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品读鲁迅经典,寻味绍兴故事

发布日期:2022-01-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绍兴是鲁迅先生的故乡。

绍兴古城

那里巍峨的寺塔、轩昂的府第、雄伟的殿宇既是古老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鲁迅先生引以为豪的象征。就是那里的一个村庄、一条深巷、一艘乌篷船、一壶绍兴酒和一座老台门,也常常唤起这位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对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追忆,并对他之后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书圣故里

在鲁迅先生的25篇小说中,有13篇取材绍兴或以绍兴社会生活为背景。可见鲁迅先生也和许多文人一样,对自己的故乡怀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他的著作,不知串起几代人的语文课本!他的笔像是刀刃,一字一句犀利见血又真实深情!他笔下的“小人物”是我们永远的镜子,他笔下的民族魂是我们永远的呐喊,每每读到,总会心头一热!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小说世界,感受绍兴文化魅力~

绍酒万里香

绍兴黄酒

在鲁迅的作品中,你一定不会忘了那似乎能从纸页里散发出的绍兴佳酿的香气。

绍兴城乡无处不酒家,街头巷尾溢酒香。过往顾客,即使行色匆匆,也忘不了站在路边的酒肆门前,狂灌一碗。要是有点时间,便会坐在店堂,浅饮慢酌,细细品味。

城里各家酒店都备有茴香豆、豆腐干、芽豆、花生、毛豆、湖蟹、盐水虾、鱼干等品种繁多的过酒配(下酒菜)。

鲁迅小说中许多人物都与酒有着密切关联。鲁迅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阿Q正传》中也至少有六处写道阿Q喝酒。

阿Q不论高兴(胜利)抑或痛苦(失败)都要喝上几碗酒来宣泄情绪。在阿Q的一生中,酒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阿Q胜也喝,败也喝,最后在精神麻醉中走向毁灭。

《在酒楼上》,写的是故人逢故人。几壶热酒,漫天飞雪,在酒楼上,不见年少时意气风发,平添几分就有的陌生与人生的哀愁。此处,绍酒便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唯醉,才可道出心中的悲愁。

也更不必提孔乙己“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穿着长衫……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地坐喝。”孔乙己的形象连带着咸亨酒店已成为人们来到绍兴想了解的第一印象。

鲁迅的作品,犹如绍兴的老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愈发光彩夺目,香气四溢。鲁迅则通过自己的字字珠玑的作品,显示了二十世纪初东方的神韵。

家乡味道

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比如《一件小事》,像小说又像散文。《在酒楼上》也是如此,开头“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完全是纪实散文,也完全符合鲁迅的经历。鲁迅作品中的S城既像虚构的, 又完全是绍兴城的写照。所以,完全可以把鲁迅的小说当作纪实散文读。

小说中提及在酒楼上就餐的情形, 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也可以窥见民国时期小酒楼的普遍状况。因为小说写的是归乡,所以,也可视作是鲁迅“绍酒越鸡”之饭的现场版。

小说写道: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

“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地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 叫一石居的, 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致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客人,酒。……”堂倌懒懒地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我转脸向了板桌,排好器具,斟出酒来。

这是写如何点菜, 以及酒楼如何给客人上酒, 淡淡的对话十分诱人。虽是小说,但犹如文史资料,当代人无论如何发挥想象,也绝不会写得这么精准。

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不是白酒,所以主人公敢于要一斤。“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点菜是口头报告, 而茴香豆、 冻肉、 油豆腐、 青鱼干是典型的“绍兴四味”,也是鲁迅最深刻持久的味觉记忆。也是乡愁的味道,更是鲁迅需要的味道。

除了《在酒楼上》,鲁迅其他小说中绍兴美食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比如《祝福》中提到,绍兴城内的福兴楼有道菜叫“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是不可不吃的。福兴楼是小说中的一个地名,但清炖鱼翅这道菜却真实存在。

绍兴城曾有一个同心楼老店,拿手好菜就是清炖鱼翅,做法是:取鲨鱼的鳍做原料,经过泡发,放在鸡汤火腿汁里清炖,成品像粉条一样白嫩软糯。料理的过程中,要在鱼翅下用鸡鸭肉垫底。鱼翅本身无味,需要靠鸡鸭肉填补,这就是中国烹饪文化中所谓的“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

《阿Q正传》中写道:“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绍兴菜烹鱼确实都放一些切得精细的葱花,虽然是小说,却完全是写实。

虽是写实,却用近乎夸张的笔法,从“半寸长的葱叶”和“切细的葱丝”上分出城里与乡下的不同来。处处无闲笔,极其高明地映射出鲁迅味蕾上的乡愁。

水乡年味重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且舒适,从白天以致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鲁迅在小说《祝福》的一开篇,就描写了绍兴民间自古流传的最盛大的春节祈福大典:“祝福”仪式。

“煮酒轻温旧梦春,祝语千千万,欲揽冬日寂寞风,再把新音唤。”在村口的戏台上,辞旧迎新的唱词,配合演员举手投足间的演绎,宛若鲁迅在《呐喊》中所言“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

实际上,“祝福”习俗可以追溯的源头比传说的要更早更远。周作人依据《说文解字》,考证出“祝福”习俗可能与古代“腊祭百神”存在渊源。最初在周朝,腊月腊祭主要祭祀的是八位掌管农事的神灵。唐宋之后,腊祭逐渐衰退,原本腊祭前的一些仪式独立发展成为“除夕”。现今,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祝福”已成为绍兴一带春节期间风情浓郁的民俗。

时过境迁,水乡风俗在传承,在发展。在鲁迅故里,安昌古镇、鲁镇等地亦掀起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而这些热潮无不是当初鲁迅笔下的“文化年味”。

“绍兴祝福”也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一系列过年习俗,正是绍兴人家的生活缩影,也成为一代代绍兴人传承的过年记忆。

岁月漫漫、沧桑历经。

重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能让你寻访珍贵的历史遗迹,领略先生笔下的风貌,勾起对于那个时代的浮想。同时让人心驰神往“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都,名人荟萃之地”的绍兴。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