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关于“知行合一” |
||
|
||
王阳明为什么一直强调“知行合一”? 【原文】今偏举格物而遂谓之穷理。此所以专以穷理属知,而谓格物未常有行。非惟不得格物之旨,并穷理之义而失之矣。此后世之学所以析知行为先后两截,日以支离决裂,而圣学益以残晦者,其端实始于此。 【译文】如今片面地举出格物,说这就是穷理,这只把穷理看成知,而认为格物没有包括行。如此不但不能理解格物的本义,连穷理的意思也歪曲了。后世的学问,之所以把知行分成前后两截,使知行愈加支离破碎,而圣学日益残缺暗淡,其根源正在此处。 对王阳明来说,讲知行合一,主要并不是出于理论建构上的需要,而是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的。它是王阳明从挽救世道角度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意义的一剂良药。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就知行本体来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只是一个。知行本体为一,这是真正的圣人之学所在,是未有任何私欲隔断的知行本来状态。阳明先生对知行本体的总结是,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行的本来状态就是合一的,这就决定了知行只是一个工夫。如果我们从现实的效果来考察,当我们的知达到"真切笃行"(切实有效)的时候就是行,当行达到"明觉精察"(细微精妙)的时候就是知。知作为行为的观念指导而存在,即"知者行之始";行是把道德观念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出来,即"行者知之成"。 【译文】有弟子疑心自己知行无法合一,因此向先生求问“知之匪艰,行之惟艰”(懂得道理不难,难的是去实践它)两句话。 先生说:“良知自然能知,这本来是很容易的。只是因为不能致这个良知,才会有‘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情况。” 知就是良知(道德本体),行就是道德行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调更多的是在良知作为本性的前提下,人的行为必须时时事事体现良知,也就是阳明说的,要把良知扩充到事事物物上去,使得所有的事物都体现良知的要求,这就是致良知,这就是知行合一。 注:本篇文字内容,部分参考何善蒙《传习录十讲》。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