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为城市赋能 | ||||||
|
||||||
编者按: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绍兴文化有着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城市风貌,还是人文遗产,在东亚的地位不言而喻。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后,绍兴启动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今日,绍兴晚报刊文《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为城市赋能》,展现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后,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城市发展赋能。现公众号予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东亚文化之都:文化为城市赋能 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启动后,持续引发反响 首席记者 周能兵/文 “五一”假日期间,绍兴游人如织。五湖四海的游客畅游绍兴,人们纷纷来绍兴体验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一睹东亚文化之都的芳容。以“文脉千年·寻梦绍兴”为主题的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自3月31日启动以来,引起了日、韩等东亚各国的关注。东亚文化之都绍兴的名气越来越大,引起的反响也越来越强烈,东亚文化之都的效应正在持续发酵。 向更高目标迈进 推动古城“申遗” 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是绍兴走向世界、树立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强市的重要机遇。千年古城绍兴,在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之际,乘着成为“东亚文化之都”的东风,加大力度盘活城市文化资源,以文兴城,用文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直关注“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活动的市政协委员、绍兴古城保护专家、绍兴市城建档案馆研究馆员屠剑虹告诉记者,绍兴文化有着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绍兴无论是城市风貌,还是人文遗产,都体现了中华文化风貌和东亚文化的传统。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绍兴古城,是越王勾践时所建的都城,至今格局不变,城址依旧。最能体现绍兴城市风貌的,就是“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格局。中国城市规划大师吴良镛曾说,绍兴古城在规划结构、功能上是合理的、科学的,在形态上是隽美的,可视为建筑与环境设计密切结合的佳例。198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东南亚城市规划学术会议上,绍兴古城作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作了专题介绍。1981年,绍兴古城模型又在法国篷皮杜国家文化中心举办的“人·建筑·环境”展览会上展出,引起了强烈反响。绍兴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山水相映的风貌,独特的一河一路、一河二路、有河无路的水城格局,以及桥连街路、街河并举、宅地傍水的特色,既有东亚文化传统风貌特色,又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后,更要保护好绍兴古城、水城格局和风情,打造好绍兴标志性的文化建筑,营造出河清水活的生态环境。 屠剑虹认为,绍兴要挖掘好桥文化、地名文化等特色文化,绍兴每一座桥、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文化、有故事,这是十分罕见的。我们更要有文化自信,打造好文化品牌,要打造标志性文化建筑,提炼和精选一批凸显绍兴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营造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优美生态环境。绍兴在东亚的地位不言而喻,评上东亚文化之都后,更要向前看,我们要让东亚文化之都助推古城风貌进一步修复,要向更高目标迈进,推动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向更深处交流 让文化绍兴更有回响 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启动后,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文斌教授认为,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后,意味着绍兴城市国际化迈上新台阶。虽然受疫情影响,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启动时,只通过云端、线上和日韩城市进行互动,但是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绍兴打出的文旅金名片,受到了国际社会关注。如大禹文化,大禹在日韩被称为禹王,许多地方都有祭祀的遗存,大禹在日本和韩国都有后裔。如黄酒文化,绍兴黄酒一直畅销日韩等国。王阳明在日韩等国受到推崇,鲁迅在日韩等国成为专家研究的热点,影响力都很大。兰亭和中国书法深受日韩等国人士喜爱。再比如浙东唐诗之路,也吸引了许多日韩游客。绍兴佛、道文化也对日韩产生了吸引力。绍兴还有许多物产,在日韩等国影响力巨大。 朱文斌说,绍兴是大文豪鲁迅的故乡,日本、韩国学界特别推崇鲁迅,一直以来,绍兴文学界与日、韩文学界交往密切。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后,相信交往互动会更加频繁。去年9月25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与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韩国翻译学会、韩中文学比较研究会合作召开了“中韩文学对话会”,推动了东亚文化交流。在对话互动中,学者们谈到,去年正是韩国出版韩文版《鲁迅全集》10周年,中韩两国著名学者共商中韩文学的发展,为加深两国文化的理解推广、促进中韩文化的沟通互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年适逢鲁迅诞辰140周年,这在日韩两国文学界也引起反响,纪念活动不断。