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艺术馆如何长青
发布日期:2021-06-1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编者按:五百年来一青藤。今年5月19日,随着徐渭故里的开放,“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在徐渭艺术馆拉开帷幕,这是迄今规模最大、展品最优、参展单位最多的一场徐渭主题展。连日来,全国各地的书画爱好者如朝圣般奔赴绍兴,在5月31日公布的中博热搜榜中,“畸人青藤”荣登前三。专业性书画展与群众性嘉年华,在此完美融合。今日,绍兴日报刊文《徐渭艺术馆如何长青》,探讨如何借势借力,进一步延伸徐渭的热度,提升绍兴文化软实力。现公众号对报道予以转载,供大家学习交流。

徐渭艺术馆如何长青

记者:徐霞鸿

半个月2万人次参观

“你们看,有芭蕉的块、石头的面、牡丹的点,还有梅花、兰花的线,这就是典型的点线面结合,还是那么的自然流露。徐渭的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水墨淋漓……”6月2日,浙江画院原副院长张伟民带着6位学生,专程从杭州赶来绍兴,为的就是看一看徐渭艺术馆里的这场“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他一边看,一边讲,学生们也听得特别认真。

“非常有幸,能一下子见到如此多的能够代表徐渭生命完整面貌的作品。”在徐渭的书画作品中,张伟民读到了徐渭沉浸在绍兴文化中的自然流露。“绍兴人有极其刚硬的一面,也有极其有诗意的一面。徐渭的文心使他的绘画与明代的大部分绘画区别开来。他的身世和境遇,又使他对绘画不局限于形的塑造,而提高到了心性的表达。这就是中国绘画到了最后,成为中国绘画的典范。如果硬要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一位艺术家与之相比,我认为徐渭的贡献与毕加索是比肩的。”

“从小看着青藤书屋里的《墨葡萄》复制品长大,今天终于见到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真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是绍兴人,5月26日她回家乡时,得知了这场徐渭大展的消息,连着来看了两次。“太惊讶了,这个徐渭艺术馆就好像突然从地里冒出来的一样。虽然周边的配套措施还没有完全跟上,但已经非常不错了。”

傅军同时也是一个资深策展人,深知这场将国内30家文博单位的珍藏聚集在一地的不易。回到上海后,她接连推荐了一大批上海艺术圈内的朋友前来绍兴看展。“错过了,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了。只要展览的内容足够好,距离和交通都不是问题。不仅是上海,我北京的朋友也有赶到绍兴看展的。”

在展览现场,记者就遇到了一位来自辽宁师大油画系的教授李贵今。“艺术都是相通的。”他说,这段时间正好在杭州的中国美院做讲座,就顺道过来绍兴学习一下。陪同李教授的是中国美院教务处的老师李末,她说这已经是第二次来看这场徐渭大展了,过段时间还要带着学生再来看。

观展的人群中,自然也少不了绍兴本地居民的身影。今年70岁的绍兴老人樊乾乾带着一群老战友出现在徐渭艺术馆,听着徐文长的故事长大的他,不愿意错过这次与徐渭书画真迹面对面的机会。

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乎每一个展柜前都站满了人,大家安静而有秩序地欣赏着,许多人拿着手机,将徐渭作品中的细节一一拍下。

作为徐渭艺术馆的一名讲解员,詹春燕这段时间特别忙碌。“今天是周二,是徐渭艺术馆开馆以来参观者最少的一天,也有1000多人。”詹春燕说,她在展厅里经常看到熟悉的面孔,许多观众都是反复地来看展。“多是书画爱好者,也有不少文艺青年。他们还把照片发送到‘小红书’等平台上,许多人就是在网上看到照片后寻过来的。”

