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绍兴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发布日期:2022-06-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编者按: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绍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基因和血脉,是绍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和城市发展的无穷动能。近日,新华社刊文《绍兴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时代光彩》,介绍绍兴活化、利用、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的有效路径,阅读量超55万。现将报道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绍兴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首席记者 周能兵/文

6月11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与绍兴城市血脉相连,水乳交融。在绍兴这片神奇的大地上,文化和自然遗产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照亮了人们的生活。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的绍兴,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让人们看到绚丽多彩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魅力,体验到绍兴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博大和精深,并让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连接现代生活,绽放出迷人光彩。

万古遗产

绍兴安身立命之本

古越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千岩竞秀、云兴霞蔚的优美自然生态,孕育着这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万年前,于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万年历史的小黄山遗址。马鞍仙人山遗址、印山越国王陵、越国贵族墓群、西施山遗址、宋六陵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址,为绍兴悠久的历史作出了最好的注释。

宋六陵

舜培嘉谷、舜象耘田、大禹治水、禹会诸侯、禹葬会稽等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深深印刻在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中,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至今,在会稽山下,留存一块窆石,相传是大禹下葬工具,窆石上刻着“会稽山万古,此石万古”的字样。会稽山上成片成片的千年古香榧生机勃勃地挺立着,若耶溪畔绿水悠悠流淌不息,古鉴湖、古运河波光粼粼……绍兴文化和自然,天人合一,构筑起温馨而又美好的家园。

八字桥

文化遗产遍布在绍兴的每一个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绍兴现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它们是古运河河道、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和古纤道;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分布在柯桥、诸暨、嵊州等地;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诸暨赵家桔槔井灌工程,至今清水如镜,天光云影井中徘徊;有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的仓桥直街,人们惬意地生活在其间;绍兴现已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13处,类型涵盖各个方面。绍兴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相融相伴,成为照亮绍兴人生活的明灯。

目前,绍兴共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6项,绍兴市级代表性项目261项,涵盖了非遗的十大门类。有以越剧、绍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以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为代表的曲艺,有以西施传说、梁祝传说、王羲之传说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学,有以大禹祭典、舜王庙会、水乡社戏为代表的民俗,有以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石桥营造技艺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等,这些都是绍兴非遗资源的典型代表和标志性符号。

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方面,绍兴目前共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名,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9名,绍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5名。此外,还申报或认定各类非遗传承基地、非遗景区或保护载体200多家。自2016年浙江省编制和公布“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数据以来,绍兴市非遗保护发展工作始终位居全省前列。绍兴的非遗文化已与城市生活相关联,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依托。

文化是绍兴城市的灵魂,是绍兴发展最深沉的动力,是绍兴最鲜明的特色,是绍兴行走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最亮丽的底色。绍兴有百万年的人类活动史,有一万年的文化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每一个时代在历史的星河中,都留下了闪光的印记。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存,是绍兴安身立命之本。

敬畏遗产

寻求城市前行方向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绍兴被人视为有风骨的江南,千百年来,文化奇峰耸立,形成了中华文化史上的奇异景象,文化和自然遗产遍地,不经意间,就会惊醒一个朝代或几位名人。绍兴成为人们向往的文化圣地,人们在此可触摸过去,感知未来,体验现在。站在历史和文化的坐标系上,只要是“喝”过墨水的人,都会在绍兴城市前驻足,向绍兴致敬。正因为如此,绍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更需要呵护和敬畏。

往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每年都要举行“文化和遗产日”活动,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文化和自然遗产融入人们的血脉之中,让人们从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寻找根脉,人们通过非遗展示、史料记载、自然遗产、文物遗存来寻找答案。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有主题,每年的主题都给人启迪,令人思考。人们向文化和自然遗产致敬,就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敬重。人们敬畏遗产,就可以从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寻求着城市前行的方向。

绍兴古城

绍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无处不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文化。文化和自然遗产、非遗遗产,如何更好地保护,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无须讳言,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未必都能尽如人意。比如,名人旧居和古宅周边如何更好地保护?怎样对待文物建筑的“邻居”?《绍兴市名人故居三年行动计划》本意就是要求保护好名人的生活场景和周边环境,让人们感受到名人的气息和鲜活的场景,让名人故居和古宅散发出迷人的光彩,而不是让名人故居成为“文物孤岛”,使其孤零零地存在。近年来,绍兴加大力度保护文物周边的环境,如宋六陵周边的自然环境、大运河周边的环境、古城周边的环境等,在建设、设计工程时,注重控制建筑高度和色彩,注重保护城市的天际线、轮廓线和城市的空间布局,注重为未来留白,为后世留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因为这些都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人需要为自己城市的未来留下这个时代的文化,为未来增添光彩。何俊杰说:“年年都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年年都有特定的主题,但我们应该以自己的行动,启迪后人。”

何俊杰说,文化成就未来,敬畏方能前行。绍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城市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文化资源。绍兴正通过一系列活动,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更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引导人民群众认同绍兴城市的文化和精神,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连接生活

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绍兴正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绍兴以“活着”的方式,保护着2500余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园,使之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新地标;正在考古发掘宋六陵遗址,使之成为传承中华文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阳明故里,使之成为阳明心学圣境展示地、文旅融合新高地;正在“活化”“诗化”中国工业遗产鉴湖酒厂……

文化和旅游部领导参观绍兴非遗集市

“扬孝德文化,放迷人光彩”是绍兴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这让人感受到万古舜德之风正浩荡在绍兴的大地上,引领着城市风尚,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为推动非遗的活化利用,近年来绍兴进行了许多具体实践和探索。认定首批19家绍兴市非遗旅游景区,其中非遗主题小镇7家、民俗文化村12家,这些非遗景区、景点、特色小镇和传统村落,与人们生活相融;认定公布了首批16家非遗研学游实践基地,精心设计了以绍兴花雕制作工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越剧等18条特色的研学体验路线及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这是绍兴推动“非遗+旅游”的新尝试,受到群众的好评和喜爱;在迎恩门风情水街集合了全市30余项非遗资源,建设企业主体运作的绍兴非遗客厅,这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在运作模式上的创新之举。此外,还开展全市“绍兴有戏——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创新举办“绍兴非遗集市”,并策划培育“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文旅IP,从鲁迅先生笔下的“绍兴祝福”转化为绍兴独有的过年习俗,既促进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弘扬,守护共有的精神家园,也营造节日氛围。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负责人说,绍兴已制定“非遗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传承人管理办法、非遗传承基地管理办法”等,正认真做好各类非遗申报、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等工作,并已启动第三批教学性非遗传承基地和市级非遗旅游景区等的申报认定工作,继续开展第二批绍兴市非遗研学游基地和非遗形象门店的申报认定等工作。为让非遗更好地连接生活,融入生活,将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文化礼堂活动,不断扩大非遗社会影响力。

非遗文化的提升和发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市将进一步推动非遗研学游文旅IP建设,继续推进提升非遗研学游基地、非遗形象门店的建设工作,探索打造绍兴非遗集聚区;打造“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或研学游线路;创新开展“绍兴有戏·非遗兴乡大巡游”等活动,丰富非遗旅游产品的供给,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让非遗进一步连接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成果。

非遗兴乡大巡游

何俊杰表示,悠久深厚、绚丽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绍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是城市发展的无穷动能,我们要敬重文化和自然遗产,“活化”、利用、传承之,激活其生命力,并以数字化方式,进一步使之连接群众生活,融入现代人生活之中,为生活添色,为共富助力,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当代呈现出更强大生命力,绽放出时代光彩。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