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书屋和徐渭墓 | ||||||
|
||||||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1521—1593年),字文清、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等。绍兴府山阴县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留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稿》《四声猿》《南词叙录》等著作。 青藤书屋,明代建筑,是徐渭的出生地与读书处。位于越城区前观巷大乘弄10号。原名榴花书屋,徐渭生前已改为此名。据清《嘉庆山阴县志》卷七载:“榴花书屋,在大云坊大乘庵之东,徐渭降生处,中有大安石榴一本。”这大约是书屋初名的由来。又据清人《越中杂识·古迹》载:“青藤书屋,在府城中观巷,明徐渭故居也。青藤是渭手植,今尚存。藤下一池横小平桥,桥承以柱,题曰‘砥柱中流’。桥北一巨石,俯临水际,题曰‘天汉分源’。”徐渭喜爱青藤,手植青藤,可能是榴花书屋改名为青藤书屋的原因。明嘉靖以后,书屋曾数易其主。明末,陈洪绶因崇拜徐渭,特地从诸暨迁居于此,并手书“青藤书屋”匾。陈洪绶搬走后,书屋又几经转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陈无波购得书屋并大修,将书屋列为:天池、漱藤阿、自在岩、孕山楼、浑如舟、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八景。又请阮元撰写了《陈氏重修青藤书屋记》,勒石刻碑,嵌于墙上。从此,书屋再未易主。1955年,文物部门与陈氏后裔联系,意谓这一古迹如由国家保护,将可永远保存下去,陈氏欣然同意,便将书屋及屋旁园地全部捐献出来,文物部门随后作了一次整修。“文革”期间,青藤书屋遭到毁坏。1980年又经重修,恢复了原貌。 青藤书屋占地478平方米,其建筑面积106平方米。沿大乘弄东墙开一道石库门,入内为一小庭园,种有竹,西首堆有假山,假山后壁刻有“自在岩”三字石碑。小庭园西面即为书屋,系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南向,裙墙上设一排木格花窗。窗外有小天井,天井西首栽青藤一棵(为后人补植),状如虬龙,后壁嵌有“漱藤阿”碑;东面有一小圆洞门,上端刻“天汉分源”四字;旁有石砌方形水池,终年不涸,即为“天池”。池中置方形石柱,镌徐渭手书“砥柱中流”四字。前室内部陈设简洁、雅致,隔墙悬挂陈洪绶题“青藤书屋”匾,下为徐渭画像,配自题联一副:“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系徐渭在《青藤书屋图》上的题辞。东壁嵌有“天池山人自题像赞”刻石,镌刻徐渭50岁时的小像。西壁有《陈氏重修青藤书屋》碑刻一方,文笔畅美,书法精到。南侧临窗,置明式长条平头案、太师椅各一及文房四宝一套;窗楣悬徐渭手书“一尘不到”匾。后室辟为“徐渭作品陈列室”。陈列徐渭水墨写意之代表作品《驴背吟诗图》《黄甲图》《墨葡萄图》《芭蕉》等和书法代表作品狂草《白燕诗》长卷。 青藤书屋精致、优雅,小园清新可人,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明、清文人住所。2006年,与徐渭墓合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渭墓,位于柯桥区兰亭镇里木栅村姜婆山东麓。据清人《越中杂识·陵墓》载:“明青藤山人徐渭墓,在府城西南十五里里木栅山。”其墓原不甚考究,仅黄土封顶。墓前立明人袁宏道所书墓碑。“文革”期间,封土被夷平,墓碑遭砸毁。1989年,原地重修。 今墓东向,方形,黄土封顶,条石砌边,高1米余,边长2.6米。前立长方形墓碑,上镌“明徐文长先生墓”七字,为书法家沙孟海所书。旁有其父母、兄、子墓冢。 2006年,与青藤书屋合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