这段时间绍兴名城景区发展有限公司青藤馆区副主任沈枰萍天天在景区。她告诉记者,目前青藤艺术馆的饱和状态是一天接待2900人次。“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再加上游客的观赏体验等方面的考虑,我们每小时限流200人。后来,门口排队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慢慢增加到400人。从早上9点开馆,到傍晚4点半闭馆,共有7个时段可以预约。我们已经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相关提醒以及预约方式,以避免过长的等待时间。”沈枰萍说,所有入馆参观的游客都是用身份证实名登记的。从5月19日开馆,截至6月2日,短短半个月时间,在限流的情况下,总参观人数依然超过了2万人次。其中,60%左右的游客都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

自带流量的徐渭书画真迹

一场专业性很强的书画展最终变成了一场群众性嘉年华。在5月31日公布的中国博物馆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2021年4月—5月)中,“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也荣登第三名。

这场“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为什么会这么热?

“首先,一定是徐渭书画真迹自带的流量。这么多徐渭书画作品集中展示,这绝对是难得一见的。”绍兴博物馆的文博研究馆员金燕说,作为绍兴博物馆的年度大展,这场“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筹备了近两年时间。

在绍兴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上,也发布了徐渭作品“回家”的详细过程。为了保证这些珍贵文物的安全和参观效果,绍兴博物馆联合运输公司、布展公司,在展柜灯光、温湿度、布展用具、展陈方式上精益求精。许多文博单位都派了工作人员不远千里来到绍兴,亲自参与布展。

“多件较长的立轴,需要登梯悬挂。大至登梯的高度,小至指尖的分毫,整体与细节,都必须是妥妥当当的。许多手卷年代久远,纸本不易保存,展品的安全和展出的平整,需要达到最大的平衡。”绍兴博物馆副馆长沈一萍说,布展中,难度最大的无疑是将三件最大的作品挂进“五米高柜”里。

沈一萍告诉记者,这是迄今规模最大、作品最优、参展单位最多的一场徐渭主题展,有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47件、三级文物19件。展览为期3个月,将于8月19日结束。其中的4件:故宫博物院的《墨葡萄轴》《墨花卷》,南京博物院的《三友图轴》和浙江省博物馆的《花卉图册》,展期仅一个月,将于6月19日撤展。撤展后,展品需要进入长达三年的“休眠期”。

“许多观众听说这个消息后,都纷纷选在6月19日之前赶来。”詹春燕说。

“这样顶级的展览,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徐渭的真迹本就难得一见,这次还能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绍兴市文化馆副馆长唐铭泰,是一名书画家,也是一位策展人。这段时间,他带了一波又一波远道而来的客人去徐渭艺术馆看展。在他看来,参观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群体,多是一些艺术相关的圈内人士,还有一类就是追赶潮流的网红。而这些站在时尚前沿的网红们,大多是心仪徐渭艺术馆高颜值的建筑,也愿意来此打卡,并与朋友们分享。

“这个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徐渭艺术馆以及青藤广场,让人眼前一亮。”《绍兴大师爷》的作者李永鑫对徐渭艺术馆的建筑,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建筑大气、庄重,令人难忘。我们一直在呼吁要给徐渭做一些好的展示,但没想到还可以用这样的建筑样式来这样展示,非常好。”

“一楼的徐渭生平展也做得特别饱满,让人对徐渭有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认识。”在傅军眼里,徐渭艺术馆的建筑设计,并不亚于建筑大师贝律铭的收官之作——苏州博物馆。“它既是传统的,与徐渭的笔墨完美融合,又是现代的,符合高端艺术展的功能需要。”

“冲着徐渭艺术馆的颜值而来的观众确实也不少。”沈枰萍说,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到这里,都是忍不住拍照、分享,馆内外的许多场景都成了“网红打卡”之处,在抖音、小红书上特别火。

如何才能持续走红

“随着暑期的到来,徐渭艺术馆还将迎来一波观众热潮。”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一位负责人这样预测。然而,2个多月以后,随着“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的撤展,徐渭艺术馆又将如何保持热度呢?这成为大家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徐渭是一棵大树,这些书画作品所呈现的只是它的枝叶。”在张伟民看来,徐渭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可以一步步深入挖掘。

