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中国杂志社:「东亚文化之都」寻梦江南 遇见绍兴
发布日期:2021-04-2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编者按:文脉千年,寻梦绍兴。数千年延绵不断的古越文明,在绍兴大地上留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大禹文化、古越文化、书法文化、阳明文化、南宋文化、戏曲文化、黄酒文化等,这些都是绍兴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日,国家级权威媒体人民中国杂志社官方账号“人民中国”发表文章,展示这座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的东方水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现公众号予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东亚文化之都」寻梦江南 遇见绍兴

作者:王汉平


“东亚文化之都”是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会议联合发起并得到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认可的文化城市品牌评选活动和国际文化城市品牌创建工程。自2013年启动以来,“东亚文化之都”产生了8组25座城市,其中中国有9座,绍兴和敦煌与日本的北九州市、韩国的顺天市一起当选为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这些当选城市都有着深远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并留下了众多三国间文化交流的佳话。

鲁镇景区,左边是鉴湖,一派江南水乡风情(胡劲松 摄)

说到绍兴,很多人马上会想到绍兴的黄酒和鲁迅的故乡,于是鲁迅笔下的江南水乡风物便会一一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中国人的意象中,江南是“小桥流水、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富庶繁华”的代名词。到了绍兴,你会发现江南最美好的那些东西都能在这里遇到。绍兴在江南城市中不是最有名的,却拥有最具特色的人文宝藏。

从浙江杭州向东行60公里就到了绍兴。空中俯瞰绍兴,北部是平原,水网密布、阡陌纵横,南部是山区,峰峦叠翠、万壑争流,最有名的山就是会稽山和天姥山了。浙东运河把这里大大小小的江河串联起来,也把绍兴和杭州、宁波连在了一起。横跨在浙东运河上的古石桥(陈晓 摄)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偏安一隅的城市,历史上却留下了众多大名鼎鼎人物的足迹和故事。绍兴一带古代是于越人居住的地方,建有越国,后来一度称为越州,所以这里就成了越地,简称“越”。尧舜禹是四千多年前中国上古时期的三位圣贤,“古有三贤,越兼其二”,绍兴的名人故事就从舜禹开始。

舜,史称虞舜,绍兴上虞就是虞舜的故乡,他的孝德故事在上虞民间代代流传,舜王庙会香火延续至今。传说虞舜把帝位禅让给大禹,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诸侯开会,计功行赏,会稽山由此得名。大禹被诸侯们拥戴,从而开启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死后葬于会稽山,现存禹庙、禹陵、禹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朝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极为隆重,传承至今。春秋末期,这里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越国。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在此定都,越国大夫范蠡受命筑城,这就是绍兴城的发端。在绍兴北面的苏州当时是吴国的都城,吴越争霸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复仇故事:吴王夫差替父报仇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请降后为吴王驾车养马三年,获释后雪耻复国,终成春秋一霸。如今绍兴城内有越王台,状如城楼,内有越王殿,为后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相传这也是勾践招贤纳士之地。吴越争霸时期另外一个大名人就是出自绍兴诸暨的西施,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越王台 (朱江峰 摄)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前一年,以吴越故地置会稽郡,为天下36郡之一。300多年后的东汉,会稽郡的治所绍兴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山阴。隋唐后,改会稽郡为越州北宋被金灭后,宋高宗于1127年建立南宋,改元“绍兴”,都城南迁杭州,升越州为绍兴府,并为绍兴府题写“绍祚中兴”的府额,意为“继承国统,振兴中华”。绍兴成了南宋的陪都,人口达到150万,南宋的6个皇帝相继葬于此。从那时起,绍兴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在绍兴城2500多年的历史中,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还有很多光耀夺目的名字与绍兴密不可分,最为人熟知的当数王羲之、李白、陆游、王阳明、鲁迅和周恩来了。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大批士族南迁。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众友人会聚于会稽山阴兰亭。据说越王勾践曾在此植过兰花,汉时设过驿亭,因而得名兰亭。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王羲之微醺之中即兴挥毫为诗集作序,记述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流觞曲水的欢乐之情,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来王羲之称病弃官,在嵊州的华堂村隐居终老,他的后人也在此繁衍生息,如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王羲之后裔聚居地。

“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光数会稽”,仅在唐朝一代《全唐诗》的2200多位作者中有450多人走过越地山水,留下了1500多首经典诗作。最有名的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山就在今绍兴新昌县境内,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最向往的仙山之一。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李白杜甫孟浩然等沿着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足迹,一路走来,一路吟诵,吟出了一条“浙东唐诗之路”。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杜甫“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诗中描述的镜湖就是现在绍兴市区西部的鉴湖,绍兴黄酒就是用鉴湖的水酿制而成。秀美沈园是绍兴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园林。南宋爱国大诗人陆游是绍兴人。陆游与唐琬相爱于沈园,后被迫分离。多年后两人相遇于沈园,怅然悲恸,合作的那首《钗头凤》流传千古。自此,沈园因见证了陆游的凄美爱情而出名。

