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东亚文都·绍兴|“聆听”绍兴的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21-03-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在江南,有一个城市,不显山,不露水,但你如果没有去过,江南便永远缺了一角。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留下了无数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的足迹。

它就是绍兴,一座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它既有文化的风骨,也有着岁月的风流。

在“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启动仪式暨东亚文化之都城市合作机制到来之际,绍兴文旅发布推出东亚文化之都系列专题,今天带你走进绍兴古城,“聆听”那些在绍兴的文化遗产。

文化绍兴 // 听一曲悠扬的古越之音

/越剧/

越剧是清末以后兴起的地方剧种,发源于绍兴嵊州。由于嵊县旧属绍兴府,故曾称绍兴文戏、绍兴戏剧等。越剧的名称,在1925年9月17日《申报》广告上首次应用,之后,沿用至今。

目前,绍兴全市拥有200多个民营剧团,每年演出达2000余场次,在全国全球产生广泛影响。让越剧这一艺术瑰宝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和被吸引。

2006年,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剧/

绍剧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是浙江三大剧种之一。绍剧是一种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调的戏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傅金可/摄而绍兴水乡社戏真正引起世人关注,是由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写下了《社戏》、《无常》、《女吊》等多篇有关绍兴社戏的文章,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看社戏的情景,勾画出绍兴社戏的动人形象,才蜚声海内外。

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莲花落/

莲花落百年庆典绍兴莲花落,形成之初以沿门说唱为主,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说唱长篇书目,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表性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渊源已久,被戏曲界人士喻为“中国戏曲活化石”,至今约有600年历史, 曾在明中叶盛极一时,流行于杭、嘉、湖、宁、绍、台广大地区,抗日战争后,仅在新昌一地得到保存。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绍兴 // 听一段传奇的古越之声

/西施传说/

西施故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地名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虞舜传说/

舜耕群雕虞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领袖,也是“二十四孝”之首。

上虞是虞舜生活和成长的故乡,虞舜是上虞的骄傲。几千年来,关于虞舜的事迹、孝行、美德等传说故事,一直在上虞民间代代流传。

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勾践传说/

越王句践故事以春秋时期吴越战争的历史与文化为背景,以越国霸业战争兴衰成败为基础,以越王句践与越国群臣等历史人物为线索,历经2500年,在越地民间口头广泛传讲,又经多次收集整理,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数量庞大的故事群,现存故事100多篇。

2012年6月,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师爷故事/

绍兴师爷故事是由一系列以“绍兴师爷”为主要人物的轶事趣闻组成,及文人据此加工创作的机智故事。

绍兴师爷博物馆经民间口耳相传,不断丰富,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绍兴师爷”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群体形象。为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古镇安昌建立了师爷博物馆,成为市级“绍兴师爷故事”的传承基地。

2007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游与唐婉故事/

南宋时期绍兴叫做山阴,这里有一座沈园。传说当时沈园的粉墙上曾题有两阙《钗头凤》词,第一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前妻唐婉所和。这两词共同诉说着唐婉与陆游的沈园情梦。

沈园 绍兴E网@我是东北人“陆游与唐婉故事”在民间文学界、文化艺术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地域特色鲜明,流传地域广泛,流播方式多样,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

2010年10月,被列入第四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

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老城

保留了部分古老的建筑和生活习惯

春日里,来绍兴转悠吧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