“可以持续推出与徐渭相关的青藤画派的作品。比如用借展的方式,将郑板桥、齐白石、陈洪绶等徐渭后学中的艺术大家的作品,聚集到徐渭艺术馆中来。”中国美院博士、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东华对徐渭颇有研究,在观展后,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这样级别的大展,一年只需要举办一场,就足以树立徐渭艺术馆在业界的名声与地位。”对于张东华的建议,傅军表示赞同。她认为,苏州博物馆的成功案例,就是徐渭艺术馆可参照的样本。

“颜值固然重要,内容才是关键。如果说,贝聿铭先生亲自操刀设计的建筑为苏博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那么,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对于地方特色文化艺术的清晰判断和把握、对于学术性展览的精心策划和呈现、对于观众心理和需求的积极回应和关切等等,才是苏博赢得广泛尊重和信任的深层次原因。”傅军认为,正是由于“吴门画派系列学术展”的推出,苏博才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中国传统艺术地标。

“这次徐渭大展的成功,毫无疑问为绍兴打造博物馆之城增光添彩且又启示满满。大展撤展以后,我们可以继续围绕徐渭的书画艺术做延展,挖掘其中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围绕徐渭的戏曲、文学、美学以及徐渭后学者做展览,并从中生发当代启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认为,下一步,应趁全国徐渭热,借势借力,建立一个常态的联络协同机制,立足绍兴,放眼全球,链接四方,激发各界对徐渭、对绍兴的热情。同时,应尽快培养本土人才,引进大家、名家,特别是让绍兴籍的艺术名人回归,占据学术高地,从而进一步延伸徐渭的热度。

“一楼的徐渭生平展,会作为徐渭艺术馆的基本陈列保留下来,二楼目前展出的徐渭书画真迹还回去后,用什么样的内容来填补,我们已经在策划中了,目前还不方便透露。”市文旅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兼绍兴名城景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仲丽华告诉记者。

记者留意到,徐渭艺术馆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中。“除了新开放的徐渭艺术馆和修缮一新的青藤书屋,青藤馆区还有3个老台门。陈家台门已布置了布衣青藤展,展示的是徐渭与茶、与酒、与琴、与戏曲相关的内容。”沈枰萍说,另外两个台门也已经试营业。“大乘弄12号台门,是徐渭与明代画家陈洪绶的‘相遇’之处,也是一个符合现代人审美和生活需求的茶空间。开元弄50号台门,打造的则是一个独特的咖啡与简餐的空间,让徐渭与梵高这两位艺术大师在这个空间里‘对话’。”

此外,正在建设中的绍兴师爷馆、中式餐厅榴花斋、青藤书院等也将陆续竣工开放。“徐渭艺术馆后面有一个老的县府宿舍,绍兴师爷馆隔壁还有一个张家台门,后期也将进行改造,都属于青藤馆区。”在沈枰萍看来,展览只是徐渭艺术馆的一部分,更多的游客是为了徐渭艺术馆整个馆区的建筑,以及徐渭带来的文化内涵而来。“之前,青藤馆区只有青藤书屋这一个景点的情况下,游客也是慕名而来,大家就是想到这个圣地来体验感受一下徐渭的生活空间。如今,修葺一新的徐渭故里,可以给游客更好的文化艺术空间和休闲体验空间。”

未来可期,任重道远。“从徐渭艺术馆的‘网红打卡’,我们可以看到,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追求时尚、爱好艺术的象征,古老和现代交相辉映,这正是市委市政府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应。”何俊杰说,目前绍兴已有46家博物馆,数量排全国所有城市的第22位,到今年底,将增加到59家,这个数量是可以引以为豪的。但是,最近公布的浙江省著名博物馆名单,绍兴没有博物馆列入前十。“这说明,要让一个城市的博物馆赢得尊重,光靠数量、投入等硬实力是不够的,更要靠软实力。我们一定要找准绍兴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和文化格调,准确把控与深度解读绍兴地域文明,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上聚焦发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