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桥群
发布日期:2020-07-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地区管理员 字号:[ ]
分享:


绍兴“桥乡”的典型代表。

绍兴古桥群包括八字桥、光相桥、广宁桥、泗龙桥、太平桥、谢公桥、题扇桥、迎恩桥、拜王桥、接渡桥、融光桥和泾口大桥等12座古桥,分布于绍兴市越城区和柯桥区。绍兴古桥群于2013年被整体打包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字桥,宋代建筑,位于越城区蕺山街道八字桥直街东端,地处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该桥始建年代不详,其桥洞石柱上的“时宝祐丙辰(1256年)仲冬吉日建”题记为南宋重建时所刻。

八字桥建在3条河道的汇合处,由主桥和辅桥组成,共有4组台阶。主桥为东西向,横跨稽山河,西面台阶直通八字桥直街;东端有平台,经平台分出两组南北向台阶,以避开沿河民房。东端南面台阶连接一座小桥,跨越金鉴溇,通往东双桥东河沿;北面台阶直达八字桥河沿。主桥西南面台阶为辅桥,跨越断河头,连接东双桥西河沿。八字桥把周边多条道路紧密地连接起来,且建桥时不拆周围房屋,不改街道。其布局巧妙,令人赞叹。

八字桥的结构为石梁桥,主桥洞净跨4.5米,高4米,两边各并立9根石柱,石柱略有侧脚,方向朝外,紧靠金刚墙组成桥墩,其下桥基以大条石筑成,十分稳固。桥洞两边石柱顶部各架1根大条石为桥台石,桥台石顶端凿有替梁槽,用替梁木架桥。由于年代久远,替梁木已朽烂无存,只留下替梁槽。桥台石上架7根大石梁,做成略呈月梁形式的微拱桥梁。桥洞石柱、桥台石、大石梁三者之间以榫卯连接,以资稳固。主桥宽3.2米,桥两侧设栏板,间以望柱。柱头雕作覆莲形,有“普渡众生”之意,寻杖下用云拱斗子。辅桥的桥洞为梁式洞,形制较小,洞内无柱。

八字桥自南宋一直沿用至今,历代每逢修缮,匠师多在桥的望柱上留下各种题刻,为捐助者纪念功德。因年久风化,字迹剥落不全,如今尚能识别的有:“(上)党坊信童周□莲、丁□□、信士王全□同舍”;“会稽□□下全门信女王氏保□□□□□舍”;“山阴县朝京坊信女陈□□氏□□敬助”等。八字桥的设计和建造技术高超,是绍兴久负盛名的古桥之一,2001年曾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在绍兴的一处遗产点。

光相桥,元代建筑,位于越城区下大路557号中国黄酒博物馆南面,横跨浙东运河绍兴城内河段。光相桥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其始建年代不详,然南宋《嘉泰会稽志》已有记载。《越中金石记》卷九《光相桥题记》称:“古有光相桥,囗囗颓圮,妨碍经行囗囗囗。今自备已资,鼎新重建光相洞桥,以图永固。时辛巳至正元年闰五月吉日囗囗,上虞县石匠丁寿造。”这则题记表明,现桥为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重建。

光相桥南北走向,由条石砌成,全长约30米,宽6米,拱券矢高4.2米,拱顶石上刻有莲花图案,拱券石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古有光相……至正囗年五月吉日……”等字样。桥两边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座栏以望柱相隔,望柱顶端雕成覆莲形。桥两端设抱鼓石。桥上还有“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等题记。该桥的结构是单孔分节并列砌筑半圆形拱桥。这种构造的石拱桥目前存世较少,因此它对研究中国古桥技术史有较高的价值。光相桥是绍兴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1989年曾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宁桥,北宋重建,明代重修,位于越城区广宁桥直街南端,横跨浙东运河绍兴城内河段。相传此处本无桥,有乐善好施者集资建桥,使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该桥始建年代不详,根据桥北所立明代《重修广宁桥记》碑文记载,该桥重建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

