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题

绍兴石,见风骨。

发布日期:2024-03-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绍兴不仅以“水乡”闻名于世,也以“石乡”著称。石冰冷,在粗粝之中可见细腻;石有灵,在怪拙之中可见风骨。千百年来,越人用石头造景,从案台到园林,石早已成为修饰生活的材料,和嫁接精神的载体。

绍兴的石宕开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绍兴石宕分为两路。东路石宕在东湖、尧门山、坝口一带;西路石宕主要在柯山、马鞍山、下方桥羊山等处。

柯岩|胡劲松

柯岩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大型采石场遗址,其采石史可从汉代直说到明清。能工巧匠的不断开凿造就了此地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和石壁。人工雕琢却浑然天成的遗山剩石,打磨出了蔚为大观的风景名胜。其中奇石“云骨”,历经千年,巍然屹立,远看如一炷烟霭,袅袅升空,有“炉柱晴烟”之称。

柯岩

吼山原名“犬亭山”,后改为“吼山”。自汉以来凿山采石,经过千百年的石砍斧削和大自然的造化。这里形成了山奇、石怪、洞幽、水深的奇特自然景观,是绍兴石文化的杰出代表。据《康熙会稽县志》记载,古吼山有八景,首景就是云石,巍峨雄奇。《越绝书》云:“一笋矗霄,可数十丈,亭亭如云”。

吼山云石

明清时期吼山被誉为越中胜景之首,有棋盘石、放生池、烟萝洞、云石墩、寿宁寺等景点。这里有无数名人志士所痴醉的山水,还有历经千年开山采石留下的奇景。

吼山

站在山顶观世间红尘万千,好像突然明白陆游先祖为何移居至此。越王勾践在此养狗猎鹿,陶望龄、张岱、袁宏道、徐渭等历代名人都在吼山留有足迹,历史名人的摩崖石刻也有多处。

东湖,原为一座青石山。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遂成悬崖峭壁,奇潭深渊。湖中崖壁千寻,有的对峙如门,有的倒悬若堕,有的深曲如洞,水色深黛、清凉幽静,巧夺天工之奇观,使人陶醉。

东湖|袁云

“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东湖属于鉴湖水系,这一段景致有山有水,好似剪取了鉴湖水系中最美的一段。东湖是江南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采石场遗迹。被誉为罕见的“湖中之奇”。春秋战国、秦汉之时,人们在此凿山取石。隋朝之时,越国公杨素为修筑越城,大举开山取石,遗留下一个奇特的石宕。“凿自人工,宛若天开”,亭桥错落,湖洞相连,素来有“活着的汉代山水”之美誉。

东湖

绍兴古桥群内涵丰富,桥名、楹联、雕刻题材广泛,体现了当地的历史与人文风俗,也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古桥演进脉络和各时期建桥技术水平。作为远近闻名的“桥乡”,绍兴石桥营造技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种类多、工艺精的绍兴石桥营造技艺,形成了系统的技术体系,在多个时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部分石桥(如八字桥、广宁桥、迎仙桥等)的营造技艺为国内罕见。2008年6月,绍兴申报的“石桥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夜色中的八字桥

因水而有桥,绍兴最早的石桥,见之于史籍记载的为灵汜桥,始建于越王勾践之时。此后,代代有新建,代代有重建。绍兴的石桥营造技艺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因铁质工具的出现,使石桥营造进入了石梁桥的创始时期。秦、汉、三国两晋时期,是绍兴石桥的发展时期,石拱桥的营造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唐、宋时期,当时绍兴的运河驿路畅通,工商业发达,使石桥营造技艺不断提高,绍兴石桥的发展也进入全盛时期。至清代,石桥营造技艺发展到鼎盛时期。

蕺坊桥|小红书-鉴湖前街灯

在绍兴,很多古桥,并不仅仅是一座桥、一个地名,更是一段记忆、一个坐标,是一个地方、一代人文化的认同物。

宝珠桥

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工巧匠它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绍兴的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

在绍兴,历代工匠留下很多优秀的石雕杰作。其中以舜王庙雕龙石柱和柯岩大佛造像为代表,体现了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舜王庙|柯桥文旅

位于安昌老街上的安昌石雕馆更是绍兴石文化的集大成者。

安昌石雕馆

石虽不起眼,却也可以成为一个场景中的点睛之笔。从古至今,在绍兴文人的案头清供里,观赏石备受欢迎。一小块顽石,也能有层峦叠嶂,或别有洞天,又或是波中万古生幽的万般景色。

南宋石雕龟纽水注

南宋石雕龟纽水注外缘不规则,形似假山,高低起伏。内琢一椭圆形水池,有盖,盖面正中为龟纽,龟昂首顾盼,四足蜷屈,背纹刻画流畅,雕刻精致,形态逼真,盖的一端镂一小孔,作出水用。通体黝黑,石质细腻光亮。

南宋石雕山形笔架

南宋石雕山形笔架制作精致,通体琢高低起伏的山峰32座。中部山峦拔地而起,边缘随势绵延起伏,显示出崇山峻岭、层峦叠嶂、绵延起伏的雄姿。色黝黑,石质细腻润滑,磨制光亮。

南宋石雕犀牛镇

南宋石雕犀牛镇纸共两件,大小造型一致。呈卧伏犀牛状,四肢蜷曲,昂首突目,头部长一独角,向后倾斜,口鼻上翘,两耳耸立,作警觉状,体态匀称,造型生动,琢工精细,石质细腻,通体黝黑,表面有铁锈色沁斑。

古石砚|石语堂博物馆

石语堂玉石文化博物馆中,收藏着从汉到明清这1800余年期间的古石砚。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汉代刘熙《释名》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砚由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非常原始,汉代的砚出现了精美的雕刻,到唐、宋时,砚台造型更加多样化。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