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博会上的绍兴风情 | ||||||
|
||||||
一河揽千年,文化通古今。 9月3日至7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以河为媒,绍兴等30多个运河沿线的城市共同参加了这场盛会。 在精心打造的绍兴展厅里,绍兴与浙东运河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在文旅融合的当下,这股浓郁的绍兴水乡风情,正是人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浙东运河文化园亮相“运博会” 初秋的无锡,阳光已经没有那么炙热。和绍兴一样,这是一座与水相伴相生、相依相融的古城。 穿城而过的大运河,向来是无锡人的骄傲,她似乎串联着无锡千年历史的丰厚积淀——小桥流水、古典园林、江南丝竹、古镇小城……悠悠运河水,凝聚了无锡3000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文化。 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这是一场缘起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盛会。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2019年,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简称“运博会”)在江苏扬州举办。 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的“运博会”,既不是单纯的文化博览会,也不是单纯的旅游博览会,而是用“大运河牌”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博览会。 “这是绍兴第二次参加运博会了。”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告诉记者,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绍兴在运博会上的展厅定位更精准了。“这一次,我们并没有泛泛而谈地宣传绍兴城市形象,而是把所有的篇幅都给了浙东运河文化园(博物馆)。或者说,我们将浙东运河文化园(博物馆)作为一个产品去推介,以此来彰显浙东运河的文化,以及绍兴与浙东运河之间的密切联系。”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绍兴展厅并不大,但小而精致。一句“越山常青水常白,通江达海好运来”,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主题。在这场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中,绍兴展厅被安排在了主舞台的一侧,位置十分显眼。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负责具体的展陈。“展陈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概述》《水运伟绩千古名河——浙东运河》《文化高地文旅融合——浙东运河文化园》。”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告诉记者。 这样的内容安排,巧妙地通过“浙东运河”这一条脉络,将绍兴乃至浙东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风俗民情等内容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浙东运河形象立体、鲜明,富有生机。 “浙东运河文化园,是一个以‘通江达海、好运天下’为主题,将文博、文创、文旅融合为一体,并有城市公园功能的一个文化空间。在展厅的设计风格中,我们延续了绍兴的古城古韵,用了抽象版的粉墙黛瓦。”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副会长金小军,同时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他负责这个绍兴展厅的外观设计。 “明清时期,越酒行天下。通过浙东运河,绍兴黄酒被运往全国各地。”古越龙山苏南分公司总经理朱国祥、无锡分部经理汪鑫江也赶到了绍兴展厅,在他们的眼里,浙东运河对于绍兴黄酒意义非凡。 “绍兴展厅的形象,令人眼前一亮。”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一拨又一拨地走进绍兴展厅,他们都对正在建设中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十分期待,希望有机会能到绍兴看一看。 “绍兴展厅,把浙东运河的历史变迁,作了一个非常精要的陈述和表达,看得出布展方很用心,对运河文化的理解也非常专业。”运河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原副主编谢光前在绍兴展厅停留了许久,他认为,这样凝练的表达,能够让观众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 讲好绍兴运河故事的一种尝试 放眼世界,每一条大河都与人类的生活和历史息息相关。 流淌了数千年的大运河,流经8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工程之庞大,技术之高超,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量。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三大组成部分(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之一。据我国最早的地方志之一《越绝书》记载,浙东运河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越国山阴故水道。 悠悠运河水,不仅塑造了绍兴的地理形态,也塑造了绍兴的人文精神。如何把绍兴与浙东运河的故事讲好?这是摆在绍兴文旅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让还在建设中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博物馆),亮相这场“运博会”,就是绍兴文旅人的一种尝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让浙东运河文化园迅速地融入到中国大运河文化公园的体系中去,这也是浙东运河应有的文化地位。”何俊杰认为,能在全国性的博览会上亮相,机不可失。 “现代城市的发展,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帮扶,互相支持的。只有这种线状的文化圈,才能达到融合和共赢,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何俊杰说,绍兴这些年都在主动地参与一些联盟,无论是文化的,还是其他层面的。“运博会只是一种形态的载体,背后串联的其实是共享的理念。” 