广宁桥南北走向,是一座大型石拱桥,全长近60米,宽5米,拱券净跨6.1米,矢高4.6米。拱券顶部龙门石上刻有“鲤鱼跃龙门”等6幅图案。拱券下设有纤道,便于船夫背纤行舟,堪称“水上立交桥”。桥上栏板饰以莲花纹,望柱端雕刻石狮(今不存)和覆莲。桥两端所设抱鼓石也较其他石桥为巨,其中一块长3.7米,高0.65米,厚0.2米,如此长的抱鼓石实属罕见。广宁桥的构造为单孔纵联分节并列砌筑七折边形拱桥,这是中国古桥的一种重要桥型,因此它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广宁桥自北宋重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绍兴古城内“水陆之冲”的交通节点。明代《重修广宁桥记》称其:“在邑城最为冲要,南北数百尺,上联八字桥,东西与长安、宝祐对峙而起,遂以雄壮甲于越中”。《绍兴县志馀辑》称它为“越中大工程”。广宁桥在1997年曾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泗龙桥,民国建筑,原名鲁墟桥,俗称廿眼桥,位于越城区东浦镇鲁东村南部,横跨青甸湖与鱼渎江之间宽阔的河道。据桥南边的桥亭——迁善亭中对联“建近千年路达南北,名驰廿眼水通东西”,可知该桥历史悠久。现桥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鲁墟村王氏和东浦陈忠义、酒坊主陈阿龙为首集资重建。

泗龙桥南北走向,由三孔拱桥和十七孔梁桥组成,全长约97米。三孔拱桥在北,象征龙首,十七孔梁桥在南,象征龙身和龙尾。拱桥高敞是为主桥,也是舟楫航道所在。拱券构造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薄墩,跨度很大,中孔净跨6.1米,两旁的边孔净跨均为5.4米。南、北对称修筑台阶。桥面两侧置实体石栏,间立风灯墩、石望柱,部分望柱上刻有捐助者姓名,桥堍置抱鼓石收结。桥栏两面雕刻花卉、暗八仙和菱形纹饰,线条流畅,雕刻精美。梁桥低平,桥墩用条石顺丁叠砌,上面均架三块石梁作为桥面。梁桥近主桥附近的四孔最大跨度为5.4米,其余均为3米。梁桥上也设有石质护栏。桥南建迁善亭,石柱,石墙,石板盖顶。亭上有多幅阴刻对联。泗龙桥状如伏水舞龙,十分壮观,是绍兴现存水面跨度最长的石桥之一。该桥在2005年曾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桥,清代建筑,位于柯桥区柯岩街道阮四居委会,横跨浙东运河。该桥始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现桥为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太平桥南北走向,由单孔石拱桥和八孔石梁桥组成,全长60多米,平面呈“T”字形。拱桥在南,梁桥在北。拱桥为主桥,拱券呈半圆形,结构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净跨9.1米,矢高7米,桥体以条石错缝叠砌。桥面用石板铺成,宽3.5米。桥南北两坡均设台阶和方形平台,南面经平台分向东西两面台阶。桥面两侧设置实体石栏和望柱。梁桥为辅桥,其中靠南三孔相对较高,跨径在3.4米至4.9米之间。北面五孔较低,每孔跨径约3.2米。桥墩用条石叠砌。桥面宽约2.1米,以石梁拼成。桥南首镶嵌修桥碑记4通,字迹多已漫漶;桥北堍原有天医庙,系里人为纪念清初绍籍名医倪宗贤而建,现已改为太平桥公园。

太平桥的设计十分合理:一是拱桥和梁桥有机结合,桥孔高低错落,既考虑到官船、埠船进拱桥,又兼顾了小船进低矮的梁桥分流,充分体现了绍兴河网地区桥孔的多功能性和灵活性。二是在主桥拱脚南侧,铺设一条宽1米多的石板纤道,与桥孔呈“十”字形交叉,便于船夫从桥下背纤行舟。这种在桥下设置纤道的做法,堪称“水上立交桥”,在绍兴地区跨越浙东运河的古桥中有多处得到应用。此外,太平桥的雕刻也十分精美。主桥拱券的龙门石上,深雕蛟龙,鼓目圆瞪,张口卷舌,生动活泼。桥上望柱雕刻狮子,神态各异。石栏、望柱和抱鼓石等处,也浮雕暗八仙、仰覆莲、花草、琴棋书画及钱纹等吉祥图案。

太平桥造型别致,雕饰华美,在1989年曾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谢公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以前,清代重修。位于越城区新河弄西端的西小河上,地处西小河历史街区内。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桥梁·府城》载:“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口所置,故名。”清《乾隆绍兴府志》引《山阴县志》:“(桥)在县北三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

谢公桥东西走向,全长30.6米,桥面宽2.95米,拱券净跨7.4米,矢高4.65米。桥东、西两面设置台阶,其中东面台阶长15.25米,西面台阶长11.5米。桥下为西小河,宋代称为漕河。

