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古越藏书楼迎来建成120周年 公共文化里“长”出共富之魂 | ||||||
|
||||||
编者按 传承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启迪未来。今年,由乡绅徐树兰所创办的古越藏书楼迎来双甲子之年。它是绍兴历史文化长河中公共精神的缩影,是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先行,是当下实现文化共富的典范。近日,新华社刊文《古越藏书楼迎来建成120周年 公共文化里“长”出共富之魂》,介绍绍兴承续和发展“树兰精神”,汲取深沉、持久的力量,实现文化共富的有效路径,阅读量超百万。现将报道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古越藏书楼迎来建成120周年 公共文化里“长”出共富之魂 徐霞鸿/文 今年,是古越藏书楼建成双甲子之年。 “变一人书为万人书。”120年前,绍兴先贤徐树兰以世界性的眼光和格局,开辟了近代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之先河。今天,在我们奋力实现文化“共富”的道路上,这依然是最佳实践与先行典范。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此时此刻,致敬徐树兰,不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从中汲取更好前行的精神力量。 开时代之先 古越藏书楼进入双甲子之年 一周里总有几天下午,家住越城区西小路的朱先生都会出现在古越藏书楼的阅览室里,看看报,读读书,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有些老面孔,几乎天天来。”对于这些常客,古越藏书楼管理员沈平军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来了。还有一些新面孔,则多是来“打卡”的游客。“他们通常会在这里逗留半个小时左右,拍拍照,留个纪念。” 古越藏书楼 “虽然今天的古越藏书楼建筑只剩下了门楼,但我们一直坚持提供开放服务。”在绍兴图书馆馆长那艳心里,这个分馆有着特殊的分量。因为对于今天的绍兴图书馆来说,绍兴先贤徐树兰在120年前建成的这座木结构建筑,永远是根脉所在。她说,这段时间绍兴图书馆正在积极对接古越藏书楼的修缮工作。“上一次的修缮还是在20多年前,当时绍兴市文物管理局对门楼进行了落架大修。这一次,我们主要是对内部作些整修并进行展陈的更新。” 徐树兰,对于许多绍兴人来说,不算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大约在2年前,因为栖凫村的拆迁,这个拂去了历史尘埃的名字,再次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栖凫,谓水草丰而多有凫鸟栖也。道光十八年(1838),对绍兴乃至中国深具影响力的人物——徐树兰,就出生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 绍兴图书馆 他中过举人,授过兵部郎中,当过河南某地知府、盐运使,后因母病返乡。他热心地方公益,急公好义,以造福乡里为己任。清光绪九年(1883)七月,绍兴遭遇特大台风,他登高疾呼,四方募捐,赈济灾民。清光绪十五年(1889),三江淤塞,山洪暴发,他又带头筑捍海塘,建西湖闸。其他如组织赈济、平粜、周恤贫寡等慈善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当时的《绍兴白话报》称他为“绍兴头一个提倡维新的人”。他办过实业,也办过教育。开绍兴近代教育之先声的绍郡中西学堂(绍兴一中前身), 便是他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捐资千金创办的。 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馆前徐树兰像 就是这样一位开明士绅,给绍兴留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1900年,徐树兰开始筹办古越藏书楼。他首先在绍兴城西的古贡院购地一亩六分开工营造藏书楼,至1902年藏书楼“粗具规模”,终因劳累过度,溘然长逝。次年,藏书楼告成,耗资“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常年经费一千元”。1904年,藏书楼正式向公众开放,藏书总量达到“七万余千卷”。徐树兰亲手编定的《古越藏书楼章程》,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系统和科学的图书馆规章,为我国图书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至今不失借鉴意义。 “我在北大给新生上课时,第一节课就会讲到古越藏书楼。我会把徐树兰先生当年定下的藏书楼章程讲给他们听,并让他们一定要去读原文。”说起古越藏书楼当年的创举,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导张久珍用了“经典”一词来形容。在她看来,古越藏书楼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宝藏,也是一面精神的旗帜。 “徐树兰和古越藏书楼不仅是绍兴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图书馆界的一个标志。”