4月17日,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华纯教授组织了“鲁迅之诞生”云上讲座活动,日本、韩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和学者都积极参与,绍兴文学界代表也参与了互动评点活动,发出了来自鲁迅故乡的声音,为绍兴文化传播贡献了一份心力。 朱文斌说,绍兴要打响东亚文化之都品牌,还要让双方青少年加强线上线下互动,深化交流,绍兴要加强对日、韩研究和了解,要让绍兴更多的文创产品,走到日韩东亚国家去。 补齐文旅短板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 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后,绍兴旅游界对此十分关注。绍兴市中国旅行社总经理汤军民说,东亚文化之都是绍兴继历史文化名城之后的又一张金名片,对绍兴提升文化名城地位、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来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东亚文化之都”候评城市终审现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在国内,尤其是华东地区有足够的名气,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是,绍兴文旅产业有个短板,那就是国际游客较少。绍兴和敦煌、日本北九州、韩国顺天等城市一起成为东亚文化之都,为绍兴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以绍兴中旅为例,2019年接待境外游客2.5万人,其中一半来自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为什么日本、韩国游客喜欢来绍兴?主要是他们对绍兴文化有认同感。如绍兴黄酒、青瓷、阳明学、鲁迅文化、书法文化等,在日韩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汤军民认为,尽管受疫情影响,日韩游客来绍旅游按下了暂停键,但今后肯定会有更多的国际游客来绍兴。绍兴要做深东亚文化之都这篇文章,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绍兴休闲度假。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生郑杨杨说,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在国际上没有受到重视。绍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沉淀丰富。在“会稽”“绍兴”的城市名称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后,就会在世界文化中脱颖而出,绍兴文化高峰就会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更清晰地显现。绍兴文化高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之峰相比,都毫不逊色。 郑杨杨告诉记者,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节点上,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意义重大。绍兴人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和文化,绍兴优秀文化走出去也会绵绵不绝,并引导更多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 转化利用文化资源 让百姓获得实惠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历史赋予当代绍兴人的使命。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后,让绍兴的文旅人深感责任重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说,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绍兴更要加大力度挖掘历史名城文化,更加彰显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更要坚守好绍兴的文化,加大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力度。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后,为绍兴突出文化标识度,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何俊杰说,绍兴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城市,体现了绍兴市委市政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绍兴正加大力度挖掘传统文化。绍兴提升祭禹广场周边环境,建设大禹纪念馆、大禹研学游基地,形成了大禹文化文化高地。绍兴还启动编制东亚禹迹图,就是为了使大禹文化形成更大的凝聚力。今年,绍兴正筹备以“阳明心学与东亚文明”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做深阳明文化,推动阳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阳明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为绍兴城市和旅游赋能。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五一”假期,鲁迅故里走上央视、《鲁镇社戏》演出等引起了强烈反响,让人们找到了“跟着课本游绍兴”的感觉。今年还是鲁迅先生《故乡》发表100周年,绍兴将与鲁迅文化基金会联手,推出全球征文,推动绍兴美丽故乡走向世界。绍兴黄酒以“越酒行天下”为目标,走振兴黄酒之路,东亚文化之都能助力绍兴黄酒真正行天下。绍兴许多特色文化也将由此被世界进一步认识。 何俊杰告诉记者,东亚文化之都有新的使命,那就是要加大与国际友城的合作交流。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绍兴文化发展将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有更大的牵引力。我们正通过与敦煌等东亚文化之都联手,更好地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与日本北九州、韩国顺天等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的交流互动,向世界讲好绍兴故事,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到绍兴来,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