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石拱桥,拱券结构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基用双层石叠砌。券石上刻有“信官陈囗囗囗喜助银十两”、“信士口口口喜助”、“信士钱弘宁、王玉汝喜助”、“进士囗囗囗捐银十两”等题记及莲花图案。桥面立素面实体石栏板,间以莲瓣纹望柱,锁石端浮雕作龙形。

谢公桥是绍兴城内历史悠久的古桥之一,其七折边拱的做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在2002年曾被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题扇桥,清代建筑,位于越城区蕺山街中段,横跨昌安河,地处书圣故里历史街区内。始建于宋代以前,今桥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建。该桥的名称与书圣王羲之的一段传说有关。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云:‘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后人为纪念王羲之的这件善事,就把他题扇所在的这座桥,取名为“题扇桥”。

题扇桥东西走向,全长18.5米,宽4.6米。该桥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拱券结构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拱券石厚0.26米,东西拱脚分别立于厚0.5米的桥基石上。桥面略呈弧形,置定心石,长2.15米,宽 2.5米。桥上设实体石栏板,栏板之间立方形望柱,柱头雕作覆莲。桥东西两端各设置一组台阶,台阶两侧有抱鼓石。桥上原有为路人照明的石灯杆,现尚存灯杆石插座一个。

1989年,绍兴市文物部门对题扇桥破损的台阶进行了维修,并在桥堍东侧立由书法家萧娴题写的石碑一方,碑面阴刻“晋王右军题扇桥处”。

题扇桥历史悠久,传说生动,在1993年曾被公布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迎恩桥,一名菜市桥,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建于清代。位于越城区西郭门(又名迎恩门),是古代绍兴水路进城的西门户。古代绍兴西郭门一带市井繁华,热闹非凡,船埠和市场聚集。相传古代皇帝驾临绍兴,文武百官在此迎候,故名迎恩桥。原桥边曾有雍正十一年(1733年)“见龙在恩”碑,现已不存。民国时期,孙中山来绍兴时,绍兴各界也在此迎候。

迎恩桥南北走向,横跨浙东运河之上。全长19米,桥面宽2.7米,桥南置11级台阶,长5.55米,桥北置18级台阶,长8.9米。台阶两侧设垂带,上置栏板和望柱,末端置抱鼓石。各望柱顶端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或怀抱小狮,或脚踏绣球,雕工精致,生动形象,但部分石狮与绣球已在“文革”时被砸毁。桥面两侧栏板为坐椅式,方便路人小憩。中间栏板外侧镌楷书“迎恩桥”。

迎恩桥为单孔七折边石拱桥,拱券结构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高5米,拱券跨度达9.3米,矢高3.77米。拱券跨度为绍兴同类桥梁之最。

迎恩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其大跨度七折边石拱和精美的雕刻具有较高的价值,是水乡绍兴一座独具特色的石拱桥。该桥在2011年曾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拜王桥,始建于宋代以前,重建于南宋,重修于清代。位于越城区鲁迅西路与府山直街交叉口南面。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记载:“拜王桥在狮子街,旧传以为吴越武肃王平董昌之乱后,郡人拜谒于此,桥故以为名。”南宋《宝庆会稽续志》卷四中曾经提到,南宋时期绍兴城内有十多处砖桥被改建为石桥,拜王桥便是其中之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府李铎重修,更名丰乐桥。今仍称拜王桥。

拜王桥南北走向,全长26.3米,净宽3.25米,桥高3.55米。该桥结构为单孔五折边石拱桥,跨径5.7米,矢高3.25米。桥面两侧置实体石栏板,栏板长2.55米,高0.64米,宽0.18米。南面设台阶6级,北面设台阶8级,台阶两边设垂带。

拜王桥结构简洁,造型敦厚,不施雕饰,质朴大方。其五折边形拱的结构较为罕见,是目前我国保存时代较早、为数不多的五折边桥之一。该桥在2011年曾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接渡桥,清代建筑,位于柯桥区柯桥街道中泽居委会,横跨于鸡笼江上。

接渡桥东西走向,全长55.45米,宽3.2米,由中间三孔石拱桥和东西两边各二孔石梁桥组成。其中,三孔石拱桥长22.5米,跨径均等,拱券结构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下为薄壁桥墩。拱桥两侧设实体栏板和20根望柱。望柱上雕刻石狮。拱桥东西各设20级和21级台阶连接两边梁桥。东边两孔梁桥长12.8米,宽2.8米;西边二孔梁桥长17.35米,宽2.45米。梁桥的桥面用三块条石铺设,两侧设实体栏板和望柱,望柱上雕刻莲花。梁桥靠拱桥的一端,支承在拱桥墩悬挑出来的天盘石上。东西桥堍台阶均为3级。

