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缘何建在富盛宝山?
发布日期:2020-07-2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南宋皇室缘何把绍兴富盛赵家岙的宝山(雾连山)定为攒宫所在地?宋六陵发掘过程中,南宋各代帝王的陵墓方位变化有何规律?

7月10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发起“南渡君臣:浙江南宋陵墓新观察”线上论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刘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副研究员李晖达等专家参加,大家重点探讨了宋六陵墓葬中反映出的南宋皇陵制度的变迁情况。

“第一次来到富盛宝山的人,一定会纳闷,宋六陵南北皆山,而南宋的皇帝、皇后,放弃自然的高地,竟然将墓穴埋葬在两山之间的低洼谷地,这是很奇怪的做法。江南多雨,地下水位高,自古以来人们选择自然高地埋墓。这是江南通乎古今的惯例,倘若掩埋于平野,坟墓必将为雨水和地下水所吞噬,与葬身水火无异。而宋六陵舍弃高地不用,将诸攒宫埋在平地,不合情理。”李晖达参加宋六陵考古多年,在他看来,要了解宋六陵,必须解开这一疑惑。

绍兴宋六陵2号陵园发掘范围航拍图

“想要解释这个现象,必须从河南巩义北宋皇陵说起。”李晖达说,北宋皇陵位于郑州巩义市(原名巩县)的西南部,诸陵南依嵩山北麓,北傍伊洛河水的黄土岗地,共有7座皇帝陵以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永安陵,并袝葬有22位皇后,以及上千座皇室成员的陪葬墓,习称“七帝八陵”。北宋皇陵所处的自然地势,就呈现“南高北低东穹西垂”之状,这符合宋金时期中原地区流行“五音姓利”阴阳堪舆术的择地要求。

宋六陵二号陵园大殿基址发掘现场

所谓“五音姓利”,根据北宋官修的堪舆书——王洙等编撰的《地理新书》,把姓氏分成宫、商、角、徵、羽五音,再将五音与五行(土、金、木、火、水)四方相联系,推断与其姓氏对应的阳宅阴宅方位吉凶,即所谓“大利向”。  

北宋时期,“五音姓利”是官方的堪舆术数系统,为皇室、士大夫、官员及富裕平民阶层所遵循。按照五音的分法,北宋皇室赵姓属于“角音”,赵是国姓,也称“国音”。角音与木行对应,木主东方,阳气在东,阴宅地形宜“东南仰高、西北低垂”,这就是角音墓地的大利向。

宋六陵发掘现场

“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不同,北方和南方丧葬习俗差异甚大。北方多平原,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比较破碎,很少有一块完整的平地。因而,北方多家族成员聚集埋葬,南方多分散。因而在墓葬方式上,北方中原地区多采用‘五音墓地’,而江南地区多采用‘形法墓地’,既依山就形而建,讲究风水学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刘未在解释南北墓葬的差异时这样说。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北宋是在非常突然的情况下灭亡的。南渡初年,一帮知识分子饱含故国情怀,胸怀着光复中原王朝的美好心愿。为强调其正统,就会强化其祖宗故事,强调中原王朝原有的皇家体制,而陵园制度是皇家体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当时的南宋王朝而言,遵循祖制,‘五音姓利’不可违背。”李晖达说。

南宋建炎四年(1130),兵荒马乱,孟皇后几度辗转,最后回到了绍兴。绍兴元年(1131),孟皇后去世,初葬于绍兴宝山攒宫,或许谁也没有料到,这无形中开了南宋祖陵的先河。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议,从此以后,宋金以淮河为界,各分南北。南宋王朝再无北顾希望。宋徽宗灵柩仓促南返,择地安葬,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在南宋初期,宋室不可能放弃祖制,“国音姓利”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刃,无法回避。

