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
发布日期:2020-07-2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地区管理员 字号:[ ]
分享:


江南最大的皇家陵园。

宋六陵,南宋帝、后陵园,因攒殡南宋六帝而得名,位于越城区富盛镇宝山南麓。

宋六陵始建于南宋初年,据《嘉泰会稽志》卷六记载:“绍兴元年(1131年)四月十四日,奉隆祐皇太后(北宋哲宗皇后孟氏)遗诰:‘敛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宝贝,权宜就近择地攒殡,候军事宁息,归葬园陵(指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所制梓宫,取周吾身,勿拘旧制,以为它日迁奉之便’。……自四月至六月,甫三十五日而攒宫告成。”这是攒宫营建之始。自此以后,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相继营建于此,世称“宋六陵”。此外,还有北宋徽宗(陵名永祐)、徽宗皇后郑氏、韦氏、南宋高宗皇后邢氏、吴氏、孝宗皇后谢氏、宁宗皇后杨氏等陵寝,一共“七帝七后”陵寝。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西僧杨琏真伽盗掘南宋诸陵,破椁裂棺,窃取随葬珍宝,难以计数。宋遗民山阴唐珏(字玉潜)等人知悉后,潜入陵园以他骨偷换陵中遗骸,取六陵遗骨瘗于山阴天章寺前。六陵各为一函,每陵植冬青一株以识。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将诸陵遗骸归葬故陵,并以浙江献上的《绍兴诸陵图》为本,修葺陵墓,重竖碑石,刻有帝名、陵名。新建孝宗、理宗陵享殿,派专人护陵,春秋致祭。又建义士祠,以纪念唐珏等人。到清代后期,陵已荒芜。20世纪50年代,六陵中只有孝宗陵、理宗陵,尚存享殿三间,周边建有围墙,其余仅存墓冢、墓碑和祭桌。60年代,墓冢被铲平,墓碑、祭桌被移作他用。至70年代,陵园被垦为茶园,地面建筑尽毁。现陵区尚有部分墓冢石及作为六陵标志的古松。1987年后,文物部门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碑,对陵区古松采取了防治蚁害的措施。

由于宋六陵在元代遭到毁灭性的盗掘,到明清时期,有关诸陵的位置次序已经模糊。目前所能见到较早的有关南宋诸陵的布局图是《万历绍兴府志·宋六陵图》和《康熙会稽县志·宋六陵图》,但根据学者研究,这些图所示的诸陵位置次序与宋皇室埋葬习俗明显有悖,也与宋代一些文献记载不相吻合。2011年底,在“中国柯桥·宋六陵暨绍兴南宋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刘毅教授在对《宋会要辑稿》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宋六陵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陵区葬徽、高、孝、光四帝和孟、郑、韦、邢、吴、谢六后;北陵区葬宁、理、度三帝和杨后。他绘制了《南宋攒宫位次示意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嘉励研究员和原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葛国庆等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分别绘制了不同于刘毅的《南宋攒宫位次示意图》。有关宋六陵位置次序目前还无定论,还需经过考古发掘之后验证。

宋六陵四周青山环绕,中间为一块盆地,陵园主体部分占地约2.5平方公里,东面为青龙山,南面为紫云山,西面为五峯岭、寺后山,北面为雾连山,构成了陵园的风水景观。同时,发源于紫云山、大仁龙山而贯穿盆地的水流,成为陵园风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六陵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一方面继承了北宋皇陵规制,另一方面又开创了明清皇陵规制的先河。在继承方面,宋六陵的选址之所以在绍兴宝山一带,是因为它在当时的“行在”临安的东南方,是堪舆学说“五音姓利”中利于国音赵姓的方位。这和北宋的选陵择地原则是一致的。同时,宋代皇陵帝后分葬,宋六陵也是如此。陵上建筑分上、下两宫。以高宗永思陵为例,据宋周必大著《思陵录》记载,永思陵分为上下宫。下宫由外篱门、棂星门、围墙、殿门、大窑子、献殿、龟头石藏子等。这些都是对北宋皇陵规制的继承。在开创方面,南宋之前,皇陵通常是深葬的,而宋六陵是南宋皇室的权殡之地,所以墓葬属于浅埋,这是古代皇家陵寝制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明十三陵等就是参照宋六陵“攒宫”规制来设计的。因此,宋六陵对后世皇陵规制的影响十分深远。

宋六陵是反映我国宋代皇家陵寝制度及其演变的重要遗址,于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