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在绍兴| 伯府那些事



来源 绍兴市政府门户网站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

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王阳明《碧霞池夜坐》



王阳明,

生于余姚,时属绍兴府,

10岁随父亲迁居山阴,今绍兴越城。

为官多年,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正德十六年,

第五次上疏请求归省,朝廷同意,

阳明终于可以回家了,

从此开启了长达六年的居越生活……



新建伯府第  

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因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封“新建伯”。在其父筑居的状元府宅地上钦赐扩建成新建伯府第。


封新建伯

江西反贼剿平,地方安定,各该官员功绩显著,你部里既会官集议,分别等第明白,王守仁封伯爵,给与诰卷,子孙世世承袭,照旧参赞机务,钦此。”

王守仁封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还兼南京兵部尚书,照旧参赞机务,岁支禄米一千石,三代并妻一体追封。钦此。”


王阳明受封伯爵,但三年来蒙受的无端构陷并未昭雪,且“铁券未给,禄米未颁,朝事无与,迹比樵渔”。

伯府第

“龙山公(阳明父王华)常思山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故居,复自姚徙越城光相坊居之。”

正德十六年,朝廷封王阳明为“新建伯”,赐新建伯府第。新建伯府第,又称伯府第、王府等,绍兴民间多称伯府,为王阳明在绍兴的住宅。



6c9d3bfe73eb49939f59265b919557c61599184121778.png

六年居越生活,

先遭父丧,后罹妻亡,

间有谗言百出,旧疾时有发作,

可谓病苦相继

嘉靖五年(1526),

子正亿出生,

老年得子,颇为欣慰


这一时期,讲学成为阳明的主要生活方式。碧霞池、天泉桥作为伯府的一部分,也是王阳明在绍兴的讲学处。


碧霞池

府第门前的一方形石砌大池,目前长35米,宽25米,名曰“碧霞池”,现称“王衙池”。池东边有一南北向小弄,称“王衙弄”。“王衙池”、“王衙弄”的名称或因王阳明伯府而得名。


18961ed03aea4576810c2c4e2beff7051599184135699.png

▲ 王衙弄

天泉桥

天泉桥为阳明与弟子王畿、钱德洪证道之处,在伯府第建筑群中具有重要地位。然天泉桥已无踪迹,且文献记载甚少,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天泉桥的猜想。


天泉桥是建筑在伯府内、碧霞池上的一座庭院桥,是王阳明先生居家时经常与门人讲学论道的主要场所

傅振照


天泉桥既不会属于史志中所载的交通设施类用桥,也不会属于可载入史志的观景性石桥,而是碧霞池上的一座拱型木桥,可供小船穿行

王诗棠


天泉楼是阳明及其弟子经常聚众讲学论道的地方,天泉楼与天泉桥应是两个同时建在碧霞池边并且紧靠在一起的建筑物,天泉桥是天泉楼向碧霞池延伸的部分,像桥一样悬在碧霞池的水面上

钱明


天泉桥首先是伯府的生活用桥,偶而也用于讲学论道活动。位置就在“石门框”前中轴线的延伸段上,跨越碧霞池,将伯府大门和大有仓路连为一体,既方便伯府的进出,又能在桥下通行小船。桥的形状应为绍兴常见的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宽度或与伯府大门相当,应在十米左右,桥中间拱形隆起部分上建有一平台。

张炎兴


3fd18cc8520c4e2dae7bf22b2d0d7a121599184159684.png

▲ 碧霞池

 

(嘉靖三年)八月,宴门人于天泉桥。中秋,月白如昼,先生命侍者设席于碧霞池上,门人在侍者百余人。酒半酣,歌声渐动。久之,或投壶聚算,或击鼓,或泛舟。先生见诸生兴剧,退而作诗,有“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之句。

想来,那年的中秋夜,阳明必定高坐于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天泉桥上,众门人则沿天泉桥两边散开,围坐于碧霞池边上,百余人的规模,好不热闹。


观象台

位于石门框北的“观象台”,为一石条砌成的长方形高台,南北宽十余米,东西长二十米,传说是阳明用来占卜星象、认证天体的地方。因观象台形同假山,世称“王假山”,民间传说,造“观象台”用的是“碧霞池”里的土。

75f59585d0854ce2a4b4d8212d89ae071599184201793.png

▲ 观象台


石门框

据称,当时的伯府规模恢弘,建筑考究,梁架均用楠木,坊间传说“吕府十三厅,不及伯府一个厅”。目前,伯府第主体建筑尚留三柱石砌门框及旁边称为饮酒亭的一间半老建筑。


836fb3a306df4b91a8d96bd73cfa869f1599184224653.png

▲ 石门框


伯府大埠头

沿“王衙池”南向西数十米,紧靠“伯府第”有西小河,河边有一古朴的石阶河埠头,当年伯府曾用于接待四方负笈来游的心学门人,故称“伯府大埠头”。


64328242dfb3433e871ff75f8df3b9a01599184272871.png

▲ 大埠头


注:本篇文字内容,部分参考张炎兴《新建伯府第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