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
|
||
为加快推进绍兴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持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博物馆影响力,根据绍兴博物馆发展现状及目标定位,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基本概况 绍兴博物馆是一座展现绍兴历史变迁和城市文物珍藏的综合类博物馆,是绍兴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重要窗口,集收藏、保护、研究、展览、教育、旅游为一体,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绍兴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馆舍位于越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筑面积9533平方米,建筑方案取自绍兴出土文物中的伎乐铜屋造型。现有藏品1.75余万件(组),以新石器时代的石钺,商周至春秋战国的印纹陶、原始瓷、越王剑,汉代至唐代的越窑青釉瓷、会稽铜镜,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为特色。位于镜湖新区的绍兴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中。 (二)“十三五”主要成绩 1.藏品管理卓有成效 2016年,绍兴市文物局将中心库房的文物藏品1.5万余件(组)移交给绍兴博物馆。为不断完善藏品体系,绍兴博物馆合理使用文物征集专项资金,重点征集绍兴本地和越文化区域的文物,兼顾其他藏品体系。通过征集、购买、拨交、捐赠等多种渠道,每年新增一定数量的文物,馆藏总数达1.75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53件、二级文物274件、三级文物1347件,藏品分为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铜器、铜镜、发掘品、砚章、工艺品、革命文物、古籍、碑帖、古代书画、现代书画、杂件等十余种类别。有针对性提升库房保存环境,探索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有效措施;开展对馆藏珍贵文物的数字化扫描工作,为数字化展陈和宣传夯实基础。五年间,绍兴博物馆文物征集力度与保护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文物保护和库房管理得到加强,为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夯实了根基。 2.陈列展览精品迭出 绍兴博物馆基本陈列“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陈列”于2017年完成全面提升改版,将绍兴历史上重要文化遗址、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与全市收藏的文物精品相结合,系统展示了绍兴从史前时期至近现代的完整历史进程,展现了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年间,绍兴博物馆利用资源优势,联合多方力量,办好特色展览,共举办临时展览68个,推出3个全国巡展,先后赴国内外30余家博物馆展出。如“文化绍兴—千年江南水城”展览在意大利展出,“兰亭的故事”专题展览在台湾展出,“圣贤之道——阳明的故事”巡展开启,“水乡泽国——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源流·时代——古代篇”之 “荣擢百代——王羲之的谱系”展、“返朴归真——徐生翁书画精品展”、“丝路遗珍——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等精品展览取得良好社会反响。绍兴名人馆主题陈列“鉴湖越台名士乡”荣获第十四届(2019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精品奖。 3.社教活动丰富多彩 2016年以来,绍兴博物馆创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更好地实现文化惠民。一是加强馆校联动与合作。与多所中小学校及高校联合开展“从绍博出发——探秘越国水利遗址”、“阳明的故事”夏令营等各类品牌活动。二是创新载体,打造品牌。精心策划社教活动,打造有博物馆特色的青少年教育体验课程,“玩转陶艺、探秘陶史”活动获2017年度浙江省博物馆青少年优秀教育项目入围案例奖。三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志愿者讲解员招募、培训、考核流程,拥有一支年轻、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志愿者团队。2位志愿者讲解员在2018年、2019年“讲浙江故事——全省博物馆优秀讲解员案例推介活动”中喜获“十佳”称号;绍博志愿讲解项目获得2019年“绍兴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五年间,绍博年均观众接待量近30万人次,其中2018年接待量超过42万人次,未成年人观众年均超过11.7万人次,国内异地观众超过14万人次。 4.文创事业有序推进 根据推出的“兰亭的故事”“阳明的故事”等专题展览,陆续开发多个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如配合“兰亭的故事”展览推出的兰亭雅集、兰亭清玩、兰亭风韵、兰亭书香、兰亭艺品、兰亭香茗、兰亭佳酿、兰亭美食共8个系列100多款的兰亭文创产品。配合“阳明的故事”展览,以王阳明画像、传世书法作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思想为主要设计元素,推出了文房教育、雅玩饰品、食品用品等系列文化创意产品。随着巡展的持续进行,由绍博年轻骨干组成文创产品研发团队,与北京圣彩虹文化艺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绍兴绘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各界知名企业合作,统筹文创设计、研发。 5.信息宣传影响广泛 五年来,绍兴博物馆重视对外宣传,加强媒体联系。如在《绍兴晚报》开设“走近绍兴国宝”专栏,发文30余篇;配合央视拍摄《国宝档案》之“奇妙的诗瓷之路”、“越王剑”等反映绍兴历史文化的专题片;参加浙江日报组织的“浙江的镇馆之宝”专题宣传3期。同时,积极做好智慧导览(传统语音、微信语音、导览机)、观众预约系统、网站、微信、微博 等基础性智慧博物馆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尤其是对绍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全面调整,梳理和更新了微信栏目,充实了内容,增加了虚拟展馆等,2020年推出了《线上绍博》系列。此外,不断推进藏品数字化,遴选部分馆藏精品,进行高精度三维扫描,通过官网的数字展馆、线下触摸屏等平台,全面、立体、多角度地呈现藏品,让观众可以全方位、近距离欣赏文物。 6.队伍建设逐步加强 五年来,绍兴博物馆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公开招聘博物馆、考古、中文等高学历专业人才,积极派员参加国家、省市区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上百次,馆内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学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2020年,绍博成立了博物馆理事会,初步建立以理事会为依托的博物馆法人治理体系;内设机构进行改革,部室职能有效调整,通过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完成了中层干部的选拔和员工的定岗定位。