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人文”作为发展的根与魂——汲取《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中的宝贵营养,大力弘扬绍兴历史文化传统
发布日期:2021-03-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绍兴文化的调研和作出的重要指示是最多的。《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中,习近平总书记说绍兴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可以说,是浙江的“罗马”。学习采访实录后,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历史+人文”作为绍兴城市发展的根与魂,在“重要窗口”中展示独具魅力的绍兴风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的结尾处写下一段寄语——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这段话读来,我热血澎湃。采访实录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挖掘绍兴历史文化价值方面,不仅指明方向、解放思想,还将文化建设融于干部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这让我意识到,做好当下工作,才能对得起先人,无愧于后人。”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绍兴会继续做好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近年来,绍兴一步一个脚印,深挖文化资源,构筑文化新高地,牢牢抓住亚运城市建设等重大契机,擦亮“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两张金名片,全面激发文化活力,为浙江建设文化大省添砖加瓦。

“采访实录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绍兴比作浙江的‘罗马’,还将绍兴历史的精华概括为‘胆剑精神’,思想深邃,立意高远。作为2500多年城址未变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拥有‘历史+人文’的丰富内涵,古城、名城、水城‘三位一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历史成果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市政协委员、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隐性生产力,绍兴要一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前进,加强对历史文化和古城的保护,特别是抓好文创大走廊和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浙东运河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一廊三带”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建设,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转化、物化、活化、产业化工作,打造“国际文化休闲慢城”,真正成为浙江的“罗马”。

“习近平总书记来绍兴调研时,对绍兴举行公祭大禹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弘扬大禹文化的精彩论述,一直是我们传承并发展大禹文化的精神指引。”市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大禹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军说,在深入学习采访实录后,他对大禹形象、大禹故事及其背后蕴含的大禹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感悟。眼下,大禹研究院正在争取研学游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先秦史学会下辖夏文化研究中心挂牌落户。“希望能面向全国彰显大禹文化厚重多元的特点,扩大大禹陵的文化影响,使之成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地标。同时,持续推进禹文化研究,打造禹文化研究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绍兴考察时指出,希望绍兴把历史文化名城这篇文章做好,为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作出有益探索。“在这样的关怀下,绍兴的名城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越子城、书圣故里、西小河、八字桥、鲁迅故里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相继得到保护修缮;2003年8月,仓桥直街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03年底,成功引进世界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古城保护;2006年6月,相关经验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名城保护‘绍兴模式’,并推动《绍兴宣言》诞生。”市名城办服务中心主任陈永明说,作为名城保护工作者,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精心呵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古城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对绍兴的越剧、书法、黄酒等曾调研并作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时任嵊州市越剧团团长谢顺泉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着1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越剧博物馆调研的场景。“我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在参观完越剧博物馆后早已过了午餐时间,但仍饶有兴致地观看折子戏表演,结束后不仅与演员们合影留念,还与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并亲切地对他们说:辛苦了。这样的礼遇我们从未碰到过,心中格外温暖。”谢顺泉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越剧发展,询问越剧团去哪里演出、一年演出多少场等等,“当时我回答一年演出130至150场次,其中八成面向农村,在老百姓家门口演,他听了很高兴,并希望我们继续努力,出人才、出精品。”谢顺泉表示,有了这样的教诲和鼓励,他们积极打造精品,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等平台,让全国观众进一步了解越剧之乡和越乡专业剧团的风采,演出场次年年递增,档次和整体形象不断提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