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陶艺,探秘陶史 |
||
|
||
教育理念: 绍兴,是中国陶瓷发源地之一,咱们的祖先,古越先民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陶瓷技艺的奇迹,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绍兴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陶瓷资源,开发了“玩转陶艺,探秘陶史”特色体验活动,通过参观+授课+互动+竞赛+DIY的“5+”模式,将展览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陶瓷的起源、发展,激发学生对绍兴陶瓷文化的喜爱和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陶瓷尤其是越窑的起源和发展,陶瓷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了解陶瓷的工艺和陶艺知识 能力目标:陶艺创作,学习传统的拉胚、捏塑等制陶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青少年对陶瓷文化的喜爱,对陶艺的重视和兴趣。 课前准备: (1)受众分析:授课年段:小学1到3年级;授课时数:每月1到2次 (2)教师准备:讲解稿准备(对展览中的陶瓷做重点讲解)、课件ppt准备、任务卡、知识竞赛卡片、陶艺制作工具的准备 (3)学生准备:在活动前一周告知活动内容及活动任务,自行搜索收集并提前自学与陶瓷相关的知识 活动流程: 环节一:活动介绍,博物馆大厅集合,介绍活动概况及活动规则,介绍活动流程,给学生分组,并分发活动任务卡,导入活动主题。 环节二:参观展览,我馆《越地春秋》基本展览,陈列有绍兴地区出土的灰陶、红陶、夹砂红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越窑青瓷,展品丰富,种类繁多。通过带领学生走读展览,了解中国陶瓷尤其是越地陶瓷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知晓陶瓷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和重要意义。讲解过程中打破常规展线,重点拆解陶瓷文化知识,并加入生活化例子,使学生在直观、通俗的讲解方式下对越地陶瓷发展史进行思考。 环节三:头脑风暴,回到大厅公开课堂,组织学生对任务卡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开始陶艺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开动思维,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将老师的理论讲述转换为自我理解,从而加深对越地陶瓷发展史及代表性器物的进一步认识。 ▲、想一想:想象在陶器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启发式问题:①原始先民当时用什么来烧制食物和储藏食物?(如怎样打水、烧饭)②原始先民在怎样偶然的情况下获得了灵感,发明了陶器等 得出结论:制陶术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的技术革命,它的发明大大改进了原始先民的生活质量。 ▲、辨一辨:提供三种陶瓷碎片样本(印纹陶、原始瓷、成熟瓷),让学生零距离触摸研究,说出这些样本的特征和区别,并按照它们发明的年代先后顺序排序。 重点让学生了解印纹陶、原始瓷、成熟瓷在原土、烧制温度、釉色上的区别,了解陶瓷的发展。 ▲、说一说:区分器皿的用途,给出若干陶瓷器皿的图片(鼎、壶、罐、簋、甗、镇、尊等),让学生说出器皿的用途(盛筑、炊煮、食器等) 环节四、陶艺体验: ▲、请陶艺老师现场示范陶器制作的几种工艺及成型的特点:泥条盘筑和圈筑、轮制成型。 陶艺老师示范制作器皿 ▲、学生亲手体验,制作陶艺,陶艺老师在旁指导。鼓励学生尽情创作,释放灵感,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陶瓷作品。 活动评估: (1)活动主题鲜明,利用馆藏资源、绍兴地域文化资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学习绍兴陶瓷发展史,引导学生汲取先人智慧,做陶瓷文化的传播者。 (2)DIY制陶体验性强,学生兴趣浓厚,对陶瓷制作有亲身体验。 (3)教学有个性,形成特点与风格. 越地陶瓷发展史与DIY制陶体验结合,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具有绍兴博物馆的教育资源特色和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活动个性。 (4)教材教具完整丰富。 (5)课程可复制性强,可重复使用,可操作性强,有直观性和可互动性,体现了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并在施教中可得到反复的提升。 本课程在同一年度开展多次,受众学生达到200余人次。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