此外,高度重视安全保障工作,定期开展安保队伍培训,5年来未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确保了文物安全、人员安全,确保绍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五年,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挑战。 1.国家层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层面部署实施的“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省级层面:在长三角和杭绍甬两个一体化战略叠加实施的背景下,浙江省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博物馆体系、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撑体系,拥有文物资源数量、博物馆数量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博物馆精品陈列展览打造、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诸多方面领跑全国。省级层面部署推进的“文化浙江”建设、“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大花园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全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3.市级层面: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依托“历史+人文”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市级层面提出“率先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和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水平,“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文创大走廊”建设等一系列决策部署,为绍兴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对新机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的绍兴博物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亟待通过改革创新加以解决。一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内设机构改革过程中,暴露出内部管理制度精细化程度不高、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提升博物馆运营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深化部门职能、推进部门协作;二是队伍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讲解宣教人才流失严重,新培养、引进人才相对不足,人才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成长的抓手不够有力;三是服务品质需要优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陈列展览创新力度不够、欠缺系统性,社教品牌打造力度较弱、影响力有待提升,开放服务的整体品质需进一步优化;四是文博研究力量薄弱。博物馆发展过程中,重服务轻研究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学术研究力量薄弱,文物科学保护研究水平亟待提升;五是融合发展能力不足。推动博物馆事业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文物资源向旅游产品有效转化的意识不强、方法手段有限,5G、云计算、 VR/AR、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博物馆的融合应用尚未铺开。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绍兴文物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数字化改革、融合化发展、人本化服务,努力为我市“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率先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贡献文博力量,为我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共同富裕示范省区”贡献绍兴经验。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始终坚持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强化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使命担当,坚持依法保护与科学保护,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有机结合,严守文物安全底线和生命线,引导市民增强对文物的珍爱之心、敬畏之心。 2.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保护传承方式创新、展示传播手段创新,着力破解制约绍兴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激活文物资源价值和博物馆事业发展活力。 3.坚持惠民共享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盘活文物资源,激活文物价值,大力提升文物资源开放利用率,着力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推动文物保护成果为民共享,切实让人民群众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4.坚持开放合作的原则。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挖掘发挥绍兴博物馆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讲好“绍兴故事”,传播“绍兴文化”,以文物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的横向合作,引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三)总体目标 以绍兴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工作目标,立足馆藏资源,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积极构建现代化藏品保护体系、策展项目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科学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准。