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防疫当前,让我们先暂时停下出游的脚步,齐心协力阻断病毒传播。但即使大家暂时来不了绍兴,我们也可以宅在家中,享受小师爷给大家带来的“云游体验”。
我们将陆续推出绍兴景点文化、特色文艺表演、非遗展示、亲手制作绍兴特色美食等等。
绍兴根雕《芒种》 作者:俞田
今天小师爷为大家带来了线上非遗展,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传承人的世界,一起去看看绍兴的非遗吧!
“微雕,微中见艺。”
七千多字的《孙子兵法》刻在一个鸵鸟蛋上
绍兴微雕制作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水方制作
清代魏学洢的《核舟记》中记载了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刻在核舟上的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核舟计其长,曾不盈寸,他却能把核舟上的人物、器件雕刻得栩栩如生、清晰可见,如此高超的技艺,让人惊叹不已。
百年后,如王叔远般的技艺不但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销声匿迹,反而愈加精彩。
微雕作品是一种精细微小、富有立体感的阳雕微观作品,是微观雕刻作品的一门分支。常见的有核雕、骨雕、象牙微雕、微画雕和寿山石微雕等,它们各领风骚,其艺术风格也相对独立。
由于微雕作品是凸出来的,有一定的立体感,精致到可以在头发丝和米粒大小的物件上进行创作,有时甚至需要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微雕作品的内容,堪称“绝技”。
创作的面积过小,如果没有非常过硬的书法功底和微观雕刻技艺是很难完成的,而且创作者在制作过程中要聚精会神,屏气凝神,对精神专注程度和意志力都是极大地考验。
绍兴微雕制作工艺是历代手艺人经过无数试验后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用料讲究,工序复杂、制作精良。一个微雕作品从选材、打磨、抛光、打格、刻字、上色到成品......前后数十道工序,多个关键工艺点。时间长的需要耗时数年,不可谓不呕心沥血。
2008年11月,“绍兴微雕制作工艺”入选绍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绍兴微雕制作工艺这门传统手艺,正在现代化的今天闪耀着自己独有的光芒,相信在与时代的交融传承中绍兴微雕技艺一定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乌篷船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但800年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清·袁枚诗《过剡溪水急不能上》也有“乌篷船小沙石横”的诗句。乌篷船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绍兴三乌”,是于越先民历来崇尚黑色的明证。
造船师傅,对绍兴人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词语。绍兴人靠水吃水,老一辈人捕鱼、修补船只少不了他们。一块木材,经过裁剪、打磨、铆钉、刷漆等多道工序,成为一艘“技巧”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乌篷船。
一直以来,乌篷船就是绍兴一个独有的文化符号,它曾经影响着绍兴人生活的每一处角落。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演变,汽车也代替了乌篷船,乌篷船也从必需品变成了装饰品。
尽管乌篷船地道使用不再是日常所需了,但乌篷船仍旧与每个绍兴人心底深处最美好的记忆绑定在一起。
倘若得了空,摇着乌篷船去看一场社戏,在欸乃的摇橹声中和着咿咿呀呀的唱腔。清风徐来,这就是最惬意的事。
当清亮的河水,把两岸的屋舍摇得越来越密,摇得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石桥越来越短的时候,就摇到了绍兴。
乌篷船是越文化律动的水上精灵,是水乡绍兴的典型代表,但随着其交通、捕鱼功能的逐渐丧失,乌篷船制作与划行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如今绍兴正在加大以乌篷船为载体的水上旅游的开发力度,期望借此将这项技艺有效地传承下去。
2008年11月,“乌篷船制作工艺”入选绍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行业日渐凋敝,已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他们这一代的坚守,将不仅是一门手艺的简单传承,也将是绍兴文化的千年延续。
“纸扎和舞龙是一脉相承的。”
纸扎,顾名思义,就是以纸为主要材料,扎制成各种形态的物件。据载,从明朝之后,纸扎就遍及中国城乡。
纸只是糊在外面的,扎的不是纸,而是整个物件的骨架。所以,民间便约定俗成地把这种工艺叫做“纸扎”。
在很多人眼里,纸扎工艺就是扎丧葬习俗中的花圈、纸人纸马。其实传统纸扎工艺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戏台、旱船、舞具、风筝等等,都是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舞龙,俗称“弄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娱活动。舞龙祈雨早在先秦时期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舞龙前身是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
舞龙的“龙”是在纸扎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想做出一条可用的“龙”,那必须先用纸扎搭好架子,再糊上画好的布。龙头龙尾和牌灯用篾扎纸糊,且与龙身脱开,龙身由木板连接。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在一阵锣鼓声中,摇头摆尾、轻盈欢畅的板龙来回穿梭,行步急促,弯曲疾走如烈龙奔潭,笔直急行似流星坠地,缓步龙行像金龙走水,聚合龙姿若山花漫烂。
2008年11月,“纸扎制作技艺”入选绍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7月,“舞龙”入选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画蛋,源于我国古老的蛋俗文化,蕴含卵生神话、祥瑞之物、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辟邪禳灾等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传统概念。传承了历经千百年的民间民俗礼仪,是绍兴独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品。
绍兴画蛋制作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立导制作
绍兴画蛋,是在禽鸟蛋壳上施艺作画的一种民间工艺,源于我国古老的蛋俗文化。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神仙——盘古氏,就孕育在如一个巨大卵蛋的混沌天地中。