宋式园林沈园(朱江峰 摄)

王阳明是明代的大哲学家,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中国影响巨大。他出生于余姚,当时还属于绍兴,少时随父亲迁居绍兴城内,后到贵州龙场悟道,晚年又回到这里讲学并葬于此。绍兴从最初的一个边陲之地,发展成为一个繁荣富庶的江南名城。特别是到了清代以后,这里的名人更是多不胜数。绍兴历史上出过文武状元27名,遍布全国的绍兴师爷更是赫赫有名,如今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绍兴籍的就有70多位。毛泽东在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时曾诗赞“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名士之乡的美名由此传开。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绍兴地处江南水乡,水陆交通发达。吴越争霸时“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双方多为水上作战。那蜿蜒于此的浙东运河、运河上的古纤道、古石桥,还有那纵横交错的水街、星罗棋布的水边戏台,都见证和诉说着千年故事。

从杭州沿着运河顺流而下,来到绍兴古城,运河在城西迎恩门分开,一条穿城而过,一条绕城而行,与城里细密的水网一起搭起古城的水上交通网络。位于城东的八字桥始建于南宋,它和附近的老街区及古纤道一起作为浙东运河保护地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周围的老街水屋相连,现存建筑大多建于一百多年前。绍兴这样的历史街区一共有8个。

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留着水乡古城的经典风貌,是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景的真实场所:三味书屋、百草园、土谷祠、咸亨酒店……鲁迅在绍兴出生成长,这里是他一生难忘的故土。阅读他的作品就能让读者深刻感受绍兴那浓郁的水乡风情:乌黑的小毡帽、弯弯的乌篷船、咸亨酒店里的黄酒和茴香豆,还有那热闹非凡的社戏和绍兴过年习俗——祝福。“坐乌蓬、喝黄酒、看社戏”是只有在绍兴才能领略的赏心悦事。

咸亨酒店创办于1894年,因鲁迅的《孔乙己》而名扬海内外,“咸亨”是“大家都顺利”的意思 (王汉平 摄)

鲁迅外婆家的过年习俗——祝福,村民们将一盆盆祭品放上祭桌,寄托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祈愿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早在南宋就有记载。凡遇传统节日、庙会或其他民间重大事宜等,必有社戏演出,届时村民们遍邀亲友,备酒备饭,招待看戏,成为最受绍兴百姓看重的民俗活动。社戏演出内容主要有绍剧、越剧和其他多种绍兴地方戏曲。演出场所多在庙宇或者宗祠的戏台,最有绍兴特色的就是鲁迅描述的“水乡舞台”,即河岸边的戏台。

绍剧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豪放洒脱,特别是悟空戏独树一帜,最为大家熟知的一剧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泽东当年看过后写下“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名句。该剧还拍成电影发行到72个国家和地区,孙悟空的扮演者就是“南派猴王”六龄童。绍剧演出多在旷野搭台,锣鼓喧天,面对万千观众,需要极好极洪亮的嗓音,慷慨激昂,声震四野,鲁迅称之为“越人复仇之声”。

越剧起源于100多年前绍兴嵊州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后来发祥于上海,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的演变。与绍剧不同,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因而流传甚广,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剧种。不少中国观众都会哼唱几句越剧《红楼梦》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唱词,另外一个代表性的剧目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剧目经典版本的主演王文娟和袁雪芬都出生于嵊州农村,都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被周恩来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传说最早产生于东晋时期,祝英台的家乡就在绍兴上虞的祝家庄,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并被演绎为戏曲、影视、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1959年诞生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最有名的小提琴曲。主创者之一的何占豪出生于绍兴诸暨,从小酷爱越剧,在上海音乐学院上学期间尝试把民族音乐语言和西方乐器结合在一起,创作了这部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音乐经典。绍兴是戏曲之乡,独特的环境孕育了品种丰富、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越剧、绍剧、新昌调腔、绍兴莲花落、绍兴平湖调、绍兴摊簧等10种戏剧曲艺先后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喝几口绍兴老酒,听上一段地道的莲花落,是老绍兴人有滋有味的生活。

屠海洋说绍兴大书《三国》(陈晓 摄)

为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感受多姿多彩的绍兴传统文化,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城内各书场开办了多种曲艺传习班和“越韵雅集”演出活动。位于绍兴古城西门的迎恩门风情水街的“非遗客厅”,不仅有非遗展陈和体验课,还有青瓷、花雕、竹编、越红茶等非遗产品,是一座非遗活化馆。在绍兴老城,一碟茴香豆、一碗清茶、一段人间多情的唱曲,就能度过一个悠长的下午。

