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批!绍兴8项“文化标识”登上省级榜单!
发布日期:2022-01-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首批100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绍兴市8个项目榜上有名。

近年来,绍兴围绕地方特色文化,挖掘、研究、阐释优质“文化基因”,构建全市文化基因库。

同时利用基因解码成果,开展产业项目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绍兴八字桥

文化标识建设是基因解码工程的延续。

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是成为引领带动浙江文化事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下面,就跟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绍兴这些深度的文化基因。


阳明文化(绍兴)

绍兴,是毓秀钟灵的古越之城,江南文化与魏晋风骨在这里交融,这里承载着王守仁一生的成就与传奇。

2021阳明心学大会


· 阳明故里 ·

阳明故里,位于市区上大路王衙弄。“吕府十三厅,不及伯府一个厅”,可见当时王阳明伯府规模有多大。

王阳明故居建筑规模宏大,规格罕见,伯府第正对府山之高峰,前有碧霞池,后有观象台,旁有西小河,气势恢弘。

碧霞池

伯府第是王阳明在状元府宅地上扩建而成,此后,还兴建了王氏宗祠。伯府第与王氏宗祠都面对吕府十三厅中大吕府十个厅正后方,“吕府无后门,伯府无前门”就是说此。

· 王阳明纪念馆 ·

王阳明纪念馆,原来是吕府,如今作为纪念王阳明生平事迹的文化纪念馆。纪念馆院子里长着一棵橘子树,结满了果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 阳明洞天 ·

王阳明开创性的哲学思想“心学”与绍兴一座山——宛委山密不可分,更与山上的一个洞——阳明洞密不可分。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阳明因病归越,筑室阳明洞天,整整三年,修身养性。

阳明洞位于绍兴会稽山,距城东南二十里。该洞是绍兴最古老的名胜古迹之一。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大禹,在平定水患之后,划定九州,巡游江南,登会稽、探禹穴,在此留有金书玉简。大禹去世后埋葬会稽山,是为大禹陵。大禹所到的禹穴,后来被民间认为是阳明大神所居,于是成为道教的仙洞,称为“阳明洞天”,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洞天。

· 阳明文化园 ·

以保护王阳明墓为核心的阳明文化园,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宁静肃穆,是人们缅怀、祭祀王阳明的“朝圣”之地。

嘉靖七年,王阳明去世后,也归葬于山阴洪溪。从此,阳明墓成为人们拜祭阳明先生、传承阳明心学的重要场所。绍兴这个名士之乡,将成为天下热爱阳明学者心中神往之地。


鲁迅文化

鲁迅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也是绍兴这座城市的代言人。人们通过鲁迅认识绍兴,通过绍兴了解鲁迅,把鲁迅和绍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里给人们留下了太多关于童趣的痕迹。

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寿家台门,土谷祠,鲁迅笔下的风情园、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如今,鲁迅文化已深入绍兴人的心。来绍兴,能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立体感受鲁迅当年在绍兴生活情景的真实场所,感受鲁迅故乡风情。


黄酒文化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说的便是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南北朝时,就颇负盛名,黄酒已被列为贡品。

清代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赞美:“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

在《调鼎集》中也曾把绍兴酒与其他地方酒相比认为:“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居多,饮之令人体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非私评也”。并对绍兴酒的品质作了“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第一”的概括。这说明绍兴酒的色香味格四个方面已在酒类中独领风骚。

绍兴黄酒,芬芳醇厚,色香味俱佳:

色:绍兴黄酒主要呈琥珀色,即橙色,透明澄澈,纯洁可爱,使人赏心悦目。这种透明琥珀色主要来自原料米和小麦本身的自然色素和加入了适量糖色。

香:绍兴黄酒有诱人的馥郁芳香。凡是名酒,都重芳香,绍兴酒所独具的馥香,不是指某一种特别重的香气,而是一种复合香,是由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羰基化合物和酚类等多种成分组成的。

味:绍兴黄酒的味是由6种味和谐地融合而成,这6味即甜味、酸味、苦味、辛味、鲜味、涩味。

以上6味的绍兴黄酒化学成分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绍兴酒不同寻常的色、香、味。绍兴黄酒的澄黄清亮、醇厚甘甜、馥郁芬芳的色泽香味令人叹服。

