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学堂和徐锡麟故居 | ||||||
|
||||||
光复会起义的大本营和徐锡麟的诞生地、居住地。 大通学堂,清代建筑,位于越城区胜利西路563号。 大通学堂全称大通体育师范学堂,原址为贡院,清代改作豫仓。1905年,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陶成章借当时清政府废科举、办学堂之机,利用豫仓房屋创办大通学堂。他们以办学为名,联络同志、隐蔽力量、培养干部。1906年底,徐锡麟去安徽之前,邀请秋瑾主持大通学堂,并约定分头筹划皖浙同时起义。1907年,秋瑾接掌大通学堂后,全力准备起义,加强对学员的军事训练,并创建了光复军。同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徽安庆由于机密泄露而仓促起义,惨遭杀害。7月13日,清兵闻讯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学堂也遭查封。 大通学堂坐北朝南,其建筑群按东、中、西三条轴线布局,原有房屋50余间,房屋后面东、北、西三面均为操场,占地数十亩。现有建筑保存情况为:中轴线建筑共有三进,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五开间,明间悬挂赵朴初题“大通学堂”匾;第二进为礼堂,面阔三开间,前檐接抱厦,系当年大通学堂师生集会之处;第三进为“徐社”,面阔五开间,系民国后为纪念徐锡麟而设,其东梢间后檐墙嵌有蔡元培撰写的《徐烈士祠堂碑记》。三进之间有长廊贯通,通长47.32米、步梁深1.57米,当年每逢雨天,学员们即在此操练。东、西两条轴线上原有三进平屋,面阔五开间,为教室和宿舍。东轴线第一进西首第一间原为秋瑾的办公室和被捕处。自1980年起,文物部门对大通学堂作了几次大规模整修并布置陈列对外开放。 大通学堂是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的活动中心,辛亥革命前夕皖浙起义的重要据点。2006年,与徐锡麟故居合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锡麟故居,清代建筑,位于越城区东浦镇孙家溇。 徐锡麟(1873—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1905年,与陶成章创办大通学堂,培养革命党人,使之成为光复会的大本营。次年,捐资为道员,赴安徽安庆任巡警处会办兼学堂监督,并筹划皖浙起义。1907年7月,在安庆因事败壮烈牺牲。 徐锡麟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门斗、大厅、座楼和“桐映书屋”等组成,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第一进台门斗,三开间平屋,明间辟门,门额悬“徐锡麟故居”匾。第二进大厅,又称“一经堂”,三开间,原是徐锡麟与革命志士会谈之所,现为“徐锡麟史迹陈列室”。第三进座楼,五开间,其东边三间与大厅、台门斗作同一轴线布局。座楼楼上东边三间原先分别是徐锡麟卧室、婚房与起居间;楼下三间则中为香火堂,左为客房,右是母严氏卧室(后改为妻王振汉卧室)。座楼西边两楼两底为徐氏家人居室。徐锡麟故居内的“桐映书屋”,为徐氏家塾,系两楼两底,楼下是徐锡麟童年时读书的地方,楼上收藏书籍字画。徐锡麟故居各进之间以天井相隔,前面天井设东、西两廊,后面天井置左、右厢房,构成院落。 在徐锡麟短暂的一生中,除了走南闯北闹革命外,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故居度过的。2006年,徐锡麟故居与大通学堂合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