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越地历史文脉的绝佳锦囊——《宛委琅嬛——越地文献精粹》面世始末 | ||||||
|
||||||
绍兴自越王勾践定都以来,向为文脉所聚之地,名士辈出,大师巨匠灿若星辰。越地文化之昌盛,与以著书、刻书、藏书等“三书”为代表的文献繁荣有着密切关系。如何通过文献来梳理越地文脉,解读绍兴历史,《宛委琅嬛——越地文献精粹》就是一个解读越地历史文脉的绝佳锦囊。该书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编撰,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绍兴地方文史专家方俞明先生担任主题策划,并且与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陈谊老师共同担任学术顾问,绍兴图书馆具体承担该书的出版任务,上海袁银昌平面设计工作室和绍兴市小燕子艺术中心负责设计排版。2019年11月,该书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内举办的“文献名邦·书香绍兴——越地历史文脉展”上一经亮相,便得好评如潮。《图书馆报》刊登此书面世始末,现全文转载,供大家学习了解。 该书的出版,要从去年深秋在北京举办的一场展览说起。2019年11月1日-7日,“文献名邦 书香绍兴——越地历史文脉展”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该展览由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国家图书馆主办,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协办。 展览场景 展览以越中郡人著书、地方刻书、名家藏书“三书文化”为主题,以绵延2500年的绍兴文化史为基本脉络,展出先秦至建国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乡邦古籍文献72种,其中62种展品来自国家图书馆。能够利用国图资源,在异地举办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乡邦文献展,不仅是绍兴历史上的第一次,就全国地市级城市来说,也是屈指可数的。 展览只有短短的七天,因场所有限,可供容纳的藏品只有72件,如何让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越地传世文献得以展示,将更多的散落在各大图书馆的珍贵地方典籍进行解读,这是我们在策展初期便开始思考的主题。于是,在展览以外,我们考虑同步出版《宛委琅嬛》一书。此书的编撰和展览筹备工作同步进行,经过筛选和论证,最后确定在72种参展古籍的基础上,编选增辑为157种文献组成的《宛委琅嬛》,并在展览开幕式上同步首发。可以说,《宛委琅嬛》既是一部配合展览活动的图录,又是一部不同于展览的独立出版物,无论就藏品的数量、种类和质量而言,都是“越地历史文脉展”的再现、补充和再丰富。 《宛委琅嬛》书名中的“宛委”“琅嬛”二词,均系双关语。宛委,指代会稽山脉中的宛委山。《[乾隆]绍兴府志》所收“南镇图”中即有此山。传说大禹治水,登宛委山而得金简玉字之书,后世因以“宛委”一词借喻书籍之珍贵难得。琅嬛,则为旧时传说中天帝藏书之地,后泛指珍籍之所在,也借寓仙境。绍兴乡贤张岱有书名《琅嬛文集》,亦取此意。二词一语双关,既雅致而又不失传承,与越地“文献名邦”之美誉相符。 《宛委琅嬛》收录1949年以前书写或出版,以中国传统装帧形式存在的古籍共157种。其中105种为国家图书馆所藏,52种系绍兴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私人藏书家所藏。选取标准以越地历史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越人著书、地方刻书和名家藏书为主体,越地寓贤和游历名人所著相关文献也酌情入收。藏品中,含宋元版11部,明版47部,明清稿钞本41部,名家批校题跋本20部。不少本子是难得一见的传世珍稀之本,或系稀见祖本,或曾经名家名楼所珍,或有著名学者批校,或是乡贤手录孤本,极具学术、文物和鉴赏价值,通过这些文献越地文脉可窥一斑。 与传统图录不同,本书的编排并没有按照传统古籍经史子集四部来分编,而是按照章序主题进行排序。全书以时间为轴,共设六大版块:先秦至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代、清至民国。各版块自成篇章,每一篇章皆题诗句,而每句诗皆有出处,它们分别为:越绝不绝尚有人(先秦至两汉)、身向山阴道上行(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夜飞度镜湖月(隋唐)、绍祚中兴驻跸地(宋元)、阳明蕺山双峰峙(明代)、浙东自古贵专家(清代、民国)。为了呈现不同历史时期越地文化特征,各章下设小序解题,用概括性语言勾勒出各个时期的学术史脉。同时,篇章下又分设出若干小节,共含方志滥觞、浙学开山、秦汉遗刻、永和流韵、魏晋风度等27小节,分别对应不同篇章。 如先秦至两汉板块——“越绝不绝尚有人”,这是全书的开篇部分,诗句出自张岱《越绝诗小序》。此章有三个节点,分别为方志滥觞、浙学开山和秦汉遗刻等。“方志滥觞”,以《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二书为代表,讲述方志起源。两书皆为研究吴越历史的重要文献,是中国最早带有方志性质的书籍,向被称为地方志鼻祖。