酿酒以糯米为原料,经过筛米、浸米、蒸饭、摊冷、落作(加麦曲、淋饭、鉴湖水)、主发酵、开耙、灌罐后酵、榨酒、澄清、勾兑、煎酒、灌罐陈酿(3年以上)等步骤造出成品酒。

绍兴黄酒之所以成为佳酿,与所用的水关系很大“名酒出处,必有良泉”酿制绍兴黄酒的水一向取于水质特好的鉴湖。鉴湖水来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会稽山区,经过砂岩土一层层地过滤净化,注入湖中,澄清一碧。

绍兴在酿酒过程中,在酒文化的演变过程中,通过劳作,将酿酒的过程演变成一种风情,黄酒不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水乡之魂,与绍兴的民俗民风紧密相连,也是一种美的凝聚。


三缸文化

在柯桥,“染缸”与“酱缸”、“酒缸”一起,被称为“三缸”,是这里久负盛名的传统产业。而由此孕育的“三缸”文化,也构成了越文化的重要内涵,成为越地文明的主要表征。

而柯桥的黄酒小镇、柯桥古镇、安昌古镇一一对应了柯桥的“酒缸”、“染缸”与“酱缸”,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寻访它的韵味和魅力。

柯桥古镇,从1700多年前的笛声中走来,从浙东运河的千年诗意中走来,带来了金柯桥的滥觞,也见证着纺织之都的崛起,是名副其实的“水市布谷,国色原乡”。2010年至2017年,柯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分散于全区的212家印染企业整合成108家,建起绿色高端的滨海蓝印时尚小镇,并将千年纺织传统的历史积淀和存续,留给了柯桥古镇。

一座座修缮完好的老台门带你穿越千年;始建于宋代的融光寺修旧如旧,重现昔日盛景;古玩花草市场别具风情,藏着一个久别重逢的江南。古镇还建起染工坊,为市民、游客呈现包括传统草木染工艺、木工制作等在内的众多民艺内容,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展现柯桥印染文化的魅力。

安昌古镇:喜爱黄酒的绍兴人对传统的固守,也有滋有味地流淌在舌尖上——腊肠、酱鹅、酱鸭都要用到酱油,这是绍兴人餐桌上的“基础味道”。

时至今日,酱醉制品也成了绍兴人引以为傲的“家乡菜”、萦绕在舌尖的“老味道”。比如相传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安昌腊肠,就已成为安昌古镇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安昌,腊肠传统作坊有百余户,不少灌制技艺皆为祖辈口授心传而来,属群体传承的传统技艺,被列入绍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昌古镇成为浙江省首批非遗主题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

绍兴酱缸文化,在安昌古镇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由仁昌酱园和松盛酱园两大老字号坐镇,吸引不少游客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打酱油”。

黄酒特色小镇:黄酒,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酿造酒,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于中国,兴于绍兴。在这座酒城,无村不酿酒,无人不沾酒。那如山的酒瓮、万众的口碑,堆积起绍兴黄酒的金字招牌。

柯桥是黄酒特色小镇所在之地,所属湖塘街道更是鉴湖源头之所在,拥有黄酒原产地地理标志。

柯桥重点打造的湖塘黄酒特色小镇成功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建设第一批名录,占地万余平方米的黄酒博物馆也投入运营,鉴湖黄酒作坊工业遗址被正式列为国家第三批工业遗产,系全省唯一。


西施文化

从未想过,一位女子能影响一座城市的两千五百年。西施,作为诸暨的文化符号,在这座城市中沉淀了她“形神气韵”所有的美丽。

西施故里在诸暨市城南苎萝山下,浣纱江畔。约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一位女子“西施”就出生在这里。

浣江春水,千年奔流,滔滔不绝,如今浣纱素妆的西施塑像,在莲池边亭亭玉立,仿佛依然洋溢着青春的芬芳和动人的魅力,引得四方倾慕者都纷纷来此驻足凭吊。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岁月流转,诸暨也在西施文化的引导和熏陶下,不断地变迁和发展。