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博导徐建华也持相同的观点。 “古越藏书楼旧藏700余部1万余册古籍,连同四种不同制式的35只装书的樟木箱一起,如今就存放在绍兴图书馆的库房里。” 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研究馆员唐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图书馆先后两次对古越藏书楼旧藏进行大规模的编目整理。“在这批藏书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一种,入选《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的有三种,旧书目中的七八成古籍都能够在现存古籍中找到。可以说,在历经120年世纪沧桑后,古越藏书楼的这些藏书仍然在服务社会,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公共的理念 深藏于绍兴的历史文脉之中 “古越藏书楼是国内首家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私人藏书楼,这在国内图书馆界是普遍认可的。凭借这一点,绍兴在公共文化领域的厚度和广度上,是极具潜力、大有可为的。”在浙江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眼里,从古越藏书楼到绍兴图书馆,这120年的发展历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浙江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藏书楼,如宁波的天一阁,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但这些藏书楼建成后,大多秉承传男不传女、传家不传外的规则。古越藏书楼却不同,虽然历史不如宁波天一阁深厚,但自开放起,它就是公共的、共享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这种公共的理念,不仅表现在徐树兰创建古越藏书楼这个单一事件上,更是深藏于绍兴的历史文脉之中。 “在南宋绍兴城内,像沈园这样规模的私家花园有好几处。这些花园的主人们在花季最好的时候,会将花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正因如此,才有了那一年陆游与唐琬在沈园的邂逅,有了《钗头凤》,而沈园也因此流芳千年。”何俊杰以沈园为例,来印证他的这个观点。他认为,沈园故事的核心首先是“私家花园免费开放”和“名人游园”。这种自古就有的公共理念,正是绍兴这座城市的文脉得以绵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城内的布业会馆以及在北京的绍兴会馆,也都有这样一种公共交流与服务的属性。” 对于这种绍兴历史文脉中的公共理念,越文化专家、《绍兴市志》总纂任桂全在研究中也有发现。“清代的古贡院附近,书铺林立。在《李慈铭日记》中就有诸如‘仓桥遍历书肆’等记载。他还写到了自己咸丰六年二月十四在仓桥买书,以及咸丰八年正月初七至仓桥专肆借书十四册等经历。这说明,清代已经有了可以借书看的专肆。”任桂全说,相似内容的记载,他在曾任北大校长的绍兴人蒋梦麟的回忆录《西潮·新潮》里也看到过。“蒋梦麟是这样写的:试院附近到处是书铺,我常遇到全省闻名的举人徐锡麟,在书铺里抽出书来看。这也说明,当时的书铺已经有了公共的理念。” 徐锡麟故居 说到徐锡麟,任桂全又联想到了徐锡麟创办大通学堂的经历。“当时,由于徐锡麟父亲设置障碍,大通学堂的校址悬而未决,众人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后来,这个事情被绍兴城内豫仓董事、候补知县徐贻孙知道了,他主动找到了徐锡麟,说愿意出借豫仓作为校舍。”任桂全认为,历史上绍兴人的这种公共理念,不仅体现在图书馆,还体现在教育等多个方面。 “正是因为这样的开放性与公共理念,蔡元培得以在徐家校刊图书四年之久。可想而知,家与古越藏书楼仅隔丈把宽小河的范文澜,在他16岁离开绍兴之前,也必定在这里读到了不少好书。”任桂全说。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今,我们把这种历史遗产中体现的公共开放理念提炼出来,加以强调,不仅是对历史和先贤的致敬,对未来也极具启迪意义。”何俊杰说,在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云松自然村,有一个平原书房。这是村里的乡贤寿林芬个人出资,对自己的老屋进行改造后,引入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陈平原、夏晓虹夫妇而设的书房。 “平原书房的边上,就是我们村的标志——千年银杏树。因为银杏古时又叫鸭脚树,所以陈平原教授把这个银杏树下的书房又取名为鸭脚书屋。”浙江越生文化董事长寿林芬说,这个书房收藏展示了陈平原、夏晓虹两位教授的所有著作和部分个人藏书,免费供村民和游客阅读、参观和交流。 “这是一种厚植文化基因、焕发乡村活力的极好方式。”坡塘村党委书记罗国海说,因为有了这个书屋,陈平原夫妇闲暇时会来村里小住。绍兴文理学院有一位教授最近也和他在联系,这位教授也希望能在云松建一个法律主题的书屋,向村民和游客免费开放。 精神的“共富” 成为老百姓的日常感知和生活 “传承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启迪未来。” 