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在融光桥边的日子

发布日期:2019-12-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绍兴文明网 字号:[ ]
分享:


融光桥

俗话说“隔山容易隔水难”,而古桥则是人们战胜自然的物证。从柯桥老街穿梭而过的古运河、鳞次栉比历经风霜的古桥,成为了浙东古运河上的珍贵点缀。这些古桥为柯桥增设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及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融光桥,这座曾爬满木莲藤蔓的古桥,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这一座融光桥,在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文史爱好者童志洪的心目中,更是承载着自己童年的所有乐趣。回首在融光桥边的日子,记忆历久弥香。

考证

复建于明代成化年间

融光桥因重建时由融光寺主持僧诚实募资而得名。桥长约15米、宽约3.6米、高约近7米、净跨约10米。结构稳固,风格朴实,且桥拱跨度大,是绍兴石拱的典范。“由于古代造桥大多均系民间行为,且年代久远,这座桥最初建造的确切时间已无从查考。但从现有资料显示,它重建的年代特别详细。”童志洪介绍,融光桥与其西南首在《嘉泰会稽志》所载的“柯桥”相邻而建,据明代山阴名士祁彪佳在明崇祯七年(1634)所撰的《重建融光桥碑记》载:此桥“复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重建于崇祯六年(1633)农历九月,完工于次年(1634)农历十月,耗银320两,后又经历代整修。

童志洪考证后发现,作为明代柯桥的地标性建筑,融光桥形象的出现,最早见诸于万历《绍兴府志》卷十九“祭祀志”所附的《柯桥图》中。随着岁月的流逝,史志中的“融光桥”已经被众人口中的“柯桥大桥”所取代,“当时为了区分旁边的那座柯桥,融光桥被周围的居民称作柯桥大桥。”童志洪介绍。

见证

柯桥老街曾经的繁华

柯桥在宋代时就已成市,并设有驿馆,明宏治七年(1477)已是山阴境内最大的市。在万历《绍兴府志》所附的《柯桥图》的4座标志性建筑中,就包括“柯亭新市”。当年柯桥的居民人家大多枕河而居,与水相伴。古运河边的街市间,往来舟船川流不息,“柯桥千枝撑杆”。融光桥周边,都是走街赶市、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满了勃勃生机。

与一般石拱桥有所不同,融光桥除桥上行人和桥下水运通航外,南首桥下就是纤道,既可用于船上背纤,使船加速,亦能行人,堪称为古代的“立交桥”。童志洪说,桥北的下市头直街口,有宋文盛酱园的门市部,桥南有点心店,炒面和炒年糕香味扑鼻,仿佛还留存在自己的齿间……《祥林嫂》《舞台姐妹》《陆游》等电影都曾在这里取景拍摄。

在许多柯桥老街居民的心目中,融光桥更是一个绝佳的观景之处。站在桥上,东西两端的运河水乡美景尽收眼底,这一幅幅风景在童志洪的脑海中栩栩如生。童志洪说:“东首的东官塘下岸,是三国时期所建的古城隍庙及戏台,再过去,便是修塘弹寺、古柯亭、蔡中郎祠和古纤道;桥西边是隔河相望建有古色古香翻轩屋檐的西官塘,远处则是一直通往萧山西兴的古纤道。每次看到古纤道,我就会想起年轻时,从纤道上背纤去钱塘江边的经历。”他说。

童趣

曾在桥上“高台跳水”

童志洪回忆,记忆中的融光桥并非现今的“裸桥”,或可称之为“楼房中的桥”。因为桥的南北两端,原先紧挨桥身,各建有两幢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分别作为饭店、茶店、理发店、馄饨店等店铺。“童年时,那几幢走起来楼板都会动的楼阁,是供镇上居民饮酒吃饭、品味馄饨、面条点心及理发的地方。在1956年的那场强台风摧残下,其它3幢民房因受损严重而被拆除。只有桥东南首的那幢楼房,撑到了20世纪后期。童志洪回忆,当年这幢房屋的板壁上贴满了大家关注的信息,也贴过流行的电影海报、布告等,俨然“信息中心”。

“运河边的孩子都会游泳,天热时,我们就在融光桥上一跃而下,有时候有机动货船经过,我就拉住船尾的舵,一直被拖到太平桥,然后爬上岸沿着古纤道嬉闹着跑回家。”回忆起童年时的趣事,童志洪的眼中至今流露着对儿时的眷恋。他说,在古融光寺前,临河的一个茶店是宋姓同窗的父亲所开,茶店请了说书先生揽客,少年时的他赶完作业,夜间常会站在店门口津津有味地听先生说《济公传》这类评书。

随着时代的变迁,运河不再是当年唯一的“国道”了,但融光桥仍是行人进出柯桥、华舍、双梅、嘉会、安昌、下方桥等地的必经之地。小学时,每逢清明节,童志洪和同学们就挂着红领巾,从下市头直街的柯桥小学去祭扫柯山麓的烈士墓。他描述:“融光桥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必经之处。劳动课时,还去季家台门旁的‘柯桥炼铁厂’敲铁矿石,在小河对面104国道旁的那块学校‘实验园地’种植萝卜等蔬菜。”

童志洪离开家乡已50年,但他还时常会想起当年在融光桥边的时光。这座横卧于浙东运河两岸的古桥,就似一位永不言输的老者倔强地屹立在原处,经受着后人日积月累的脚步与负荷,更见证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与古镇的崛起……


信息来源:绍兴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