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建于南朝、有1500多年历史的鹿苑寺,是嵊州历史上的一座名寺。遗憾的是,鹿苑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复建这座古刹,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并积极支持。近日,鹿苑寺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已正式办理,复建工作不日便可启动。
寺庙毁于日军之手
鹿苑寺遗址
复建后的鹿苑寺效果图
鹿苑寺遗址位于嵊州第一高峰西白山东南麓的长乐镇联塘村。此寺坐北朝南,三面环山,背有泉水,流水入寺,周围松林,高耸入云。
据史载,中国历史上有四座有名的鹿苑寺。其中,以嵊州鹿苑寺为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其后,有建于公元505年的河南项城鹿苑寺,建于公元998年的浙江嘉兴鹿苑寺,建于公元1225年的湖北远安鹿苑寺。因此,鹿苑寺在嵊州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也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嵊州鹿苑寺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宋县志《剡录》。据记载,此寺号灵鹫寺,宋时改称下鹿苑寺,其上不远处的披云寺改为上鹿苑寺。历史上,下鹿苑寺几经废兴修葺扩建,规模宏大。唐宋诗中均有见证。1984年,美国、加拿大研究中国南北朝佛教历史的学者,曾专程来到鹿苑寺遗址考证,收集研究资料。
《剡录》中还记载了上鹿苑寺的一些历史。上鹿苑寺建于南朝宋元嘉七年(430),起先称“披云院”,后晋天福七年(942),吴越王钱镠改名为披云寺,至北宋治平元年(1064),始称上鹿苑寺,后并归下鹿苑寺。唐代有名的诗人卢天骥曾数游鹿苑寺,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明代文学家张岱也在随笔《陶庵梦忆》中的《鹿苑寺方柿》里写道:“避兵西白山鹿苑寺,前后有夏方柿十数株,六月甚暑,柿大如瓠,生脆如嘴冰嚼雪,目为之明……”
至上世纪初,鹿苑寺的规模仍相当宏大,山门后共三进: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有厢房、僧房不下百间,还有玉虹亭可观瀑,隐天阁让人感觉梦幻。殿柱全部是一围多的古木,供奉的佛像有10尊,另有水井18口。寺周回廊曲折,有泉水环绕,小桥相连。寺庙修饰华丽,显示出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然而,这一座南朝名刹,于1943年被日军焚毁。嵊县沦陷后,鹿苑寺成了抗日武装的临时宿地和活动据点。1943年,农历十一月初八,日军与伪军包围了驻扎在鹿苑寺的“相高佬部队”,见此地有个与日本京都鹿苑寺(金阁寺)同名的“鹿苑寺”,更羞恼成怒,一把大火烧毁了鹿苑寺。这座历史悠久、梵宇雄伟、香火旺盛、影响广大的南朝古刹,就这样毁于一旦。曾任嵊县副县长和政协副主席的冯农有《鹿苑寺》诗记其事:“闻道梵宫遭劫来,果然满目是蒿莱。不磨崖畔惊人瀑,依旧奔涛响似雷。”
古刹即将重见天日
近年来,社会各界要求复建鹿苑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些有识之士积极行动起来,四处奔走,期待重见鹿苑寺的容颜。如今,鹿苑寺的复建工作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即将正式动建。
据了解,前些年,嵊州市政协曾收到一份《关于尽早启动研究和复建鹿苑寺的建议》的提案。嵊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钱树军告诉记者,这份提案提出要把鹿苑寺建成传承历史文化的园地、休闲养生的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复建鹿苑寺,对于研究嵊州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佛教文化,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钱树军说。
据了解,鹿苑寺的复建工作能顺利进行,与一直为此事奔波的释通果法师的努力分不开。
10多年前,释通果从北京来到嵊州,在了解了鹿苑寺的历史后,决心复建这座千年古刹。她告诉记者,当初来到鹿苑寺遗址时,这里已是一片废墟,垃圾遍地,大火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大殿也早已风雨飘摇,还被村民当作养猪场。在她和一些志愿者的努力下,大殿被收回并进行简单修缮,同时又回收附近一家小型水电站的几间工棚作为寮房,后来又建了几间办公用房。
让释通果高兴的是,鹿苑寺的复建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积极帮助下,顺利办理了各种手续。释通果告诉记者,复建鹿苑寺投资2.2亿元左右,占地面积40亩,大殿将在2年内建成。
释通果说,复建后的鹿苑寺将以千年文化为积淀,以庄严梵刹为平台,寺院主要分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大悲阁这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中轴,充分发挥现有的地势资源,依山而建,傍水而筑,对称稳重且整齐严谨,层次分明又错落有致,气氛肃穆。“建成后,实现佛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追求自然天成,水到渠成,努力把鹿苑寺建成可赏、可鉴和可品的佛门圣地。”
长乐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复建鹿苑寺,不但恢复历史文化遗迹,同时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主题,将其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恢复佛道仙踪,改造传统民居、传统村落等,发展民宿经济,打造旅游文化特色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