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的绍兴探索 | ||||||
|
||||||
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绍兴参加“江南山水文化与旅游融合论坛”。1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记,在全面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江南文化无疑是重要的内生动力。
绍兴是江南越文化的发源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 近年来绍兴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工作思路,以“融合、转化、创新、服务”四大工作理念为牵引,紧紧围绕“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和争创文旅融合样板地”三大目标,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的区域优势,全面谋划打造“一廊三带”π型文态空间布局,深度推进了全市文旅融合发展。 “一廊三带”π型文态空间布局 下面围绕“绍兴文旅特色”“文旅融合案例”和“文化和旅游发展愿景”三方面,我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绍兴文旅特色 绍兴作为典型的江南城市,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全唐诗》2200多位作者中,有450多位走过越地山水,并且留下了1500多首经典诗作,“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光数会稽”由此传遍华夏,“浙东唐诗之路”也因此享誉全国。 绍兴的历史文化特质、山水风光特色和民俗风情特点决定了文旅的三大特色: 一是江南文化看绍兴。绍兴为华夏文明贡献了大禹文化、阳明文化、书法文化、越剧文化、黄酒文化等璀璨瑰宝,文脉千年延绵不绝; 二是江南古城看绍兴。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在此建都,古城城址至今未变。古城内鲁迅故里、阳明故里、书圣故里等历史文化街区星罗棋布; 三是江南风情看绍兴。绍兴优美的风光、富饶的物产、独特的风情、深厚的文化都得益于充满灵性的水。“坐乌蓬、喝黄酒、看社戏”是只有在绍兴才能领略的赏心悦事和江南风情。 绍兴文旅融合发展案例 为了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019年绍兴精心举办了“文旅融合的绍兴实践”启动仪式,并依托“十大支撑体系”实施“十大工作举措”,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地。一年来,绍兴文旅工作受到了国家文旅部、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下面,我通过五个主要案例来介绍一下绍兴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点: 案例1:打响中国首席文学旅游之城品牌。 今年是中国新文学100年,其标志就是鲁迅先生《孔乙己》发表100年。
4月12日,我们举办了“文旅融合的绍兴实践”暨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地启动仪式,围绕“文学+旅游”主题打响中国首席文学旅游之城品牌。一篇小说与咸亨的百年传承就是“文学+旅游”很好的案例。与鲁迅文化基金会持续举办了六届“大师对话”国际交流,举办了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中国诗词大会等,同时,启动了“鲁迅故里改造提升”项目。此外,还积极开发一批特色文创产品,培育一批文旅企业,用“文学之城”建设推动融合绍兴文化旅游的发展。 案例2:打造绍兴文旅融合品牌IP集群。 绍兴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平台为着力点、以文化内容为切入点、以消费变现为落脚点,启动了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品牌IP集群。先后在“深圳·绍兴周”和“北京·绍兴周”的城市推介会上发布了“绍兴十二时辰”和“绍兴七十二时辰”,作为绍兴文旅融合总的品牌IP,展示了绍兴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旅游产品。 同时,逐步打造出了“没有围墙博物馆”“绍兴有戏”“古城过大年”“跟着课本游绍兴”“越剧全球嘉年华”以及“老绍兴·金柯桥”“上虞四季仙果”“西施故里·好美诸暨”“中国越剧小镇”“诗意新昌·唐诗名城”等特色IP集群,深入挖掘了品牌IP的文化内涵,提炼了文化价值,积极开发衍生品推进实现特色IP的消费变现。 案例3:推动“非遗+旅游”文旅新融合。 连续五年举办“非遗集市”,举办了“非遗进景区”“百工展百技”“非遗兴乡游”等活动,推动绍兴水乡社戏、乌篷船制作技艺、脚划船俗、花雕制作工艺、夹塘大糕制作技艺、嵊州竹编、王星记扇、圆木制作技艺、棕榈叶编结工艺、棕丝编制、绍兴面塑等非遗项目及两所教学性非遗传承基地进入景区平台进行展演和展示,让更多的游客真切感受到了绍兴2500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魅力,进一步提升绍兴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景区借助“非遗”的资源优势,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竞争力,进一步拓展了文旅融合空间。 案例4:打造绍兴文旅融合两个“核爆点”。 一是把古城让给世界。为打响“绍兴古城”这个品牌,绍兴每年从三区土地出让金中提取5%作为绍兴古城保护基金,人大立法制定了古城保护利用条件,深化古城规划编制,正努力将古城打造成为“以世界遗产为导向的传统风貌区、以文旅文创为主要功能业态的活力街区和风雅时尚、配套便捷的品质生活社区”。出台了古城保护条例,建立了古城保护基金,努力把古城让给世界; 二是让兰亭再现辉煌。为了让兰亭在绍兴重现魏晋风流,成立了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以书法为触媒,围绕“国学+”和“产业+”两大主线,全力推进了118平方公里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建设,依托兰亭文化资源优势,讲好“兰亭故事”、擦亮“兰亭文化旅游”金名片,朝着世界书法朝圣地、研学度假目的地的目标奋力进发。 案例5:运用五种力量推动绍兴文旅融合。 充分运用了艺术、文学、故事、地图和项目五种力量激活一个山村、一个古镇、一座古城、全域资源和一条运河。 艺术力量:新昌石门坑村将浙江书协鲍贤伦主席隶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按原尺寸(长35米、高4米)凿刻在了村西摩崖上,并创建了“世外桃源”型山村文化风景区,在2019年春节假期迅速成为“网红”,为石门坑村的发展引来了大量人流;
