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月刊 | 绍兴市:聚力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高地
发布日期:2022-08-2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编者按

文以载道,文以化成。近年来,绍兴文旅坚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双向发力,不断为我市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贡献文旅力量。近日,由中国文化报社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文化月刊》关注到我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刊文《绍兴市:聚力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示范高地》,向业内分享绍兴推动文旅工作实现新突破的有力举措。现将文章全文转载,供读者学习交流。

绍兴市

聚力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打造共同富裕示范高地

李克亮/文

激发文旅活力、推进景城融合,坚持绍兴所能、群众所盼,“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双向发力,聚力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范例的内涵所在。

2021年“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开幕式

近年来,绍兴市充分发挥“人文+生态”资源优势,厚植文化软实力,持续锚定重塑城市文化体系、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争创文旅融合样板地三大目标,奋力推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并成功取得了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成为全国首批研学旅行目的地等三大标志性成果。

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暨绍兴文化旅游消费季启动仪式

率先走出一条“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形成了“蓝脉绿网”纵横交错、文化瑰宝串珠成链的全域“美丽图”,群众在文化共享、旅游消费等领域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走读浙江”系列主题推广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国研学旅行报告绍兴发布研讨活动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鲁迅、王阳明、陆游等名人群星璀璨。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文化是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印记,近年来,绍兴作出了“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决策部署,以绍兴文创大走廊建设为主要载体,明确了“一廊三带”发展规划布局,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等系列政策措施。

“一廊三带”π形文态结构

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取得新突破。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即把文化发展同城市、产业、生态并列为绍兴发展的“四梁八柱”。绍兴紧紧抓住“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东亚文化之都”命名10周年机遇,实施文化“双翼”工程,即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做好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文章;围绕“东亚文化之都”,实现文化出海,推动绍兴城市国际化。

2021年,绍兴打出“大禹、王阳明、鲁迅、黄酒、书法”五张“金名片”,先后成功举办公祭大禹陵典礼、兰亭书法节、纪念徐渭诞辰500年、中日韩工商大会、元培峰会、纪念《故乡》发表100周年等百余项活动,成功承办第二届中日旅游论坛,两次获文化和旅游部表彰,让群众在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愉悦。

接下来,绍兴将深入推进新时代文化绍兴工程,打响越文化、运河文化、书法文化、诗路文化、宋韵文化等品牌,进一步彰显绍兴文化在全国全省文化版图中的地位。办好公祭大禹陵典礼、兰亭书法节、阳明心学大会、中国越剧艺术节等文化节会。编撰《绍兴大典》,推动越剧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型智库、档案等事业。深化“一廊三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加强城市品牌凝练传播,打造“德润越地·文明绍兴”道德品牌,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绍兴近年来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均衡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共同富裕的“硬支撑”。

绍兴市文广旅游局以“设施、服务、机制”为抓手,精心编制全市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清单,着力构建高水平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市103家乡镇(街道)文化分馆普及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标率均达100%。建成一级以上文化站73个,其中特级25个,一级站覆盖率达70%。目前,绍兴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00平方米。

城市书房

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21家,博物馆61家(含国有非国有),乡村博物馆、展示馆200余家。建有城市书房85家,不同主题分馆11家,各类图书流通点104个;全市书房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总藏书近100万册,阅读席位8000余座,公共阅读已融入智慧城市生态圈。乡镇图书分馆66家,覆盖率65%,全市40%以上村级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纳入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公共阅读的市、县、乡镇、村四级网络基本形成。

另外,全市7家公共图书馆、7家文化馆和绍兴博物馆等4家博物馆已实现机构法人治理。全市103个乡镇(街道)“三团三社”(合唱团、民乐团、艺术团、文学社、摄影社、书画社)建设全覆盖。文旅志愿服务走在全省前列,组建绍兴市文旅志愿者支队,下辖12个大队,共有队伍668支,总人数达2.4万人,为群众提供乡土文化、非遗展示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除此之外,为充分发挥绍兴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完善全市乡村文化阵地功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建立12个“高质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联系点”,在乡村图书馆建设、文化礼堂软件提升、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培育及宣传推广、村级文化活动队伍建设、陈列展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活化利用等方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并以点带面,着力构建全市高水平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打造温暖、幸福、共富之城贡献力量。

绍兴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赴孙端街道安桥头村、皇甫庄村开展高质量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2022年,绍兴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上发力,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提供更多动态、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全市2000余家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入驻“浙江智慧文化云”绍兴站,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实现无缝对接。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博物馆等开展主题性数字服务项目不少于200项,每年线上服务群众不少于600万人次。数字图书馆、电视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并行发展,建成覆盖全市的公共阅读数字服务体系,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2021年绍兴市实现演出下乡1300场,电影下乡2.6万场,图书下乡14.3万册。文艺播撒乡镇行、全民艺术普及月、全民阅读节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做到年年有系列、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致力建设“文旅融合·绍兴有戏”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重点打造“街艺角”“我的艺时光”“文艺专家门诊”等子品牌,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全年服务群众超100万人次。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何俊杰表示,“绍兴市不断提升体系化、多样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带动文化供给稳步提质增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快捷性、舒适性和体验感。”

街艺角

2022年,绍兴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品质。重点推进实施文化旅游“三百工程”,即激活100处名人故居,升级100家乡村(名人)图书馆,提升100家乡村博物馆。同时聚力打造70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建城市书房16家、文化驿站9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多元化、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并重点推进绍兴博物馆新馆、绍兴美术馆、浙东运河博物馆和浙江越剧博物馆、曹娥江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地标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和品质。

