馆

2021年,以徐渭诞辰500周年为契机,位于越城区后观巷33号的绍兴徐渭艺术馆正式向大众开放。2020年4月接到建设任务,2021年5月便顺利完工,包括徐渭艺术馆建设、周边台门活化利用、老旧民居改造等任务在内的前观巷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对于绍兴市文旅集团建设团队来说,时间紧、任务重。

紧邻居民区,工作时长又“白加黑”,工作却意外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和认可。归结原因,沈波认为,除了徐渭艺术馆及周边高端民宿改造后给居民生活带来变化之外,以项目为依托开展的社区老旧民居改造工程,真正做进了老百姓的心里。“青藤社区是个城区内的老旧社区,过去因为整个片区没有铺设下水道,居民们还没用上抽水马桶。”据沈波介绍,通过飞线入地、排污纳管等手段,项目方为社区内300多户人家进行了改造,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

“政府和建设单位帮我们改造了平房,现在住着特别舒服。邻里之间傍晚还能去徐渭艺术馆前的广场散散步、跳跳舞,现在我们老城区里的居民,真是享福了。”在青藤社区住了36年的居民祝文娟高兴地说。

还有一个变化,让绍兴市民直呼“惊喜”。2021年“古城保护日”上,绍兴古城信息展示中心正式开馆。虚实结合的绍兴古城风情画卷、全国首创的古城全域数字沙盘、VR全景虚拟游览系统……新潮的数字游览方式让游客、市民惊叹,“古城还能这样玩!”

这是绍兴探索数字化改革赋能古城保护的一个创新之举。据绍兴市名城办副主任徐国峰介绍,根据《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及省委、省政府数字化改革的要求,近两年,绍兴市名城办从古城保护利用、传承发展、千年古城复兴及古城整体智治等需求出发,利用“数字孪生”概念构建了一个数字化古城信息管理平台,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数字化新路径。该应用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被评为地方特色应用成果之一,子系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应用”获省数字文化系统第一批优秀应用。


彰显特色 有机更新

古城申遗呼之欲出

绍兴被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第40年,各式各样的新事物开始进驻古城的角角落落。

今年4月29日12时,绍兴地铁1号线主线段正式开通,千年古城迎来地铁时代。随即,绍兴“上新”五则创意视频,勾践、范蠡、陆游、唐琬、鲁迅等历史名人“乘上”地铁,带领游客“打卡”绍兴景点。“破圈”的创意视频获得群众认可和点赞,“名城绍兴,越来越好”不再只是一句发展口号,也成了大众的期待。

“坐地铁 游绍兴 品宋韵”全国主流媒体代表、达人采风活动

地铁一通,老城区里的新业态也迎来发展“热”。

进书圣故里社区的一条小弄堂内,90后创业人柴言林的民宿“拾贰朴宿”十分吸睛。“7月份已基本客满。”柴言林笑着说,现在许多客人来自杭州等地。“他们坐着地铁来古城,让古城区的旅游火了一把,我们民宿的生意也节节攀升。”

柴言林选择来到书圣故里创业,也是看中这几年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力度之大。“这里有躲婆弄、题扇桥、戒珠寺等许多名胜古迹,且保存完好,游客量比较稳定。这两年,随着街区立面改造等工程的开展,老街焕发新风貌,给了我们更大的发展信心。当前我们在绍兴古城内已经开起了3家民宿。”他说,为了更好经营吸引年轻游客,他结合街区特色,在自家民宿里推出了着汉服打卡拍照、中式庭院下午茶等活动,属实又“吸”了一波粉。

拾贰朴宿

越来越多像柴言林这样的年轻人,开始对绍兴古城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带着创意、技能和热情,来到老城区,开起民宿、咖啡厅、小酒吧、书吧和文创公司,吸引更多青年受众来到绍兴。这批“青年创客”的加入,为古城文商旅发展注入活力。而为了加大对这些青年力量的支持,围绕绍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文创文旅为业态的年轻时尚集聚地”的目标,越城区政府、绍兴市名城办会同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团市委等单位,组织开展“绍兴古城青年创客”项目,拟通过政策扶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打造古城时尚地。

“绍兴将成为一个主客共享、温馨宜居、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慢生活体验区。”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如今,游客来到古城内,可以喝喝咖啡、吃吃美食、品品老酒、听听戏曲、看看非遗、赏赏文物、走走小桥小巷,而未来,这样的“网红打卡地”将会越来越多。绍兴也将探索更多创新举措,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书圣故里

欢迎游客走进来,也乐于把绍兴“亮”出去。去年,“绍兴印象——2021外国驻沪总领馆官员走进浙江”活动举行,来自14个国家的20位国际友人来到绍兴,参观古城,感受历史。“绍兴这座美丽的城市是中国高速发展的一个展示窗口,我们希望能加强与浙江、与绍兴的合作和交流。”波兰驻沪总领事马莱克·切谢尔楚克如是说。

放眼国内,近年来,绍兴市还以系列“绍兴周”活动为载体,向杭州、宁波、深圳、北京、上海等兄弟城市推介名城资源。每到一地,绍兴古城的文化积淀与旅游价值都成为热点话题。

正是在“新”与“旧”、“保护”与“利用”的碰撞中,古城保护的“绍兴经验”逐步形成一套体系。今年6月11日、12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高峰论坛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上,作为7个代表城市之一,绍兴以《彰显地域特色,构建保护传承体系》为题,分享了古城保护利用的经验和做法。无论是“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的保护利用管理体系,还是绍兴以民生需求为重点谋划“古城有机更新项目群”的经验做法,抑或是绍兴近年来通过大数据理念打造的古城“数字孪生”系统,都得到了业界的关注和认可。

在“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的发展征程中,绍兴市委主要负责人提出,要聚焦“五个率先”谋划建设“五个之城”,即要将绍兴建设成为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生活之城、品质之城、善治之城。这其中,“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打造文化文明高地、擦亮稽山鉴水颜值”是一个重要命题。这为绍兴古城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期待。

题扇桥

如今,继“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后,绍兴又收获“东亚文化之都”这一“金字招牌”。擦亮这张新招牌,探索“全城申遗”成为绍兴新目标。

历经几十年、几代人的探索与实践,日渐成熟的“绍兴经验”已谱写出绚丽诗篇。我们相信,绍兴古城的未来,将更加璀璨夺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