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牛气逼人的“寻常巷陌”
发布日期:2020-07-2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皇城北京有一条牛气逼人的胡同,人们赞扬它为“藏龙卧虎,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人们又形容它为“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这条著名胡同就是七百米长、有七百年历史的史家胡同。

这条胡同云集了很多历代政要名流,文士名媛,他们的大名个个如雷贯耳。其中从史可法、赛金花、凌叔华、章士钊到徐向前、李维汉、刘文辉、张治中、范汉杰、傅作义、黄敬(俞启威)与范瑾、荣毅仁、乔冠华与章含之、臧克家、艾青、杨朔、焦菊隐、英若诚等等,都在这里生活过。

雪后新河弄全景

然而当我翻阅绍兴史事时,蓦地发现家乡也藏着一条牛气逼人的“寻常巷陌”——新河弄。它并非史家胡同的翻版,也与“半个中国”完全沾不上边,甚至谈不上“半部绍兴史”。但为什么说这条小弄不寻常甚至牛气呢?

因为它的悠久历史,它的古老建筑,它的仕宦望族——应有尽有的“小河、古桥、府第、台门、弄堂”,那是绍兴古城的独特之处,与史家胡同可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

新河

由一条小河引出一条小弄,还是1200年前的事:唐元和九年(814),唐大臣、水利专家孟简出任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东观察史。在任期间,为使绍兴城内河道网络分布更加均匀、合理,他主持在县署北开凿河道,使之东与府河贯通,西与西小河相连,815年河凿通后遂名“新河”。从此打通了西小河和府河,促进了两岸的商贸发展,河旁之巷叫新河弄。

新河

新河长三里左右,新河弄东连大街,西有谢公桥通西小路。新河南面还有一条弄堂叫丁家弄,新河静静地流淌在两条弄堂中。行人一般都走新河弄,像模像样的住宅也在这条路边上。而丁家弄则是冷冷清清,荒地小土堆旁可见一条石板小路,路边有一排高矮不齐的住房。丁家弄东起于试弄,向西约150米后南折止于营桥河沿。以前和大街(解放北路)相交,后因新河弄填河拓路,丁家弄的东段现已不存,原先的望江楼就开在丁家弄与大街的交叉路口。

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条千年古河被填埋了,留下一段无水源的小“水库”,现借助于人造水闸供水。

桥上看新河

人们常以彩虹比喻宏伟壮丽的大桥,新河弄的几座小桥虽古老却无资格,它们的跨度实在太小了。然而当地人却把它们视为彩虹,因为它们的名字能让人们讨个好彩头。

新河上本来有三座桥,均为石桥。从东开始,第一座是右营堂附近的如意桥,第二座是日晖弄对面的福禄桥,第三座是万安桥小学(今北海小学)附近的万安桥。

万安桥旧照

三座桥名,寓意配套——吉祥如意、福禄双全、万事平安。当年凡当姑娘出嫁或婴儿满月时,新娘和抱着婴儿的父母一定要走这三座桥,祈愿日子幸福美满、孩子长命百岁。

绍兴方言中的“新河”跟“心窝”谐音,因此人们又把新河弄称为心窝弄,以求万安、福禄、如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桥之夭,伤了多少绍兴人的心啊!

谢公桥

谢公桥位于市区新河弄西端,桥下为西小河,居民依河建屋,形成一条西小路。此处舟楫往返,行人不绝,堪称绍兴古桥一景。作为绍兴古桥群之一,谢公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吕府

新河弄的吕府、伯府,并非“小字辈”的建筑。

号称浙江省内有一定价值的两处明代建筑群之一的吕府,是我四岁随父母从天津回到绍兴时临时栖居过的地方,我对它的印象是院子特大,居民很杂。吕府位于新河弄169号,为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礼部尚书吕夲府第。该府东起万安桥,西至谢公桥,占地48亩,南向共有十三座厅堂,故又称吕府十三厅。2001年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吕府导览

绍兴民间有“吕府十三进比不上伯府台门一个厅”之说。所谓伯府,就是王阳明在绍兴城里的府第,“伯府第”从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始建,直到王阳明离开浙江去广西那年(1527)才正式完工。

碧霞池

这座规模恢宏的官府早在沧桑岁月中湮灭,只留下石砌门框以及其旁的一间半老建筑和一个饮酒亭。原因是民国十三年(1924)正月十九日下午,“伯府第”不慎失火,大厅烧毁殆尽。在故居遗址前尚有一方“碧霞池”,俗称“王衙池”,原先池上有天泉桥,为王阳明“天泉证道”之所。

