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宋韵,根深脉远,绚烂多彩,既庄严又风雅。宋代时期,绍兴“宋城”厢坊城门相连互通,河街纵横城内,石桥点缀其中,形成了“鳞鳞万户”、“三峰鼎峙”,描绘着宋代绍兴生活的“富美”画卷。如今,绍兴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坊、一巷一弄、一桥一院,依然向我们展示着独具魅力的宋城遗韵。
为了让大家近距离体验精致典雅、诗情画意的宋韵文化,我们推出“古城最宋韵”打卡活动,鼓励人们探寻古城内的宋韵遗迹,感受绍兴宋代历史的辉煌、绍兴宋代文化的力量。活动规则
实地走访我们精选出的24个流淌着宋代绍兴文化因子的打卡点(详见下文),并在这些地点拍摄照片(本人与打卡点同时出镜)发送至微信朋友圈。
打卡超过6个点位,可以凭借朋友圈在活动时间内(周二至周日9:00-16:30)到绍兴博物馆非遗角领取精美绍博纪念品一份。

活动时间:7月14日至8月31日
【“古城最宋韵”打卡点】
1. 绍兴博物馆“风雅宋——最是宋韵在绍兴”文物展 此展以宋代绍兴历史为脉络,分为“宋城风韵”“皇陵余韵”“胜迹神韵”“名士和韵”“名篇清韵”“风物雅韵”6个单元,展出宋代瓷器、陶器、金器、银器、铜器、玉器,以及砖瓦、印章、钱币、碑刻拓片、古籍文献等各类文物332件(组)。
2.沈园 宋代私家园林,园主为一沈姓富商。绍兴二十一年(1151),陆游在此巧遇前妻唐琬,百感交集,题《钗头凤》词,成为千古绝唱,沈园也因此闻名。
3.香粉弄 宋高宗曾以越州州治为行宫,其后、妃、嫔及宫女亦随同居于此。相传此地曾是为皇宫后妃专制胭脂香粉之处。路由此得名。
4.司狱使前 宋代,绍兴府司理院位于此,是负责管理监狱、察理狱囚事务的官署。
5.仓桥直街 宋代此地建有多座仓库,尤以粮仓为多,后将府衙东北首的一座桥称为“仓桥”,将仓桥南端的这条街巷称为“仓桥直街”。
6.水沟营 宋代划分城内厢坊时,此为“水沟坊”。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始在此驻扎军营。南宋时,驻军人数不断增加。
7.府学弄 北宋时,在此建有越州学宫,后又为绍兴府学宫。人们将学宫后的这条巷弄以“府学弄”名之。
8.学坛地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会稽县令宋之珍在此建立会稽县学。
9.柴场弄 北宋时,曾是山阴县学宫会膳堂后堆放柴薪之处。
10.石门槛 绍兴著名中医钱氏妇科世居之地。因曾为宋高宗后妃治愈妇疾,声名大振。患者慕名而来,出现排队就诊现象。钱氏规定每天就诊人数以排到门口设置的石门槛为限。
11.清白泉、清白亭、清白堂 清白泉位于府山南麓,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任越州知府时发现。范仲淹爱泉之清白,取名“清白泉”,以表“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从政之道,并构筑“清白亭”,把官署厅堂改名为“清白堂”。
12.大善塔 宋代寺塔。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南宋庆元三年(1197),寺内失火,寺塔俱焚。今塔身内壁砖面多有“绍定戊子(1228)重修”字样。
13.武勋坊 南宋名将李显忠,晚年定居绍兴,府第在绍兴城内西小河旁。宋孝宗赐名“武勋”,以彰其功。后其府第所在的地方被命名为“武勋坊”。明万历年间,武勋坊改为路名,沿用至今。
14.迎恩门 又名西郭门,为水门兼陆门。出此门即通往萧山、杭州。宋高宗赵构南渡驻跸越州,即从迎恩门入城。2000年原址重建。
15.八字桥 兼跨三河,状如八字,因此得名。现桥为南宋宝祐四年(1256)重建。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巧妙地解决了三街三河复杂的交通问题。
16.广宁桥 南北纵跨浙东运河。现桥为北宋绍圣四年(1097)重建。构造独特,技术含量高,是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七折边石拱桥之一。
17.府桥 东西横跨府山河。南宋后期,绍兴知府汪纲将其由砖拱桥改建为石拱桥。现桥桥拱以上部分已改用现代材料。
18.酒务桥 横跨府东河。宋代,此地设有都酒务,是管理酿酒、征收酒税的官方机构。
19.宝珠桥 原名火珠桥,宋代已有此桥的记载。因桥建于火珠山下,以山而名。明代改成宝珠桥。现桥为清乾隆年间重修。
20.春波桥、春波弄 后人有感于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以陆游《沈园》诗中“伤心桥下春波绿”,将沈园北侧的罗汉桥改名“春波桥”,将桥南的一条巷弄称为“春波弄”。
21.长桥、长桥直街 建于宋嘉泰年前,因长于一般桥梁,得名“长桥”。桥东的街路即长桥直街。现长桥桥面已为路面,桥下为暗河。
22.斜桥、斜桥弄 建于宋嘉泰年前,其旁为中正桥。斜桥桥面与中正桥桥面相连,一段沿石台阶而下,一端由斜坡路而下,状似倾斜,因此得名。宋代,属斜桥坊,明代有斜桥弄。今斜桥弄仍存。
23.九节桥、九节桥河沿 因旧时路西端有九节桥,临河的道路得名“九节桥河沿”。九节桥始建年代不详,宋代已有。今桥已不存,路名尚在。
24. 东大池、东大池前 福王赵与芮是宋理宗之弟。福王府位于蕺山东南,府内有一水池,面积达12000平方米。其子赵禥,后被立为皇太子,入东宫。福王府被称为“东府”,府中大池称“东大池”。后人将东大池南的一条路取名“东大池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