“浙学开山”是指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的代表作《论衡》,此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奠定其两浙经史之学的开山地位。本书入收的是国图藏宋乾道三年(1167)绍兴府刻宋元明递修本,保留了宋元明三个朝代修改痕迹,卷首有明末清初大儒钱谦益的印章,卷末有清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的手跋。 又如宋元板块——“绍祚中兴驻跸地”中的“越州六经”,代表着绍兴地方刻书文化的巅峰。中国最初的经籍版本,经、注、疏三者各自单行,书籍使用起来极为不便。到了南宋,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司开始将三者汇而刻之。当时两浙东路官署设在越州,故有越州六经之称。此六经现尚有五经存世,均藏国家图书馆,《宛委琅嬛》入收了其中三种。 可以说,绍兴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名人群体,如魏晋时期兰亭雅集、唐代的唐诗之路、南宋的绍祚中兴、元代的六陵遗事、明代的阳明心学、浙东派藏书,清代的浙东史学等等,都可以在本书不同时期的版块中找到对应。而这条在文献中梳理出来的越地文脉,每一个节点都有文献实物为依据,彼此串联而绵延不绝,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学术主线。它既遵循了时间脉络,又凸显了绍兴文脉的地域特色,让人一目了然。 在文献遴选、取舍和内容揭示时,尽可能挖掘更多的绍兴“地方元素”,这也是本书与传统提要编撰的不同之处。《宛委琅嬛》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对157部珍贵典籍进行解读。每种文献皆附文字简介,文字简介由客观著录及提要编撰二部分组成。客观著录,即古籍基本著录,以各个藏馆单位所提供的著录信息为准。提要编撰,则根据各章节主题的要求不同,分别就入收古籍相应的特色亮点予以介绍,重点揭示该书的绍兴元素,如绍兴人的著述、绍兴刻本、乡贤所抄、曾经绍籍藏家庋藏,或是该书在递传环节中与绍兴所有的特殊渊源等等,这都需要在人物传录、版本描述、背景交待、递藏关系等相关表述时有所体现和侧重,并通过文字和书影作特别展示。 比如说,提要中有关于版刻源流的交待。如上图藏明嘉靖三十年梅守德绍兴府刻《越绝书》一书。书的后面有一段跋将《越绝书》的版刻源流交待得相当清楚。据此跋,可知该书的底本出自会稽钮氏世学楼的藏书。在明代,钮纬世学楼是与祁承㸁澹生堂齐名的藏书楼,钮氏和祁氏,包括天一阁的范氏,都是明代浙东派藏书家的代表人物,后两人生平事迹多见,而钮氏的资料却极稀少,有的藏书家辞典甚至未列其名,所以这条资料的揭示非常可贵。 有鲜为人知的刻书记载。本书收的民国戏曲学家吴梅旧藏一个本子——明徐渭撰《四声猿》。原著录皆作明延阁刻本,仔细考证下去,发现此本由廷阁主人李廷谟在明天启年间刊刻,李廷谟,字君献,一字告辰,后改名李成林,他在杭州从事刻书活动,却为山阴籍,与名士孙鑛、陈洪绶等皆有交往。该书绘图刊刻皆工,诚为明代越中版画之代表。 有的藏品曾经绍兴名家庋藏。唐秦系撰《秦隐君诗集》,收的是清同治五年(1866)绍兴藏书家周星诒据福州陈氏带经堂所藏毛扆手校本影抄的一个本子,卷末有周星诒跋。宋徐铉撰《徐骑省集》,收的清萧山陆芝荣三间草堂的钞本。陆氏的“寓赏楼”,与同邑王宗炎“十万卷楼”、陈春“湖海楼”并称萧山三大藏书楼。明朱赓撰《朱文懿文稿》,系朱氏稿本,曾为山阴沈霖旧藏。《宛委琅嬛》还收录了周作人旧藏多种,钤有“苦雨斋藏书印”,多有其手跋题识。 装帧设计对于书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把如此众多不同年代、不同版本、不同版式特征的珍贵古籍书影与文字相融合,既要考虑到传统图录的功能,又要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感受,兼顾学术性、可赏性、可藏性,这的确是个严峻课题。我们的设计团队在不断修订与打磨中,最终把整部书的风格定为简约古雅、不泥古的现代中国风。封面启用艺术剪贴字,通过模切、烫金、凹凸等工艺展现个性。内页则采用中国传统的筒子叶,选用深专色铺底,色调上大胆选用红加黑,以衬托不同年代藏品的细节和色彩变化,这在同类图录中是比较少见的。 对书口和部分内页上也作了特殊处理。书口上有红底黑字的“宛委琅嬛”四字,翻阅每一页,均能看到折页时的精准,否则就无法展现这四字。而悬浮版心的设计更是匠心所在。我们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内页,如宋刻《礼记正义》卷末著名的黄唐跋文、明刻《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之《归越诗》、清道光刻《刘子全书》卷首之“蕺山弟子籍名录”、稿本《古越藏书楼书目》首页等,参考中国古籍传统装帧中“蝴蝶镶”的做法,将之处理成一个打开状的悬浮版心筒子页,也就是业界所称的“M折”,这些无疑都在工艺细节上增加了制作难度。 全书尺寸是小八开,采用的是日本进口顶级书画纸,这种纸手感柔韧、色彩还原度高,适合用来呈现书影纤毫毕现的特质。为还原真实,我们还对部分色调反复打磨。如明刘宗周所撰的《人谱》,这是清顺治年间刻蓝印本,原为刘宗周主讲证人书院时的授课讲义,亦为其生前唯一刊行的著作。刘宗周的本子在清代初期尚属禁书,而蓝印又代表着版刻时初印,珍稀程度不言而喻。明末清初的蓝印本色泽黯淡,跟当时靛蓝提取技术相对落后有关,又因历经的岁月的缘故,使得这种蓝色异常特别。为了真正体现那种带有岁月痕迹的黯淡发沉的蓝,设计团队几易其稿,反复磨合,最终才得到理想的视觉效果。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