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美食“霸屏”央视!就在CCTV-4《美食中国》! | ||||||
|
||||||
临近春节 绍兴美食“霸屏”央视 看CCTV-4《美食中国》栏目 一起品味绍兴美食 绍兴是中国的酱园发祥地之一,通过近百年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浓浓的酱香依旧定格在每一个绍兴人的记忆深处。 绍兴酱油传统酿造技艺历史悠久,据考证,魏晋时期就开始生产,至清代晚期,达到鼎盛,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一说。 匠心特制的酱油,无论是色泽还是口感皆为上乘。而用它制成的食物更是美味。 在绍兴人的食谱里,“酱”被用到了极致,酱鸭、酱腊肠、酱肉、酱菜…… 不同的食材又有不同的制作工艺,朴实勤劳的绍兴人将酱的滋味沁在舌尖,一句“过饭吃蛮好”是最好的赞美。 绍兴的美食带着江南水乡的风味,绍兴菜以鱼虾河鲜和鸡鸭家禽为作料,讲究香酥绵糯、原汤原汁、轻油忌辣、汁味浓重。 吃的时候配上绍兴黄酒,令人回味无穷。“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被陆游所赞美的鉴湖所产的 “清蒸鳜鱼”,色泽淡雅悦目,味似蟹肉,成为绍兴菜河鲜风味代表之作,被冠以“别饶风味胜一筹”。 古越绍兴,江南水乡。人们逐水而居,接纳着水乡带来的慷慨馈赠。从海岸的滩涂,到门前的水巷,绍兴人食鲜烹鲜的喜好,一览无余。 江河湖海,采集捕捞。食鲜不仅是儿时的味道、故乡的样貌,还是这里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 水土优越的鱼米之乡绍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发达的经济为黄酒的酿造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曾经的商贸重镇,强大的消费能力使得饮酒一时成为日常风俗。 黄酒对于绍兴人来说不只是口味与饮品,更是家庭的温情与爱。 街头巷尾也能看到许多大罐的酒坛,每个绍兴人就这样,在黄酒的浓香与甘甜里生活着,度过悠悠岁月。 而在食物中,绍兴人发挥聪明才智以酒调味,以酒杀菌,甚至妙用酒糟制作出一道道风味独特的菜品,酒香浓郁的糟鸡、糟鸭,创新熟醉菜式绍兴花雕醉龙虾...... 从制作到创新,从酿制到烹炒,黄酒在绍兴人守正出新的使命中呈现万般滋味,让酒香四溢。 绍兴,一座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市,在巨变的时代中,食物有着让时间停止的魔力。今天的人们通过加工、烹饪、品尝,让食物不断变换着风味。但无论如何匆忙,故乡多么遥远,一些味道总会藏进过往的记忆。有一些人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提醒着人们这是家的味道。 鱼圆,既是美味的象征又寓意着团团圆圆、美美满满之意,是绍兴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说起鱼圆的诞生还有这么一段故事。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东巡祭禹,上会稽山,祭大禹。此番东巡尝遍了大越大地的美味佳肴和乡土风味,越地的河鲜使他倍感美味,但美中不足的是虾多壳、鱼多刺。秦始皇喜食鱼,又怕鱼刺,令官吏们伤透心思、绞尽脑汁,难有所获。无奈之下,逐令厨师烹制无刺鱼肴,几位厨师均告失败而丢了性命。一日,轮至张姓厨师,自知性命难保,于悲愤之中,将鱼肉斩得粉碎,加以盐、水搅拌,汆制成汤,献于始皇,在诚惶诚恐之中,等待命运的判决。不料秦始皇品后,倍感新奇与鲜美,顿时龙颜大悦,张姓厨师不但保住了性命,而且得到了奖赏,皆大欢喜。从此,流传于世,历经改良成为原汁原味,质薄而嫩的鱼圆。它有着“刮、漂、排、塌、梳、挤、养、汆”等八道严谨的工艺流程。在1988年出版的《中国菜谱·浙江风味》中被列为最具独特风味的菜肴之一。 扯白糖是绍兴安昌的传统地方小吃,相传起源于明朝年间。扯白糖是绍兴人儿时过年最甜美的零嘴,在当地颇受欢迎。2015入选了第六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扯白糖的制作,是在锅中放入白糖与水,边煎时搅,待糖水搅成倒出不流淌、稍冷不烫手的金黄色稠软状,遂将其抛上木棍,拉、甩、拉、甩……周而复始,越拉越长,越拉越白,散发出阵阵醇香。这样循环往复,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散发出阵阵醇香,让人惊叹不已。最后用手搓成直径约3厘米的长圆条,在白糖冷却之前,迅速把它剪成糖块,就成了晶莹剔透的麦芽糖了,放进嘴里,吃起来特别有嚼劲、特别粘、这种味道甜而不腻,可称得上是人间美味。 诸暨次坞打面,对于大部分的诸暨人来说是有着独特的情感,一日三餐都可以是“次坞打面”。 朱元璋平定南方陈友谅的势力后,经过诸暨次坞,便在城中一家面馆吃饭,店主人以手工打面招待。朱元璋吃后赞不绝口,连呼此面是百吃不厌的“次坞打面”。这便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次坞打面”的由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