绍兴古城里有很多的名人故居,民谚云:“绍兴城里十万人,台门足足三千零”。台门这一极具绍兴特色的建筑,蕴藏着绍兴老一辈人的岁月记忆,也散落着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奇闻轶事。西施传说、王羲之的故事、徐文长的故事、绍兴师爷的故事……大人们讲得兴致盎然,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70多岁的吴传来从小喜欢听故事,一辈子收集和讲故事。徐文长是明朝的大才子,诗书画戏皆精,民间流传着他很多才智过人、好打抱不平的故事。吴传来收集了300多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从徐文长的亲邻那儿一代代传下来的,他也成为了徐文长故事的非遗传承人。

数千年延绵不断的古越文明,在绍兴大地上留存着大量的文化古迹,也创造了众多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18处,其中有舜王庙、大禹陵、兰亭、宋六陵、王阳明墓、华堂王氏宗祠、鲁迅故居、蔡元培故居、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新昌)、斯氏古民居建筑群(诸暨)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项,包括大禹祭典、水乡社戏、梁祝传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石桥营造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86个,市级261个,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500名。

连接东亚文化交流的纽带

绍兴的对外交流,源远流长。有研究认为,居住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古越人的迁徙带来了中日两国的史前交流。据统计,日本有禹迹132处,朝鲜半岛与大禹有关的地名有8处。日本地名中含有“越”字的就更多了,如“越前”“越中”“越后”等等。日语“一、二、三、四”的发音与绍兴话相近。直到今天,两国在语言、文字、宗教、风俗习惯方面,仍有许多相通之处。明仁天皇的年号“平成”取自《尚书·大禹谟》中的“地平天成”之句,在绍兴禹庙屋脊之上至今仍镶嵌有这4个字。

大禹祭典,每年4月20日前后的谷雨时节,各界人士云集会稽山下,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

绍兴自古物阜民丰、经济发达,会稽铜镜、越窑青瓷、绍兴黄酒、丝绸茶叶等物产,经浙东运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不断运往世界各地。唐代,日本高僧空海、圆珍法师来绍兴修行,并把佛典文献带回日本。绍兴嘉祥寺吉藏大师创立的三论宗,由高丽名僧慧灌传至日本。明代,阳明心学传入朝鲜和日本,另一位绍兴的大学者朱舜水东渡日本传播儒学,对日本水户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到了近代,秋瑾、陶成章、鲁迅、周恩来等一大批绍兴名士东渡日本留学,探索救国之道,影响巨大。越王殿后面的那片樱花林,收藏的则是中日友好的故事。绍兴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大禹文化、古越文化、书法文化、阳明文化、鲁迅文化、戏曲文化、黄酒文化,是绍兴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在东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连续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盛典。中国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大禹死后葬会稽,就有了守禹陵、奉禹祀活动,历数千年不断。大禹祭典民俗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海内外各界人士来参加公祭大禹陵。

兰亭是书法圣地,1985年绍兴开始举办兰亭书法节,每到农历三月,一大批来自各国的书家聚会于兰亭,他们或晋谒书圣、寻访古迹,或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或泼墨挥毫、交流书艺。绍兴也是酒乡和阳明故里,每年都要举办黄酒文化节和国际阳明心学大会。200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绍兴的越剧团把日本著名文学作品《春琴抄》改编成越剧搬上舞台,由新生代的越剧演员担纲主演,在东亚巡演赢得了各国观众的好评。鲁迅是绍兴的一张名片,也是中日友好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2017年,绍兴举办了“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近年来,绍兴推出了“大师对话”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了鲁迅与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但丁等各国文豪的跨时空对话活动,搭起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

从1983年起,绍兴先后与日本的福光町(现南砺市)、芦原、西宫、富士宫等7个城市和韩国的丽水、大邱等7个城市建立了友城关系,每年文化商贸交流频繁。如今有600多家日韩企业在绍投资兴业,绍兴进口商品和服务最多的就是韩国和日本。尽管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2020年有些活动暂停,但是疫情隔不断友城之间互伸援手,“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绍兴在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后确定2021年为“文脉千年、寻梦绍兴”活动年。在启动“祝福·绍兴古城过大年”活动后,举行公祭大禹陵典礼暨《东亚禹迹图》绘编启动仪式,举办兰亭书法节暨中日韩书艺交流活动,还将举行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纪念《故乡》发表100周年研讨会,组织中日学生“跟着课本游故乡——绍兴”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向世界展示绍兴这座东方水城、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