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宋韵 打造富美生活——绍兴博物馆举办“宋韵文化”展沙龙活动 |
||
|
||
为极尽展示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标识度,绍兴博物馆正在积极策划绍兴“宋韵文化”大展。2月24日下午,绍兴“宋韵文化”大展主题沙龙在绍兴博物馆成功举办。浙东考古基地负责人李晖达、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副处长马峰燕、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收藏委员会委员方俞明、绍兴古琴研究会会长金少余、绍兴文史专家阮建根、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俞志慧、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屠剑虹、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陆菊仙、柯桥区文保所原副所长葛国庆、绍兴日报记者徐霞鸿等专家学者参加沙龙。活动由绍兴博物馆馆长何鸣雷主持。
沙龙上,绍兴博物馆馆长何鸣雷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对绍兴博物馆馆藏宋代文物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指出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宋韵文化”大展对于传承千年宋韵、打造富美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浙东考古基地负责人李晖达指出,绍兴是宋以前浙江地区政治文化的核心,宋韵文化展要体现绍兴特色,建议从绍兴城、宋陵、地方志等方面,用砖、图、拓片的方式展现绍兴特有的宋韵文化。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副处长马峰燕建议,展览素材不局限于山阴会稽,更要在全市范围内搜集,除了可移动文物还可包括摩崖、墓志铭等不可移动文物。展览以文物为核心,要多元化展示,可借用现有的研究成果,加入诗文、地方志中的特色物产、宋代风俗等充实内容。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收藏委员会委员方俞明从城、人、景、文、物五个方面展开,提出“城”包括绍兴宋代建筑遗存以及地名,“人”包括本地名流、守越名臣和越明贤等;名胜雅韵的“景”遍及绍兴;名“文”是重要素材;“物”包括承载着历史底蕴的酒、茶、舟、纸、瓷等。
绍兴古琴研究会会长金少余介绍了宋代诗词文化相关的系列丛书,他以陆游为例,阐释了诗词和古琴的关联性,提出了以宋代古琴音乐辅助展览的新思路。
绍兴文史专家阮建根对展陈实物提出了建议,重点介绍了诸暨可作为展陈的铁券、经卷、投龙简等文物,以及诸暨宋代典型的家族和人物。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俞志慧提出了“域外人眼中的两宋绍兴”的展览思路,建议从国际视角,通过海外文章、书院文化、运河海运等方面展现出绍兴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影响所在。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屠剑虹提出,展览要把握住宋代在绍兴经济、文化、科技、城建上的辉煌成就,从现有的宋代遗存去追寻“宋韵”。
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陆菊仙阐述了绍兴桥梁、地名、行在所与南宋的关系,提出展览要从经济发展、兴修水利、文化繁荣、宋人生活等多方面展现宋代文化的精髓。
柯桥区文保所原副所长葛国庆认为,展览首先应当确定落脚点和主题,分清主次,根据展厅、版面容量大小来限定广度和定位,对数量众多的内容有所取舍。其次要注意展览的可看性,适度减少文字展示,加强实物连接。
绍兴日报记者徐霞鸿强调了展览形式生动、增加趣味性的重要意义,讲述了其他展览的经验做法,如让观众有沉浸式体验,提高观众参与度、互动性等。同时提出了展览的报道思路。
最后,绍兴博物馆馆长何鸣雷结合实际,对展览时间、展厅面积、展览定位、展陈大纲、文物借展等方面提出了思考性的意见与建议,并对本次沙龙作了总结。通过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宋韵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价值,进一步拓宽了绍兴“宋韵文化”大展的策展思路,为打造宋韵文化金名片,提高绍兴文化辨识度提供了重要参考。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