在何俊杰看来,古越藏书楼的创建,让长期以来传统私家藏书楼的秘不示人转向开放公用,不仅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更符合了当下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现“精神富有”的最佳实践与先行典范。 树兰书房 “树兰精神”的承续与发展,是绍兴图书馆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如今,在古城区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树兰书房”的身影。据市文广旅游局公共服务处处长李海英介绍,越城区内的城市书房统一命名为“树兰书房”,目前已建成13家。而罗国海也告诉记者,平原书房不远处,一个新的“树兰书房”将于4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而同一天,孙端鲁迅外婆家也有一个“树兰书房”即将开放。 “2019年底,我们还将‘树兰书房’建到了绍兴对口城市——辽源市东辽县的朝阳村内,为两地公共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工作持续助力。”那艳说,除了书房建设,绍兴图书馆还先后创办了全市首个公益性少儿国学系列“树兰书院”,以及深度阅读推广品牌“树兰品读”等,将“树兰精神”渗透至各个层面。 “自2019年以来,我市将城市书房建设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全市已累计建成城市书房85家,覆盖60余个乡镇(街道),书房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总藏书近100万册,阅读席位8000余座,总流通人次近千万,形成了较完备的城市阅读格局。”那艳说,作为市本级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已经打造出科技、文创、医学等不同主题分馆11家,各类图书流通点104个。 “从今年起,绍兴将花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打造200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实现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城市书房全覆盖,所有街道文化驿站全覆盖;在全市新建或提升100家乡村图书馆,在织密城市阅读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公共服务的触角,把阅读空间向乡镇、村级扩张,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城乡阅读同质一体化的发展。”李海英说。 榧香书舍 风景秀丽的知名旅游景区雪窦岭旁,乡村图书馆“榧香书舍”成为了稽东镇的“中央商务区”。每到周末,从城里赶来的亲子家庭爬完雪窦岭,在“榧香书舍”驻足休息,品一杯咖啡,临窗阅读,几乎成为“标配”。据稽东镇党委书记章松介绍,“榧香书舍”现在年服务量超过3万人次。而自2020年9月开放起,这里便纳入全市“一卡通”公共图书借还系统。 在实现文化共富的路径中,绍兴将把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作为重点来抓。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服务,都和百姓的需求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人来分享高质量的服务,让精神富足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日常感知和生活。今年市文广旅游局将选择三个区的10个村,作为市级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联系点,集成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学校等资源,找准共富跑道,聚焦文化赋能。 今年3月,“绍兴文旅”高质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首趟“专列”就开进了越城区孙端街道,市文广旅游局与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和鲁迅舅舅家皇甫庄村分别签订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书。 “绍兴图书馆主要是帮扶安桥头村建立安桥头村图书馆(农家书屋),设立鲁迅文化主题书籍专柜;帮扶皇甫庄村建立鲁迅文化、红色主题、法律主题图书馆。我们还将指导孙端街道文化礼堂图书室图书管理工作,协助安桥头村农家书屋开展寒暑假图书阅读研学相关活动。”那艳说。 “徐树兰与古越藏书楼,就是那个时代追求精神共富的象征。”在何俊杰的眼里,徐树兰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融通共享的理念,也让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好前行的底气。“激活100个名人故居,建设100家乡村博物馆,提升100家乡村图书馆……这个正在实施中的绍兴文旅‘三百工程’,就是要让文化绘就满园春色,努力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彰显文化和旅游担当。”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