另外,继续提升艺术惠民服务。高规格办好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结合越剧改革80周年、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等,搭建起优秀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经济的多维度交流平台。秉持“胆剑精神”、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擦亮驻村指导员、民情日记、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五张金名片,创排一批大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创作越剧、歌曲、器乐等文艺精品;加快推进“八八战略”“重要窗口”“共同富裕”等专题文艺精品创作,提升绍剧《喀喇昆仑》、越剧《祝家庄里的年轻人》等优秀剧目;围绕“浙东唐诗之路”“宋韵文化”“诗画浙江”等专题,创作推出《醉美绍兴》《梦游天姥》等原创歌曲,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

“绍兴有戏”之《虎年送福来》艺术专场

今年将组织送戏下乡1800场,送书下乡20万册,送展览下乡300余场,文化走亲100余场,开展基层文艺演出、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服务大提升行动,出台错时开放、延时开放政策,在全省“满意图书馆”100%覆盖基础上,今年实现全省“幸福文化馆”100%覆盖。新增基层文艺团队和“三团三社”不少于400支。加强全市1000余家校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监管与服务,组建校外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联盟,深化“双减”改革背景下的全民艺术普及。


文以载道,文以化成。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有其灿烂的历史文化,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都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的绍兴精神,同时也产生了经世致用的巨大价值。绍兴的一座座古遗址、一块块古牌匾,并不只是一个静止的存在,而是寄托着文化血脉的传承,是文化多样性的表征,足以让我们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

宋六陵

为把绍兴的文物和文化保护好、传承好,挖掘其丰富内涵,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近年来,绍兴不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依托“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两张金名片,做深做足文化转化创新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文章,启动全市文旅资源普查,打造培育阳明文化、鲁迅文化、黄酒文化等8个有绍兴辨识度的“浙江文化标识建设”项目;推进宋六陵等宋韵文化遗存的考古工作,完成宋六陵考古发掘,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动创建国家级越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工作,增强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将用好亚运会契机,推动绍兴文化“出海”。

另外,绍兴将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指导绍兴建设博物馆之城”写入2022年工作要点,绍兴将按照这一要求及国内一流博物馆要求,系统谋划,高标准做好绍兴新博物馆展陈工作,高水平推进浙东运河博物馆、浙江越剧博物馆、绍兴纺织博物馆布展建设。

目前,全市已有各类民营博物馆38家。绍兴将重新修订完善《绍兴市扶持民办博物馆办法》,加大对民办专题博物馆的扶持力度,新培育一批民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数量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让更多群众感受到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如今,绍兴整体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创新和建设,实施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古城项目群”建设,使绍兴古城形成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文化休闲旅游空间。鲁迅故里步行街、仓桥直街步行街、书圣故里步行街、迎恩门水街等重要历史文脉节点连成一片,成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平台。绍兴正大力实施文创大走廊和浙东运河文化带、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一廊三带”建设,以及文化产业项目“百千计划”。

迎恩门风情水街

此外,绍兴还高标准推进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重大文化产业平台和文旅项目建设,并加快培育文商旅融合的千亿级文化产业集群。大禹、王阳明、鲁迅、黄酒和书法等文旅品牌在新一轮的文旅融合发展中谋篇布局。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景区变成旅游工艺品,农副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在绍兴,文化和旅游正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绍兴文旅融合的图景向纵深铺展,“诗与远方”的故事愈发精彩。

2021年“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绍兴佳肴——金秋美食节”活动现场

当前,绍兴正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牵引,推动旅游富民。成功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打造“越潮·越好”梦幻文旅消费夜,开展“全国招募百名城市体验官”和“‘越惠券’文旅消费补贴发放”等主题活动,持续释放大众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成功举办2021年度乡村振兴先行培育村“乡村运营”大讲堂,积极探索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村庄运营的新路径,破解“景区村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推进“景区村庄”创建目标任务。

绍兴正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项目储备和招引,集中一批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先导性和牵引性强的优势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优先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2022年绍兴市文化和旅游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据悉,2022年绍兴计划推进140个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总投资达1700亿元,其中新建项目43个,10亿元以上项目54个,当年实际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重点实施全域旅游提升计划,AAAA景区城创建完成率100%,AAA级及以上景区镇(乡、街道)覆盖率超过80%,新增AAAA级及以上景区镇(乡、街道)5家以上,省级民宿及文化主题(非遗)民宿15家,拓展旅游覆盖面。

同时,结合重大节会节庆,实施四大营销行动,不断加大城市形象宣传推介力度,推动文旅消费,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促进旅游富民;通过组织建设、政策优化、产品创新、示范建设等推进创建“省级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

组建“文化金改”实施推进小组、设立绍兴文化金融研究院等,推动各区、县(市)建立政策性文化担保公司,创新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质押贷款、文化创意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新增“非遗文化”“伞艺文化”“珍珠文化”“唐诗之路”等示范点,以创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和品质化供给。

未来,绍兴将以探索“文旅幸福指数”为抓手,制定文旅促进共同富裕路径,助力乡村旅游富民、推动艺术振兴乡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共享机制;以数字化场景应用建设为突破,推进文旅数字化改革,推进数字化改革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打造“7张图”数字化;以传承保护和精品创作为着力点,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文化标识建设、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举办高质量文化活动、健全文物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文物考古研究力度、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完善文博场馆体系化建设;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全面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推进文旅资源普查和转化、推动文旅项目落地;以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为核心,全面激活文旅市场,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争创省级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工作,推动绍兴文化和旅游工作实现新突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