阳明故居观象台

后院有一座用石条砌成的观象台,这是王阳明用来占卜星象、认证天体的地方,俗称“王假山”。紧靠“伯府第”西的西小河河边,有一古朴的石阶河埠头,人称“伯府大埠头”,埠头北侧是船舫弄。这些都是王阳明留下的最珍贵和重要的历史遗迹。

绍兴弄堂

绍兴的弄堂四通八达,毫无规矩定式,常常是一条弄堂里又会生出若干小弄堂。每条小弄堂都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倘若被围墙挡住,你可以看到一扇小门,推门而出,走到另一条街。这就是绍兴特有的风景线“漏底台门”。

当新河这条小弄诞生后,在其两旁就形成了东西走向的两条弄堂,其后节外生枝地衍生出十条呈丁字形交会的小弄堂。这十条南北走向的弄堂,其中南连新河弄、北通上大路的有五条,北连新河弄、南通水澄巷(胜利路)的也有五条:

连接新河到上大路的弄堂,从东到西:一是木大弄,俗称摸奶弄。其俗名缘于这条弄堂最狭处只能一人通过,于是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对面是个女的,你就可以大胆摸奶了。”二是日晖弄——原名石灰弄,因旧时有石灰坊于此而得名。三是杜家弄——因旧时有杜姓大户人家聚居于此(杜家台门)而得名,弄堂带有深宅大院的留痕。四是马弄——由于吕府建筑群南、西、北三面环水,内设两条南北向“水弄”和一条东西向的“马弄”。

弄堂生活

随着岁月更替,这些小弄后来都成为公共通道,新中国成立后被合称为“吕府马弄”。五是假山弄——因王阳明观象台在此弄,观象台形似假山而得名。

弄堂生活

连接新河到水澄巷的弄堂,从东到西:一是右营堂——源自清代后期右营守备署的驻地,通到水澄巷口。二是小校场——校(教)场为旧时郡守检阅和官兵演练骑射之所。三是试弄——因此处曾建有士子应考的试院而得名。四是铁甲营——原为清代驻军的军营,弄堂中曾有一家小茶室,茶室门口的一副对联“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写得妙趣横生。五是并非小弄堂的西小路,现是著名历史街区。横跨西小河的谢公桥,东侧桥墩接新河弄,西侧桥墩接西小路。

台门俯瞰图

台门是绍兴最具地域性特色的居住建筑,台门多如星,“足有三千零”。那一座座幽静院落,深藏在小巷深处,如同绍兴人那样低调。台门外表庭院深锁,看不出有多大多深,而里面一般至少有四进,多的甚至有七进,最里面通常是花园。推门而进,天井接纳着蓝天白云,回廊流淌着古风遗韵,厅堂凝涸着欢庆喜宴,花园散落着趣闻轶事……

台门群

新河弄是典型的台门聚集区,一座紧挨一座,如同儿歌所唱“排排坐吃果果”。从东向西数(不全准确),计有陈家、宋家、马家、王家(石库)、王坤记、大贤(高脚)、丁家、庙门寺、胡家、沈永和、钱家、杜家等多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台门古宅。

宋家台门

其中:宋家台门(明)在今新河弄77号。台门坐北朝南,五进,东侧设屋廊连通各进,在新河弄老台门中体量最大,几可比肩下大路的杜家台门。位于市区下大路的杜家台门,是杜春生兄弟的故居。杜春生与杜煦、杜丙杰合称杜氏三兄弟,为北宋名臣杜衍后裔。

马家台门

马家台门(清末民初)在今新河弄79号。台门主人为民族资本家、绍兴电信创始人之一马谟臣。1911年,由马谟臣等三人出资五万元组建公司,1912年,引入五十门磁石交换机一部,开创了绍兴电信事业。台门坐北朝南,五进加天井,第四进有走马楼,进出前后石门框,门头也气派。

油画—沈永和台门

沈永和台门在今新河弄89号。台门系沈永和黄酒鼻祖沈良衡的故居,沈永和酒坊于清康熙三年(1664)创办,是绍兴酿酒行业中历史最长并为绍兴酒争得第一枚金牌的酒厂。 

 

古越龙山沈永和酒厂

王坤记台门(清)在今新河弄87号。台门系王坤记(胜号)碗店旧址,台门坐北朝南,三开间五进加天井。  

写罢“新河弄”,乡愁添几重!想起那么多被无知无情的历史浪潮淘尽的“小桥流水人家”,心沉笔也沉。好在听闻阳明故里要开发,令人一喜。

来源:绍兴日报 谢善骁/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