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该如何打造“唐诗之路”?
发布日期:2021-01-0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文广旅游局(市文物局) 字号:[ ]
分享:


浙东唐诗之路是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和大运河文化带的标志性工程。“东南山水越为首”,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倡地和精华段,绍兴近年来对诗路文化的活化、物化、演化进行了探索实践,“诗和远方”如何扮靓长三角独具文化辨识度的绍兴“风景线”?

天姥山 张辉/摄

一条“路标”不清的诗路

“兰亭流觞,天姥留别”是2019年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中对浙东唐诗之路提出的主题印象品牌。这条诗路因当年王羲之兰亭雅集、谢灵运探玄山水而兴起,历代文人墨客追随王、谢两大家族探幽访胜、问道论学,留下了无数精品佳作。1988年,绍兴学者竺岳兵首次提出“浙东唐诗之路”概念,后经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定名。

竺岳兵 丁一刚/摄

浙东唐诗之路始于钱塘江边的西兴渡口,经萧山到鉴湖,沿浙东古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嵊州剡溪,再经新昌天姥山,最后抵达天台石梁飞瀑,全长约190公里。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先后有450多位诗人在这里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绍兴境内众多的历史古迹、自然景观、人文故事都是独具特色的诗路“明珠”,但由于统筹协调、融合提升、品牌共享等尚显不足,“点状”资源难以串珠成链,“唐诗之路”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形成“快进慢出”的黄金游线。

剡溪

诗路项目亟待捏指成拳

近年来,绍兴抢抓全市域纳入诗路文化带的机遇,致力推动唐诗文化与秀丽山水、古迹遗存的融合,目前全市诗路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其中26个项目被列入省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584.1亿元,分别占到全省的1/3和1/2以上。

鼓山公园

剡溪之畔的艇湖是王羲之之子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典故的原发地。嵊州市投资15亿元打造了文商旅综合体项目——艇湖城市公园,已于2018年交付使用,其中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格外亮眼。然而许多旅游团队来去匆匆,逗留时间很短。

天姥阁

天姥山脚下的班竹村,谢公古道和霞客古道穿村而过,400多首唐诗在此留下。去年春节,村里建成以诗路文化为主题的班竹景区,还在天姥山上建起了玻璃栈道、玻璃滑道等休闲旅游项目,并将上山道路和引导标识设置在景区入口处,而满村的唐诗只被当成“挂着的符号”。热热闹闹开场后,游客却日渐稀少。


活化更要年轻化

如果说将浙东唐诗之路从概念变为实物是“活化”的第一步,那么如何“年轻化”是当前正在面临的考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应只是将文化进行从“书斋”到“书斋”的简单搬运,也不是“倚老卖老”坐等朝圣,更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搬照抄”,而是要找到个性本源,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这条千年诗路真正走进现实生活。

《越韵古诗》

在诗路文创产业探索中,越剧诞生地绍兴嵊州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85首古诗词谱上越剧曲调,取名《越韵古诗》,并进入全市小学课程,《越韵古诗》的动漫制品也在发行推广中。

有高原更要有高峰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浙东唐诗之路是历史、人文、山水因缘际会的产物,是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陶瓷茶艺、戏曲民俗、神话传说等为一体的瑰丽文化宝库。

诗路古桥  梁丽霞/摄

眼下,绍兴新昌正在打造一批唐诗之路研学游营地,推出天姥唐诗宴等产品,依托当地航空小镇,谋划“空中唐诗之路”旅游项目;而嵊州挖掘剡溪的独特资源,投资6.7亿元建设“浙东唐诗之路水上游线嵊州段”,贯通“烟雨江南、千年水韵”寻踪之旅,推动诗路文化“兴盛笔墨间,旺在实景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