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良知是什么? |
||
|
||
王阳明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良知是什么?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道心者,良知之谓也。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在王阳明这里,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心。良知是“本然”的,就是最初的、应有的状态;高于经验知识,但又在经验知识之中;“与物无对”,是高于具体事物的存在。
良知是一种道德本体,通过是非判断,转换成对于人的现实道德行为的要求。作为本体的最高存在,良知是普遍适用、永恒存在的,它提供了人人可以成为圣人的可能性。
满街都是圣人
一日,王汝止出游归,先生问曰:“游何见?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 又一日,董萝石出游而归,见先生曰:“今日见一异事。”先生曰:“何异?”对曰:“见满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 盖汝止圭角未融,萝石恍见有悟,故问同答异,皆反其言而进之。
阳明回答董沄(萝石)“满街都是圣人,那是常事,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良知本体,而且这个本体当下具足,所以满街都是圣人。 阳明回答王艮(汝止)“满街看你倒是圣人在”。在阳明看来,虽然满街的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但这并不等于现在在街上看到的就都是圣人。
当阳明讲良知的时候,其重要意义是要人在明白良知本体在己的基础上,在现实中时时事事以良知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知行合一。
致良知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盖日用之间,见闻醅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在王阳明这里,良知是在道德行为意义上而言的。人要做的就是致良知,就是把自己的良知推到人伦日用中去,把良知扩充到事事物物上去。由此,使得事事物物都是符合良知的存在,也就是在道德意义上的存在。
良知是本体,致良知是工夫。对阳明来说,良知本体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把良知扩充到日常生活中,真正用良知来规范经验生活,这就是良知之“致”。
注:本篇文字内容,部分参考何善蒙《传习录十讲》。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