至2025年,绍兴博物馆在藏品保护、展示利用、社会服务、管理运行等方面全面优化提升,成为国内一流博物馆、绍兴文化新地标和文商旅深度融合新样板,成为绍兴建设博物馆之城的主力军、绍兴市博物馆行业的领头雁,成为回溯绍兴历史文化、展示绍兴性格精神的重要窗口,成为绍兴深入实施新时代文化绍兴建设工程,擦亮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金名片”的重要力量。 四、主要任务 (一)新馆建设与开放:打造新时代文化地标 绍兴博物馆新馆建设已纳入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高标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举措。根据市委市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安排,积极推进新馆建设工作,高水平建成新博物馆,打造新时代文化地标,全面展示博物馆事业新貌。 1.推进新馆建设工程。成立绍兴博物馆新馆筹建工作组,加强对顶层设计的研究,对国内外博物馆开展深入调研,广泛吸取博物馆建设过程中的有益经验,提出科学的建筑功能需求,全力做好新馆筹建工作。系统梳理馆藏家底,撰写新馆展陈文本,拟定藏品征集计划,做好新馆陈列布展工程立项、设计和施工等工作,力争早建成、早开放。 2.加强专业人员保障。结合绍兴博物馆新馆的功能定位、运营发展需要,对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标准和其他地市综合博物馆的人员配备情况,编报新馆人员编制需求和内设机构方案。引进、招聘藏品研究、文物修复、陈列展览、社会服务、数字化建设、文创设计、信息宣传等各类专业人员,尤其是要充实文物保护修复、设施设备维护、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人员。 3.做好对外开放运营。制定新馆对外开放及宣传方案,争取财政经费保障,圆满完成新馆对外开放工作。筹划新馆临展特展和社教活动,通过专家学者解读、市民游客点赞、网络达人推介等形式,提升绍兴博物馆的热度,吸聚更多的国内外游客。通过新馆的开放运营,让绍兴博物馆成为讲好“绍兴故事”,传播“绍兴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集聚人气、充满活力的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高地。 (二)藏品征集与保护:建立完善的藏品管理体系 1.加大藏品征集。立足绍兴博物馆新馆建设需要和博物馆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谋划文物征集体系,提出可行的征集计划,制定具有前瞻性、体系化的长远收藏规划;坚持为后人留存的理念,以不分年代、不分题材、不分等级的思路,广泛征集藏品,重点增加唐代、宋代文物和明、清、民国时期文物,加强革命文物的征集,丰富文物资源,完善藏品体系。 2.规范藏品管理。重视文物安全,全面梳理馆藏文物现状,合理规划、完善各项藏品管理制度,确保藏品、库房管理科学、规范;提升库房保存环境,全面盘查库房设施与藏品保存安全问题,改善消防、恒温恒湿设备,合理采用文物保护先进技术和手段;加强对库房情况的监测和智能调节,优化各类设施设备,建设符合安全标准的文物中心库房,坚守文物安全底线。 3.强化文物修复。立足馆藏纸质文物、革命文物,制定合理可行的文物修复方案,推进文物修复中心软硬件建设。软件上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流程规范化、科学化;硬件上落实专业场所和专业仪器设备,提升文物保护修复科研水平;人员上着力培养、引进专业修复人才,依托省内专业修复机构专家,形成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文物科技保护的梯队力量。 (三)展览原创与合作:形成品牌化的展览体系 1.完善策展制度。建立独立策展人制度,出台策展管理办法,建立包括选题、学术支撑、展览大纲、形式设计、公众服务、教育活动、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的整体策展人项目责任制,组成年轻化、专业化的策展团队;充分调动和利用全馆各部门力量,及馆外独立策展人、艺术家、展览机构等社会资源,探索构建跨机构、跨部门、多维度的合作模式。 2.创新展览模式。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优化展览选题,深化展览设计,探索展览内容的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加强市场和公众需求的调查研究,强化展览的市场化运作程度。以展览为核心,带动藏品征集、社会教育、学术研究、文创开发等业务工作协同发展,形成一整套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进一步增强绍博的行业影响力与社会知名度。 3.提升展览品质。加强馆藏资源和绍兴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研究,重点围绕绍兴历史文化和特色馆藏文物,创新展览理念,丰富展陈形式,提升展陈效果。紧跟国际国内新形势,策划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原创性展览,策划引进高水平的出入境展览,打造名人系列大展等品牌化、产业化的展览体系。 (四)学术研究与交流:建立专业的文博研究队伍 1.加强基础研究。深入开展以馆藏资源为基础的文物研究,加强藏品保护、陈列展览、教育传播、社会服务、文创研发等领域的专业研究,同时开展文物科技保护、文物数字化等技术性研究,建立文物科技保护、博物馆学等学科理论研究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推动学术交流。积极关注学术前沿动态,不断拓展学术研究视野,积极筹划省博物馆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活动;充分发挥理事会的决策参谋作用,加强沟通联系,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利用多方资源,积极承办全国性、行业类的学术研讨会、培训会、专题讲座等,争取每年举办或承办一次高规格、高质量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绍博的整体形象与业界影响。 3.强化成果出版。加强《绍兴文博》的编撰、出版工作,提升刊物质量;紧扣馆内精品展览,编辑出版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展览图录;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每年撰写论文、申报各类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以各类课题科研项目实施为契机,出版高质量的科研论文集与馆藏文物图录。 (五)社教创新与融合: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 1.打造社教体系。深入挖掘绍兴地域文化和绍博特色,对社教活动进行体系化建构,创新打造绍博品牌。整合各类资源,积极策划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为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深化馆校共建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构筑中小学生常态化参观学习的教育模式;利用绍兴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打造具有博物馆特色的研学活动,深化文旅融合。 2.充实服务人员。通过人才引进、社会招聘等方式,充实讲解员、志愿者人员,建立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社会教育人员队伍。