宋六陵发掘现场

当时,在绍兴地区就有3个选择,分别是会稽山龙瑞宫、位于皋埠街道牌口村的泰宁寺青山园地(曾经是陆游祖上祖坟地的功德寺)、孟皇后攒宫西北侧。

“国音姓利”要求帝陵坐东南,朝向西北,呈一个落坡的状态,这样一个山形地势,会稽山龙瑞宫地形不符,首先被排除。泰宁寺青山园地,因其地势低洼,亦不可用,而被放弃。最后选择了孟皇后攒宫西北侧。因其“形势高大,林木郁茂,土色黄润,一带王气秀聚……庶几山冈顺于国音,风水便于地理。”(《南宋帝陵攒宫的形制布局》)自宋徽宗永祐陵之后,宝山这块地方不断上演着“国音姓利”皇家园林的建设。

考古挖掘现场

“照搬中原传统还是遵循南方的丧葬习俗,这是南迁之后,宋氏皇家和不少官员面临的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少官员都选择了在地化。一来江南地区很难有大块的平整土地,二来江南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深埋安葬的技术条件也无法满足。江南地区遵循的形势派、理气派风水学,讲求‘龙、砂、水、穴’四大要素,也渐渐被更多南迁人士所接受。南渡的第一代移民,身上并无皇家这种特殊的政治包袱。”郑嘉励说,1967年发掘的杭州半山钢铁厂南宋韦谦夫妇墓,采取石椁、石顶的墓室形式,葬于山麓高地,随葬有绍兴十九年(1149)文思院铸“建宁军节度使之印”官印。

宋六陵出土文物

韦谦,韦渊次子,是高宗生母韦皇后的侄子,《宋史·外戚下·韦渊传》载“韦谦,好学能诗,官至建康(宁)军节度使”,这是一个地位尊贵的外戚,也是南宋的“第一代移民”,因为南方的自然条件与中原迥异,南渡之初,其下葬就已完全采用江南的典型形式;“东莱吕氏”的吕夷简家族,北宋时期在河南新郑神崧里已有多代人聚葬的“五音墓地”,靖康亡国后,子孙南渡,吕祖谦的曾祖父吕好问、祖父吕弸中、叔祖吕用中、吕忱中,都是“第一代移民”,他们的墓地在金华武义县明招山的山坡上,因地制宜,各墓朝向不一,视具体地势而定。武义吕氏家族墓,在核心价值上,符合中原祖先的做法;在技术上,符合江南地区的做法,有舍有弃。 

 

绍兴宋六陵2号陵园建筑基址

南宋士大夫丧葬观念上的转变,也是一种在地化的选择。南宋皇室在陵墓营建的过程中,由于地形原因,已很难严格遵循“国音姓利”要求。此外,对于一个南渡数十年的政权,“国音姓利”遭到了当时一部分士大夫的反对,这其中便有以朱熹为代表的南方官员。他在《山陵议状》中指出,尽管宋朝墓葬都采取这种制度,但是在这期间,皇帝多次面临无后情况,靖康之变,宋氏宗庙也毁于一旦,利在何方? 

关于变革皇陵制度,朱熹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臣自南来,经由严州富阳县,见其江山之胜,雄伟非常。盖富阳乃孙氏所起之处,而严州乃高宗受命之邦也。说者又言临安县乃钱氏故乡,山川形胜,宽平邃密,而臣未之见也。”在他看来,富阳和临安,山川形胜,都是帝陵不错的选择。不过,朱熹的建议并未被采纳。

宋六陵二号陵遗址

“在形制上,我们可以看到南宋后几位皇帝的陵墓越来越小,到宋宁宗永茂陵修建的时候,已经到了无地可用、无法可想的程度了。后来,只能调转方向安葬,名义上采用了‘国音小利向’的安葬之法,实际上已经抛弃原先的陵墓制度,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式。后来的理宗、度宗毫无疑问地葬到了山上。厘清宋六陵的攒宫位次,以此来印证和探讨南宋皇陵陵园制度的变迁,这也是考古工作和历史相结合的一个重要连接点。”李晖达说。

来源:绍兴日报 於泽锋/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