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纪念徐渭? | ||||||
|
||||||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无论文艺还是书画,徐渭都是一个具有强大引流能力的IP,是一个具有巨大价值的人文富矿。要让徐渭“活”起来,纪念必须走向常态化,形式必须平民化,让徐渭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艺术形象与文化符号,成为文旅绍兴的又一重要代言人。 徐渭诞生500周年纪念日当天,绍兴上演了越剧《青藤狂歌——徐渭》,致敬写意大师。 越剧《青藤狂歌——徐渭》 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诗文、戏剧、书画等方面皆独树一帜,以戏曲的方式致敬家乡的戏剧理论前辈,可谓十分贴切。今年,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将在绍兴举行,青藤广场与徐渭艺术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一系列举措的落地,无不在向500年前的先贤致以崇高的敬意。 徐渭画像 徐渭是个奇人。人生遭遇奇特,艺术成就雄奇,后世认知奇异。在袁宏道笔下,徐渭的文字让他“不觉惊跃”;在陈洪绶眼里,青藤书屋是他恋恋不舍的圣地;在齐白石心中,愿为青藤门下走狗竟成奢望。而在绍兴人的印象里,徐渭就是那个民间故事特多的明代“大V”,诙谐幽默,机智过人,伸张正义,嫉恶如仇,他是东方的梵高,更是江南的阿凡提,也是绍兴师爷的鼻祖。老一辈绍兴人的儿时名人印象中通常少不了两人,一是鲁迅,二是徐文长。 如今的儿童,基本已听不到徐文长的民间故事,一则少儿文学兴盛,不似我辈孩提时故事贫乏,二则徐文长的故事确实也随着时间而消散,也不乏一些糟粕的东西,流传面在不断收缩。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徐渭野史散佚的同时,他在诗书画剧等方面的地位与贡献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在绘画领域,被誉为“中国大写意开山之祖”,高山仰止,追随者众,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那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场演出、一个展馆、一次峰会,是远远不能概括奇人徐渭之毕生成就,与名人的传承与弘扬也差距不小。 徐渭《菊竹图》 要让徐渭“活”起来,纪念必须走向常态化,形式必须平民化,不能掐着生辰忌日搞纪念,也不能局限于专家学者搞研究,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徐渭固然是大师,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平民化的传奇人物,他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底层徘徊,“混迹”于街巷,“落魄”于市井,也正因为徐渭是个离百姓很近的民间大师,才会有这么多传奇故事被绍兴人津津乐道。 所以,我们纪念徐渭,第一,不能将其神化,要纪念一个有血有肉的徐文长;第二,不能将其俗化,将其演绎成性格怪异的“无厘头”;第三,不能将其学术化,使之成为艺术殿堂的“供品”,只让专业人士瞻仰,而让广大群众止步。因此,我们要讲好徐渭的故事,研究徐渭的作品,宣传徐渭的成就。要以文化为内核,以市场为导向,以旅游为推手,以大众为基础,让徐渭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艺术形象与文化符号,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文化名人,成为文旅绍兴的又一重要代言人。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无论文艺还是书画,徐渭都是一个具有强大引流能力的IP,是一个具有巨大价值的人文富矿,如何将他的戏剧理论与百年越剧创新迭变结合起来,将他的书法艺术与书法名城建设结合起来,将他的绘画艺术与打造美术高地结合起来,将他的传奇故事与影视创作结合起来,将他的名言名作与文创产业结合起来,将他的青藤书屋与文旅融合结合起来,使500年前的徐渭继续活在当下的文化产业中,活在当下的文艺作品中,活在广大游客的心目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做好的纪念文章,也是致敬大师的走心之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