根据新馆运营需要,扩充现有讲解员队伍,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讲解员综合素质;做好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工作,健全博物馆之友等群众组织,努力建成一支专业化、素质化、规模化的志愿者队伍,让更多的人参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3.加大公众参与。加大对观众需求、观众行为、观众满意度、活动效果等调查研究,充分满足公众多元化的参观需求,吸引公众参与到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来。定期开展“从绍博出发”“岁时节庆俗文化体验活动”“玩转陶艺、探秘陶史”等品牌活动,继续创办具有绍兴特色的文博活动,让绍兴博物馆日渐成为广大市民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和精神文化家园。 (六)宣传推广与运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1.巩固传统宣传。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战略合作,对绍博馆藏文物、特色展览、教育活动等进行常规宣传和推介,增强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知晓度和信任度,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博物馆展览活动。配合新馆建设与开放,开展一系列的专题宣传报道,媒体曝光次数保持逐年增长,形成一定的行业辐射力。 2.加强新媒体运营。找准目标定位,根据经费投入、人才资源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绍博自身特点和绍兴文化地位的新媒体宣传方案。要及时关注市场、了解观众需求,制定年度宣传计划,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当下的热点等,保证内容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凸显自身的文化特色,获得公众的认可,达到为博物馆增流的效用。 3.深化跨界合作。促进博物馆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等的跨界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兄弟博物馆、城市博物馆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多开展考察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博物馆协会组织等建立联系,不断拓宽宣传渠道;探索博物馆与社区的互动模式,通过多种渠道向社区居民宣传博物馆的重要性和价值,使博物馆可以更好地融入社区。 (七)文创设计与研发:创建绍兴特色的文创品牌 1.整合文创资源。对现有文创产品、文创开发及合作企业进行系统梳理,对文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结合馆藏文物资源,各时期考古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建成绍博文创IP资源库。选择最具特色和最富有开发价值的文物资源进行衍生,打造创意含量高、品类全、有层次、特色鲜明的本馆文化创意产品体系。 2.凝聚社会力量。加强馆藏资源挖掘、开放和共享,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探索新形势下文创合作运营模式。通过博物馆IP开发授权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开展深度合作,由第三方合作公司提供专业的团队进行整体规划和研发、生产、经营,构建博物馆与企业的合作新模式,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初步建立起社会参与绍博文创产品开发的有效机制。 (八)智慧服务与管理:推进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1.提升智慧服务。利用新馆建设的契机,推进一站式智慧化服务系统建设,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观众服务、导览讲解、数据分析等场景中的应用,优化客流统计,系统分析观众参观喜好,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促进馆藏资源、展览活动的线上线下交流共享,赋予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新活力”。 2.提升智慧保护。优化藏品保存环境,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和智能感知技术等,加强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相结合,以建立藏品三维扫描数据库为基础,加大对藏品数字化的研究和展示力度,提高馆藏文物藏品的利用率。借助数字化平台力量,全面提升馆藏文物管理工作科技化、智能化水平,使文物保护水平实现质的跨越。 3.提升智慧管理。以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为支撑,优化传统博物馆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为博物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内容相关的决策活动提供支持,实现博物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智能化,使管理工作更为科学、智能、高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制度保障 强化建章立制,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内控管理、财务资金、档案整理、安全保障、行政办公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促进博物馆内部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健全理事会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理事会的决策研究和监督作用,确保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有效。 (二)加强资金保障 积极向财政争取加大投入,在保障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增加对陈列展览、藏品征集、文物数字化等项目经费的支持;支持博物馆申报国家、省级科研项目,保障项目后期运维经费。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以直接捐赠、设立基金会或专项基金等形式支持博物馆发展。加强各类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提升资金使用绩效。 (三)加强人才保障 根据绍博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岗位培训和考核激励,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文博人才队伍,推动各类专业人才在不同岗位之间的分布更加合理,人才素质能力明显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更加完善。健全人才培育制度,以平台带动、项目推动、目标驱动的方式,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长效管理机制。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