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绍兴新增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
|
||||||
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325项入选(新列入185项,扩展140项)。绍兴市申报的传统医药类项目“绍派伤寒”和民俗类项目“绍兴舜王庙会”入选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绍兴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6项。 近年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有序推进,成绩斐然。目前,绍兴市累计国家级非遗项目26项、省级86项、市级26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109人、市级365人。 绍派伤寒代表医家张景岳、俞根初画像,何廉臣、曹炳章、徐荣斋像 绍兴地处江南,是一个多雨、潮湿、温热的地方,绍兴人多嗜食酒茶容易助湿化热。所以绍兴医家们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发现就算是伤寒病症也多是夹湿的,在大量的临床诊治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用药规律和诊病特点。 “绍派伤寒”发端于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伤寒典》,形成于清代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后人尊其为鼻祖。1776年,俞根初将《通俗伤寒论》手稿授予何秀山,何秀山给原稿加按语,使其说理更透应用更便。 “绍派伤寒”历史悠久、脉络清晰,医灯传焰、人才辈出,地域特色浓厚,实用性强,相关医家撰写的中医专著纷呈。其诊断方法独特,用药特色鲜明,还发明了一些特殊的炮制方法,创新了中医外感病理论,丰富了“四诊”内容,影响深远,是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至今仍发挥着治病救人、服务社会的巨大作用。 绍兴舜王庙会,起缘于会稽山区人们对舜王特别的信仰和崇拜,逐渐形成为舜王庆祝生辰(农历九月廿七)的大型民俗盛事。它集山区人民民俗风物、山区民间文艺和山区传统市集为一体,在会稽山区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 据古籍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当时的绍兴县王坛镇双江溪已有舜王庙,且颇具规模。每年又各有庙会,庙会一般持续三天,从九月廿六日祭神开始到九月廿八日谢神结束。但若轮到规模大的“社”(民间组织)当值,庙会则有五天(九月廿四日始,九月廿八日结束)。庙会期间,人们祭祀舜王、演戏酬神、买办货物、宴请宾客、走亲访友,其乐无穷。 2007年6月,“绍兴舜王庙会”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节会中恢复舞龙等“迎会”活动。2010年,虞舜研究会成立,“舜越文化旅游节”更名为“虞舜文化旅游节”。2013年,舜王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连续举办21届的“虞舜文化旅游节”,每年吸引游客约10万人次,成为具有王坛浓郁地方特色、传承“舜德精神”的节日,也成为打响王坛生态旅游品牌、扩大王坛知名度的盛会。 当地民众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并共享的地域文化盛事,凝聚着民众的智慧、情感和审美,满足着民众归属感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化认同和社会治理功能。 绍兴市非遗传承保护亮点工作掠影 在推进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实践中,绍兴始终坚持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时代活力”等融合思路,指导具体的融合实践与探索。从2019年开始,陆续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研讨研究、非遗研学游、非遗集市、非遗兴乡大巡游、绍兴“古城过大年”等活动,并于2020年创新设立“绍兴非遗客厅”,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大力弘扬非遗价值,着力推动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取得一定成效,更是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关注。 2019年“浙江好腔调”传统戏剧展演系列活动绍兴专场 2019年,绍兴市非遗进景区暨“百工展百技”启动仪式在东湖景区举行。 2020年8月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绍兴古城迎恩门风情水街举行了“绍兴市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暨‘绍兴非遗客厅’开门迎客启动仪式”,与会领导参观非遗客厅。 2020年11月,第六届绍兴非遗集市启动仪式在城市广场举行。 “2020绍兴有戏——非遗兴乡大巡游”活动启动。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绍兴)系列活动启幕。 2020年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首发《流动的文化——非遗主题日活动、非遗景区导览手册》。 绍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游局局长何俊杰赴湖州市为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培训班的学员授课——《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绍兴实践》 文化报专版|绍兴:一座没有围墙的非遗之城 “非遗客厅”成为越马上的“醉美风景”。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2020年度)》中,绍兴市排名全省第二。 绍兴市将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打响绍兴非遗品牌,弘扬越地优秀传统文化。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