蛋文化包涵着传宗接代、繁衍子孙、诞生之意,亦包含新生、萌芽的祥瑞之情,是古越大地悠久的乡土民俗文化,展示着传统越文化的深厚底蕴。
隋朝《玉烛宝典》载:“古之豪家,食称画卵。”清代的《慈闻琐记》曰:“越俗,生子三日……最重花鸭蛋,或彩画,或剪五色纸作花粘之,分贻戚友。”清代初期,画的是简单的花鸟鱼虫和十二生肖;至中后期,才在空蛋壳上彩绘成为工艺品。
为了有利保存,凸现工艺价值,开始将蛋壳表面经多种处理后再作绘画,外面装上玻璃框盒。此后,从花式到品种,从画艺到装潢,不断进行改进提高,日臻完美。产品开始行销国外东南亚、欧美等地。
画蛋通过多种手艺加工制作,成为精美逸秀、意趣浓郁、回味无穷,匠心独运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展现和演绎了绍兴传统美术的观赏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画蛋的题材也相当丰富,有画山水者:春夏秋冬,风晴雨雪,蕞尔之间,写千百里美景;有画鱼虫花鸟百卉瑞兽者:绮丽纤美,雅逸秀丽,小中见大,精雅耐看;还有百虎图、百子图等精品者:在一只蛋壳上画就一百只老虎,或一百个在嬉闹的小孩,个个神态各异。
绍兴画蛋工艺,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彰扬了地方特种技艺,表现了越地工艺风情。一枚被人们随手丢弃的蛋壳,通过绍兴民间艺人灵巧的双手与智慧,以它为载体,巧思精绘,在方寸之间纵横驰骋,将它变废为宝,创作出许多珍奇的艺术品。
2010年10月,“画蛋制作工艺”入选绍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
在酒乡绍兴,花雕酒拥有独特的精美外表,生动的五彩雕塑装点着酒坛,使酒坛忽然间有了生命力,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绍兴花雕的制作工艺可谓历史悠久,兴于明,盛行于清。
作品名称:《撸起袖子加油干》
绍兴花雕制作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文俊
在越地,人们习惯聘请民间花雕艺人在陪嫁的器物上髹饰花纹,用以美化宣扬、烘托气氛。绍兴民间将这些为婚庆用品作装饰的民间花雕艺人称为“花雕师傅”也称“画花师傅”。
绍兴花雕制作工艺是历代花雕艺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用料讲究,工序复杂、制作精良。一坛花雕酒从粉刷、打磨、上漆、粉本打样、沥粉、油泥制作、堆塑、上漆、彩绘到包装......前后数十道工序,多个关键工艺点。
油泥堆塑和上色彩绘是两道关键工艺,花雕艺人以自行配制的油泥为原料。在坛上进行手工堆塑雕刻造型运用捏、堆、刻、雕、画、塑、抚、理等手法技艺,一幅“堆塑成形,刻画传神,抚理有韵”的立体浮雕作品便呼之欲出。
绍兴花雕工艺是历代花雕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总结与提炼,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2007年6月,“绍兴花雕制作工艺”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是绍兴花雕所带有独特的中国特色文化让它成为国礼馈赠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日本天皇、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元首。
“当世间有了纸,便有了剪纸。”
绍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武林梵志》记载:五代时“吴越践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之”,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经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
鲁迅先生也在小说《祝福》里描述过看民间艺人剪纸的场景。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绍兴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或者新婚喜庆,人们都会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玻璃窗、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更加浓郁喜庆。
剪纸,是民间艺人用剪刀或刻刀在红纸、毛边纸、宣纸上剪出或刻出各种花卉、瓜果、人物、动物、景象等图案,用于各种节庆祝福、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的一项手工技艺。
花样的剪制,全凭剪纸艺人娴熟的刀法,巧妙地构思,剪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花纹图案,并与文字等巧妙结合,谐然一体,集实用性、观赏性、时代性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民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2006年7月,“剪纸制作技艺”入选绍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然后在其中加入各种颜料进行混合,通过艺术家灵巧的双手,塑造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古今人物和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等形象。
古时,绍兴面塑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绍兴面塑工艺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成为专供欣赏的民间工艺。可以说,绍兴面塑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绍兴历史悠久,山河秀美,土地肥沃,特别适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这便为面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加彩后,面塑艺人用手指和剪刀、小篦子、塑型刀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生动的工艺品。
绍兴面塑的核心技术是发面,其制作步骤分别为“配料、和面、蒸面、上色”,缺一不可。捏制而成的面塑形象做工精细,结构严谨,形象唯妙唯肖,艺术效果堪称一绝。
工艺面塑-四大天王
绍兴面塑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代民间艺人的艰苦探索和不断创新,已在多彩的绍兴工艺美术界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些彩色的面人儿也早已发展成为绍兴艺术殿堂中独具特色的奇葩,散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2008年11月,“纸扎制作技艺”入选绍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只是绍兴非遗的冰山一角
之后小师爷会为大家带来更多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