文学力量:以绍兴原创网络小说《狼毫小笔》落地国内首条网络文学IP“跟着小笔游绍兴”,精心设计了“书乡兰韵花香线”和“唐诗之路遗韵线”两条游线,大大拓展了文学旅游发展空间; 故事力量:制定了《故事激活古城计划》重点筛选100个故事,并将故事编上二维码,通过“扫码听故事”来唤醒古城的历史点位; 地图力量:出版发行了《浙江禹迹图》,这是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元编录大禹文化遗产的分布图,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科网等权威网站第一时间转载、解读。浙江大学和哈佛大学也准备联手将《禹迹图》纳入文化地图平台;
项目力量:制订了运河文化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打造绍兴运河园和“江南文化”古镇集群等项目来激活浙东运河。 未来,绍兴将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助力构筑“江南文化圈”和全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三大核心工作,持续推进全市文旅融合发展。 (一)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 一是精心构建“π”型文态空间格局。持续构筑“文化与人”“文化与产业”“文化与城市”三位一体的“绍兴文创大走廊”建设,全面实施《文创大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绍兴“三大文化带”三年行动计划》,严格按照行动计划,紧紧围绕“一廊三带”布局,全面推进项目、游线、活动落地,融合古城、水城、景区、运河、古镇、风情(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全方位构建绍兴文旅融合π型文态空间布局; 二是助力全国示范县和全省景区城创建。大力推进全市域“大花园”建设,以景区城、景区镇、景区村创建为抓手,助力新昌县、柯桥区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和5A级景区城;支持嵊州市、上虞区、诸暨市和越城区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 三是积极创建旅游风情(特色)小镇。进一步集聚文化旅游产业要素,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实现要素与产品的尽快转化。重点培育20个市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5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带动乡村旅游集聚区发展。 (二)助力构筑“江南文化圈”。 作为越文化的典型代表城市和江南文化圈的重要节点,绍兴将以打造江南文化旅游IP工程为抓手,深入挖掘绍兴文化旅游资源,助力构筑“江南文化圈”。 一是提升越文化在江南文化中的定位。积极筹拍古越文化主题宣传片或微电影进行轰炸式营销,加快提升越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积极申办江南文化论坛、江南文脉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将保护绍兴方言纳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 二是促进江南文化圈城际交流。创新绍兴城市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品牌、持续放大绍兴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效应、继续办好绍兴文旅品牌活动,牵头建立“江南文化圈”城市文旅融合发展交流机制,促进江南城市文化交流; 三是继续丰富绍兴文旅产品供给。保护利用经典文化古城和发挥水城特色优势,重点规划布局绍兴文创大走廊、浙东古运河、浙东唐诗之路、古越文明带等重点通道沿线,打造江南生态文旅线路。联合举办“江南文化城市联盟——文旅创意产品设计比赛”等活动,培育文创产品和文旅商品品牌,打造一批文旅网红打卡地。
(三)全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一是制定并实施创建工作机制。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是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与周边国家友谊的国家战略。绍兴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依托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契机,制定了创建方案和工作机制,推进绍兴文化旅游的品质化、时尚化、国际化,重点通过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文化产业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与共享等,更加积极地参与东亚区域文化旅游合作; 二是大力实施“文旅国际化”工程。以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为抓手,精准日韩推介营销,创办英、日、韩语文旅网站,积极对接日韩九大城市的九大产业,打造中日韩——绍兴专题文化经济产业合作平台。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东亚城市的密切合作,全力打造具有绍兴味、江南韵、中国风、国际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进一步展示绍兴历史文化魅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