接渡桥造型对称美观,在2011年曾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融光桥,因旁边原有融光寺而得名。始建于南宋以前,重建于明末。位于柯桥区柯桥街道大寺社区,横跨浙东运河之上。一名柯桥,南宋《嘉泰会稽志》有载。据清人《越中杂识》记载:“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汉蔡邕取柯亭椽竹为笛处,桥侧向有笛亭,今为土地祠”,表明该桥历史悠久。明末,山阴祁彪佳作有《重建融光桥碑记》,收入其《远山堂文稿》中。

融光桥南北走向,全长15.5米,宽3.7米。该桥结构为单孔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石拱桥,净跨10米。拱顶置龙门石三块,上有深浮雕盘龙图案,拱券石中刻有捐资修桥者的姓名。桥身的长系石上雕琢吸水兽头。桥面以两块石板铺设而成,长3.6米。桥面两侧置实体素面栏板。栏板两端凿有圆洞及印痕,为早年在桥上搭建凉棚所用。栏板外侧均刻有“红卫桥”字样,字痕斑驳,此为“文革”时期在原桥名上重新刻凿所致。桥南面设21级台阶,长8.8米;北面设台阶27级,坡长11.34米。台阶自上而下呈喇叭状,台阶两侧置垂带,宽0.43米,垂带上也设石质实体栏板。

融光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除了拥有蔡邕“柯桥椽笛”的典故之外,历代还有不少文人对其加以咏诵。唐代胡曾《柯桥》诗云:“一宿柯亭月满天,笛亡人没事空传。中郎在世无甄别,争得名垂尔许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关于融光桥的诗作也颇多,有《柯桥客亭》《三月十六日至柯桥迎子布东还》等作品,可见该桥之盛名。融光桥在1979年曾被公布为绍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泾口大桥,清代建筑,位于越城区陶堰镇泾口村关帝庙南侧。据《绍兴市志》卷6《交通·陆路交通》载:“(桥)始建于清乾隆以前,宣统三年(1911年)重建”。又据朱惠勇《中国古船与吴越古桥》载:“(桥于)清康熙时始建,后坍圮。现桥由晚清著名书法家陶浚宣发起建造”。

泾口大桥南北走向,横跨浙东运河,由三孔石拱桥和三孔石梁桥组合而成,分为主桥和辅桥两部分。主桥即为拱桥,辅桥即为梁桥,拱桥在北,梁桥在南。桥身全长45.2米,桥面宽3.2米,其中拱桥长30.8米,梁桥长15.2米。

主桥三孔石拱桥的拱券形状为马蹄形拱,结构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其中,中孔净跨6.3米,两侧孔净跨均为6.15米。拱券的龙门石分别雕刻“鹿、麒麟”等图案;北边一孔的拱脚内设纤道,以便船夫背纤行舟。桥墩为薄壁墩,由条石错缝叠砌,底部置水盘石,中间各设“龙头状”长系石一根,下设间壁及莲花座,间壁上刻有“利济东南通铁道,长留文字壮陶山”等对联。主桥三孔对应的桥面中间均置桥心石,四周铺设石板。桥面东西两侧设实体栏杆,望柱柱头雕刻雌雄“蹲狮”,栏板双面雕刻“梅花、万年青、绶带、绞丝纹、博古纹”等吉祥图案。中间桥栏板侧面均阴刻有“泾口大桥”桥名,题款为“大清宣统三年辛亥三月”,落款为“陶浚宣题”。南北桥堍也由条石叠砌而成,并均设台阶、垂带。南北面台阶分别为15级和24级。东西两侧垂带设实体栏杆及抱鼓石,望柱柱头雕刻“仰覆莲”,其中北端台阶分上下二层,中间间隔平台,台阶呈“喇叭状”。

辅桥三孔石梁桥的桥面由四块石板纵向铺设而成,东西两侧也设实体栏杆。桥墩及桥南堍均由条石叠砌,桥墩为石墩式,上部均置台帽石,以承托桥面石梁及栏杆。

泾口大桥结构坚固,造型优美,栏板、望柱柱头、长系石等均雕刻精致,历来是连接泾口村浙东运河两岸居民往来的交通要道,是拱桥、梁桥有机结合的典范,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桥在2011年曾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