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石璜这个村,曾出过同治皇帝的老师!

发布日期:2020-07-0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嵊州市融媒体中心 字号:[ ]
分享:


编 者 按



楼家村位于嵊州市石璜镇西北部,距市区约18公里。村南面地势平坦,良田美地不计其数;东北面则为丘陵地带,多为果园茶地;西北面连接会稽山南麓,地形渐陡。

石璜江水系悄无声息地从村西穿流而过,与坂头水库灌溉西干渠道共同孕育了楼家这片富饶的土地。

楼家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分布着一批明清古建筑,绵延至今,已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群落,极具观赏和保存价值。

最忆是楼家

作 者  吕 雅


石璜往西北方向约三公里,就是我的家乡——楼家。

很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用方言念唱一些童谣,大多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脑海中抹去,唯“楼家扶台(楼梯)档”仍记忆犹新。这童谣形象地唱出了我们楼家的地形——如一座小山坡,村子里有很多石阶层层而上。

楼家分三个村,楼一、楼二、楼三,算是个大村。以前下雨天,从楼一到楼三,横穿整个村子,都是不用撑伞的。我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但下雨天,却是从来不担心湿鞋的。不管是大路还是小弄堂,都是石子蛋路。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楼家地主多,生活富庶。长大了才知道,是名人商贾多:楼启赉,清朝三百年间,嵊州唯一的翰林,曾当过同治皇帝的老师楼定祥镇海炮台司令,率领部下与日寇激战五昼夜,击败日寇海军陆战队;楼世臣,据说是拥有良田四千亩的大财主;楼景晖,办了纸行、丝织厂、银行、电灯公司等,是赫赫有名的大商人,清末民初,中国的大部分茶叶经他之手出口海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也罢,“荣归故里”也罢,楼家就有了一个个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四合院。至民国,有了“嵊县出西门,楼家第一村”之说。

我家住斜坡顶上,夏天的晚饭后,养团娘舅门前是最热闹的地方,大人们坐在石阶上纳凉聊天,小孩子追逐着萤火虫,把它装在麦秆里当灯笼。如今,那欢乐只在记忆中,眼前只剩下一片废墟,满墙的爬山虎。

出家门,经养团娘舅家门口,沿石子蛋路拐个弯,就是建于光绪年间的老台门——积善堂

小时候,每到过年,家家户户会抬着糯米跨进台门,因为里面住着一位会做糯米白糖的团老伯伯。那高大的木柱上绑着一个木钩,糯米蒸煮熬制后的糖汁,在团老伯伯不断的拉伸中,由淡黄慢慢变成乳白,越拉越白,我们拿着剪刀,一粒一粒剪下,装进放了米胖的畚斗里,塞进我们的嘴巴里。

左边的大常兴台门(大夫第),跟四十多年前没什么两样。记忆中,这大门一直就这样紧闭着,放学时,我们常在门前踏步上玩耍,也曾扑在两边的石板上做作业。

站在台门前的石砌横踏步上,似乎从豪门中出来。这大夫第是奉直大夫楼后钺同治年间所建,他的父亲楼启瑞在宁波办纸行。

大夫第边上就是庆余堂。是楼启瑞的二儿子建于同治年间,据说,此屋有个叫楼定益的男主,曾经迎娶过支鉴路村首富的女儿,真正的十里红妆呢!

大夫第对面是承德堂,俗称小长兴,建于道光年间。这屋的旧主就是清末民初巨商楼景晖,曾经穷困潦倒的后生,在楼启瑞办的纸行当学徒,然后发家致富。虽然后来者居上,但感恩之心存心间。楼启瑞的房子俗称大长兴,他的就只能是小长兴了。

庆余堂门前就是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很清,到了村中央就在两方偌大的池塘驻足,池塘的南边地势平坦,俗称“塘下”。青石板铺在溪上成了路,小溪两边,有豆腐店、杂货店、早餐店、医疗站、猪肉摊,还有小型菜市场,“塘下”就成了村子里最热闹的集市。

池塘的北边是斜坡,俗称“塘顶”,那些老台门无一例外都建在塘顶,也许是先人造房讲究风水吧?两方池塘叫台门头塘。据老人说,池塘上面原本有对很大的台门。我没见过这对大台门,但塘顶的小广场仍在,“子扬台门”仍在。这个台门建造于清乾嘉年间,看了介绍才知道,楼子扬曾是源远小学(楼家小学前身)多年的校长。当然,这些只存在于老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我只记得,二十年前,曾经抱着我的孩子来这儿求医,看,红色十字依稀还在墙上。

夏天的时候,塘顶是一个天然的跳水台,孩子们放了学,会站在塘顶,纵身一跃,钻入水中,只剩下浪花四溅。


塘顶种着的一排倒碗破花仍有几株健在,晒在上面的笋干菜不知已经换了几茬?

子扬台门后面,顺着石子铺成的小弄往上走,是希古堂、三省堂、旗杆台门、纫兰台门……很多有名字的没名字的老台门。现在,大部分只剩下腐朽的木质台门和残垣断壁伫立在风中,默默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曾经的荣耀。

希古堂,在老人们心目中,这才是楼家真正的三进屋。走在希古堂边的小弄里,似乎穿越回了明清。其实墙这边的三进屋已毁于1967年的一场大火。想当年,希古堂前后三进,雕梁画栋,是何等的辉煌。

站在废墟里仰望,屋檐下的墙绘仍清晰可见:燕子报春、松鹤延年、富春山居……那些工匠们究竟用的是什么颜料,200来年的风吹雨打,怎会没有褪色?


据说,楼家的宗祠创建于康熙年间,有“四厅,八道地,二廊屋”,是嵊州市面积最大的宗祠。早在光绪年间,源远小学就办在楼氏宗祠内,是嵊州最早的小学之一。


当时,只记得学校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却没留意它的模样。今天才发现,木柱子上的雕花很是精致。小天井边上种着的一圈沿阶草没了踪影,那里曾是我们课间活动的乐园……

(摄影:琼、梅输雪白、徐灿法)


作者:吕雅

嵊州市鹿山小学老师。70后。人生信条:像蜜蜂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30年的教书生涯,获得了些许浮名,诸多信赖,满怀舒心。近几年,和一帮自称为“浙江大妈”的朋友,趁寒暑假之际,用旅行来阅读世界这本书,开启老师游学新模式。


嵊县儾,常来常往!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信息来源:嵊州市融媒体中心