在他看来,江苏省这场“运博会”的做法,对于绍兴目前正在构建的三大文化带来说,也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比如以浙东运河文化带为例,绍兴可以以浙东运河文化园为引擎,串联起浙东运河沿线的古镇,并打通水上和陆上的游线。 再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的建设,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思路。绍兴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可以与浙东唐诗之路上的其他城市联动,做好全域旅游的文章。 “自古以来,中国大运河都是一条开放的河流,一条通江达海、运接天下的河流;除了在货运上的交流,更有在文化上的交流。”邱志荣认为,大运河的精神意蕴在于沟通、开放、融合和交流,她既是中华民族沟通世界、崛起发展、走向繁荣的历史见证,也是不断开放进取的内在文化动能。 浙东运河为绍兴留下了无数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不仅是优秀的旅游题材,也是人们心目中的“诗与远方”。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建设,就是为了讲好绍兴与浙东运河的故事,把运河文化打造成鲜亮的文旅名片。 在邱志荣看来,如今更多地走出去,就是希望通过博采众长,把绍兴与浙东运河的故事讲得更加鲜活。在这场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中,北京、天津、沧州、洛阳、郑州等30多个大运河沿线的城市都呈现了各自精彩的展示和演绎。这些不同的新鲜视角,也给了绍兴诸多启示。 “绍兴对于大运河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学术上。虽然我们这次在绍兴展厅中也想到了用黄酒等绍兴风物来展示,但如何运用大运河这个载体,来做更多文旅融合的尝试,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邱志荣说。 “浙东运河应该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李道国为浙东运河文化园在这次“运博会”上的亮相点赞。在他看来,绍兴要讲好与浙东运河的故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个性。 “这条河流里有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谢光前的眼里,浙东运河的独特个性就在于她不仅有山水之美,人文之胜,更是民生之福。 “绍兴是越国的中心,春秋时期鸟虫篆文字很有影响,目前我国出土的有关鸟虫篆的文物有180多件,其中越地就有80多件。浙东运河博物馆要注重此内容的研究和展陈。”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研究院院长王祥云,仔细参观了绍兴展厅,他在赞赏的同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建设中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有新进展 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建设,是被列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它对绍兴弘扬运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新地标和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文创大走廊等文化旅游项目,加快大城市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年3月1日正式开工后,建设中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如今进展如何呢? “目前,浙东运河博物馆在完成大纲文本后,文化展陈设计已经进入招投标阶段,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场外文化景观布展大纲也已经完成送审稿。”邱志荣告诉记者,位于越城区、柯桥区交界处运河园区域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分文博、文创、文旅三大功能区域,将建设运河博物馆主馆、运河博物馆副馆(淡水鱼水族馆)、国际垂钓竞技中心、文商旅区、公园等,总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米。 “工程进展顺利,将按照原计划完工。”越城区水利局局长章国荣告诉记者,博物馆区建筑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并于2021年底开馆,文商旅区则将于2022年完工。 与此同时,为确保浙东运河博物馆基础研究资料的系统、全面、科学,学术精准,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已经对大纲完成了41个专题的研究,共收集资料约200万字,图片、照片5000余幅,有关图书1000册,并提出文物征集和收集老石材等传统历史建筑构件的建议。 在“运博会”绍兴展厅现场,记者看到了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场外文化景观布展大纲精华内容。场外文化景观,将形成“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总框架。一个中心,即以“越台”为中心的文化园核心广场;两条主线,即一条运河诗路带、一条水上游乐线。通过这样的文化布展,将场内、场外、野外文化景观联系、融合起来,形象树立起来,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中的浙东运河文化园经典作品。 “作为运河文化园核心形象展示、标志性建筑物,‘越台’体现的是浙东运河文化和山水风光之精髓(包括风骨、风景、风俗)。新建的‘横碧桥’,将作为展示浙东运河唐诗之路形象的标志性桥梁。在国际垂钓中心,还有四个古越垂钓名人浮雕:任公子会稽山巨钓浮雕、严子陵隐钓浮雕、陶弘景仙钓浮雕、方干逍遥钓浮雕。”邱志荣透露,建成后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将是一条璀璨的文化带、绿色的生态带、缤纷的旅游带。 建成于2003年的绍兴运河园,也将融合浙东运河文化园的建设进行提升改造。“我们将以石雕或铜雕的形式,展现勾践、范蠡、马臻、贺循等在历史上对运河建设有过突出贡献的先贤,以及多位游历过浙东运河的外国名人。在‘越台’南侧,也将增设‘唐诗之路’浮雕、‘浙东唐诗之路图景墙’及‘元、白唱和’、‘竹筒递诗’群雕。”邱志荣告诉记者,运河园中一批珍贵构件将运至博物馆内,一批文物也将得到修缮保护。 此外,何俊杰告诉记者,有关浙东运河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正在进行当中,目前还没有征集到“镇馆之宝”。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建言献策,捐赠文物,因为在他看来,“这不只是政府造一个博物馆,运河文化应该是属于百姓的,日常的。” 来源:绍兴日报 徐霞鸿 / 文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