孝德文化

上虞作为中华孝德文化的发源地,“孝感动天”的舜帝、“投江救父”的曹娥家喻户晓。2010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上虞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

中华孝德园景区,是孝德文化小镇最早打造的核心景区。景区由著名古建筑大师朱光亚先生主持设计,主要包括大舜庙、虞舜宗祠、般若寺、中国孝德馆等建筑群,并与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所创作的“象耕鸟耘”雕塑群遥相呼应,以“大象无形”的理念,力求古朴、厚重、大气,完整体现虞舜的孝德品质,成为市民和游客游览观光、休闲娱乐的游览胜地。

曹娥庙是为纪念古时孝女曹娥而建,有“江南第一庙”之美誉。几经搬迁、重修、扩建,如今的曹娥庙布局严谨、气势宏伟、错落有致,以雕刻、楹联、壁画、书法“四绝”享誉海内外。

如今,上虞将全力推进孝德文化小镇发展建设,开发青少年孝德体验、孝文化主题教育、孝德文化研学游等实践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孝德文化活起来,打造孝德文化IP。


中国越剧之乡

嵊州,至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以“百年越剧、千年剡溪、万年小黄山遗址”闻名于世。

嵊州东王村是百年越剧诞生地。一百多年前,嵊州唱书艺人在东王村香火堂前,以稻桶搭台,唱响袅袅越音,百年越剧,在这里诞生。

施家岙村是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被誉为女子越剧第一村。村子坐落于芝岩坂山岙里,东南苍岩山三面环抱,背面剡溪源蜿蜒而过,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同样灿烂。

剡溪边还有一座越剧小镇,可谓是名满江南。凭借着独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古色古香的越剧文化元素、有趣丰富的假日活动等赢得了无数游客的点赞。

与在施家岙村的古戏台下听曲不同,坐在小镇古戏楼里欣赏越剧啊,有一种郑重的仪式感,这是对艺术的敬意。


浙东唐诗名城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450多位诗人,先后沿着浙东运河,从古城绍兴出发,由镜湖、若耶溪向南经过曹娥江,由剡溪溯流而上,经新昌南岩寺、大佛寺、天姥山再前往天台等地,创作留下了1500余首经典唐诗。

新昌是唐诗之路首倡地、精华地,素有“一座天姥山 半部全唐诗”之称。在诗中寻觅最美的风景,在途中学习最深的诗意。

鼓山公园:这里融合了唐诗文化、乡土文化,是一个集大型绿色空间、开阔公共活动场地、文化旅游景点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是唐诗之路上一个地标式主题公园。

唐诗之路博物馆:打造“唐诗之路体验区、佛教之旅感受区、茶道之源品味区”,真正体现“魏晋高风远,南朝圣迹南朝寺;盛唐翰墨香,一路风光一路诗”的情景。

李白纪念馆:“唐诗之路”被誉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又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之路,不仅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更是传承的千年活态文化遗产和民族记忆。

天姥阁:近可俯瞰整个新昌城区,旧城新貌尽收眼底;远可眺望天姥山主峰拨云尖,领略“天姥连天向天横 ”的雄浑气势,与新昌的唐诗文化“零距离”接触,畅想美好的诗和远方!

鼓山书院:开创于北宋天禧间(10l7-1021),据现存的明、清碑记和旧《新昌县志》记载,鼓山书院的前身,为宋嘉佑初(1056),太常博士石亚之弃官归隐读书之处,称石鼓书堂。明嘉靖甲午(1534)年重建书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扩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修。这次重修后,一直维持到民国,其遗存至今还在。

浙东天姥唐诗宴:是新昌菜的代表,每道菜、汤、主食、点心等都以唐诗命名。一盘菜一句诗,让众人可以在舌尖上体味天姥山的秀美,大佛寺的禅意,十九峰的苍翠……一座城市山水的美好、历史的传承、人文的韵味,最后都浓聚在一道道美味菜肴当中。

//////

文化标识是一种符号,集成理念、风貌和人文精神等于一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是浙江文化自信和竞争力的标志。

绍兴将持续擦亮文化的标识,让这些宝贵的文化更有根基、更有韵味、更有影响力,亮出绍兴独特的文化金名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